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林彪公开反对毛主席的作战计划,多年后,他写了首诗给主席

2020-12-07 08:56:36

四渡赤水之役,被毛主席引为“平生得意之作”,亦被不少人赞为“神来之笔”。但是,当年哪怕是在中央红军内部,却也不是每个人都认同毛主席在此役中的指挥。时任红1军团军团长,素有“红军战神”之称的林彪,当年就曾公开反对毛主席的作战计划,称之为“不走弓弦走弓背”,甚至还以“现在的领导不行了,这样下去会垮,你的办法行,你来指挥,我们听你的,跟你走。”为由,写信要求彭德怀出来统一指挥全军,由此闹出了一场风波。

毛主席为此怒斥林彪:“你还是个娃娃,你懂个啥?”

林彪和毛主席孰是孰非,其实只要理清此役过程中每个细节,结论自然呼之欲出。

1935年初,中央红军占领遵义,获得了宝贵的休整机会,并在此召开会议,解决了军事领导权的问题。此前,中央已知蒋介石在湘西布下了重重陷阱,已经在通道会议上放弃了与红2、6军团会合的原订计划,并在遵义会议解决军事指挥权问题之后,订下了北渡长江,去川陕边与红4方面军会合的下一步行动计划。

薛岳

不过,想要北渡长江,又谈何容易?当时中央红军面临的形势是:薛岳率领的8个师追兵已进占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前锋进逼乌江。桂军2个师已前出遵义东南面的都匀一带。在乌江以东的湘黔边界,湘军4个师正在构筑碉堡封锁线。黔军以2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3个师分向湄潭及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滥板凳进攻。在长江北岸,中央军上官云相的2个师正沿江朝重庆推进。川军集中14个旅防守长江一线,并占据了入川的各条要道。滇军3个旅位于遵义西南的毕节,另有5个团的滇军正在修筑横江防线。

以上各路敌军共约40万人,超过中央红军的10倍,但敌军内部各派系却各有各的小九九。

蒋介石意图在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全歼中央红军。王家烈急于反攻遵义,夺回自家地盘。川军和滇军对消灭红军没啥兴趣,只求将红军挡在其势力范围之外就行了。

王家烈剧照

毛主席的战略意图是让红4方面军南下,调动沿江布防的川军一部北上。红2、6军团一部往川东南活动,调动川军一部往东。待川军沿江兵力削弱后,中央红军向西北方向前进,前出至赤水河,占领赤水县城,然后从水流较缓的泸州至宜宾一线水流较缓的区段北渡长江。如果渡江不顺利,就向西转渡金沙江,然后沿着四川西部边缘的山地北上。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开始行动。红1军团按计划攻下土城、元厚,随即兵分两路向赤水县城挺进。军委纵队和红5军团到达土城,红9军团进占习水,准备协同红1军团夺取赤水县城。红3军团负责主力左翼安全。跟进的黔军随即占领遵义、娄山关、松坎一线,

不过,红军攻打赤水县城的行动并不顺利。红1军团2个师分别在复兴场与旺隆场与川军打成对峙。红9军团在箭滩遭遇川军,交战不利被迫后撤,向红1军团靠拢。此时,黔军1个团已重占习水,位于我军右翼的川军开始向我侧后迂回。毛主席决心集中红3、红5军团在青岗坡伏击这一路川军,如果能歼灭这一路,局面就可得到改观。

根据军委二局此前截获的电报显示,这一路迂回我军侧后的川军只有3至4个团。但实际上,该敌是郭勋祺率领的川军主力2个旅6个团,有1万余人马。郭勋祺军事素养颇高,率部不走谷底,而是沿山脊与红军伏击部队反复争取战场制高点,而且川军后援部队4个旅还在源源赶来。一时间,敌我双方打成了对峙局面,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毛主席动用了此前一直舍不得用的干部团,虽稳住了阵脚,但却没能改变战局。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赤水一线的川军南下,叙永一线的敌军迂回红军背后,中央红军就将陷入绝境。毛主席遂当机立断,决定放弃占领赤水,北渡长江的原计计划,全军向西改渡金沙江。

1月29日,中央红军分3路从猿猴场、土城南北地区一渡赤水河,向四川省古蔺、叙永地区前进。久战疲惫的红军没能拿下叙永,只得朝川滇黔边界的扎西一带前进。

发现中央红军西进,蒋介石命令北面的川军整体西移,继续封堵长江一线。西面的滇军封锁金沙江。东面的黔军守住赤水河。位于扎西南面、东南面的滇军和薛岳部队向扎西攻击前进。敌变我变,毛主席决心以红5、红9军团分别向西佯攻镇雄、彝良,调动滇军来援,以红1、红3军团乘虚突破横江防线,打开西进金沙江的道路。但敌军并未上当,而是稳扎稳打,步步紧逼。

眼看包围圈越来越小,毛主席见北面的川军队形密集,西面滇军龟缩不出,南面和东南面集结了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于是出敌意料以主力挥师东进,二渡赤水河,重回遵义。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向桐梓地区急进;同时以红5军团的1个团向温水方向开进,以吸引追击之川军。

毫无心理准备的王家烈此时正在给母亲做寿,散布在遵义、娄山关、桐梓一线的黔军只有约6个团兵力,又系新败之军,无力阻挡红军凌厉的攻势。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此举,乃是打算东去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于是,他令川军主力东移,防守入川要道;郭勋祺率3个旅兼程朝土城疾进,攻击红军侧后;滇军3个旅由扎西东进。薛岳3个师沿赤水河搜索前进,上官云相率2个师由重庆南下,攻占綦江、松坎。王家烈的黔军朝桐梓推进。

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构建起綦江、松坎、桐梓、娄山关防线,堵住红军前往湘西的道路。但已占得先机的中央红军连夺桐梓、娄山关,再占遵义,并打垮了吴奇伟部2个师,向南直追到乌江北岸,再次获得了机动空间。不过,局势并未得到根本性好转,蒋介石很快便令郭勋祺部进攻娄山关。北面的黔军南下骚扰红军。东面的湘军扼守乌江。周浑元部朝鸭溪、遵义攻击前进,吴奇伟部亦随时准备再次北渡乌江。

肖劲光

毛主席认为娄山关天险加肖劲光率的小股部队足以挡住郭勋祺部,北面黔军不足为虑,东面湘军西渡乌江可能性很小,加之军委二局破译了国民党军密电,获知了周浑元部的行军计划和具体路线,毛主席遂决定由红9军团扼守遵义以北地区,集中红1、红3、红5军团在鸭溪镇伏击周浑元纵队。

不过,蒋介石担心周浑元部冒进吃亏,遂朝令夕改,让该部退守鲁班场。各路敌军均开始修筑堡垒,准备层层推进,压缩红军行动空间与自由。因此,红军主力在鸭溪埋伏良久,竟未能寻得战机。

此时,林彪提出攻打黔军据守的打鼓新场,以获得补充物资。这个建议几乎得到了所有红军高级指挥员的赞同,但毛主席却认为长途奔袭很难保密,很可能打成红军并不擅长的攻坚战。如果不能很快拿下打鼓新场,侧后的滇军、左右两侧的周浑元纵队、吴奇伟纵队三路夹击,红军危矣!而且即便打下打鼓新场,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局势。

鉴于自己是绝对的少数派,毛主席只得深夜到周恩来住处详谈,阐明个中利害关系,最终由周恩来出面,说服大家放弃了这个无益的计划。

否决了林彪的提议后,毛主席建议改打周浑元部3个师驻守的鲁班场,理由是打这个地方,最近的黔军肯定不会积极出援。而即便红军啃不动如此一大坨敌军,亦可让其心惊胆颤,在我军再渡赤水河龟缩不出,不敢对红军实施半渡而击。

战局的发展果如毛主席所料。3月16日至17日,中央红军主力从鲁班场以北的茅台镇三渡赤水。毛主席特别要求,红军渡河时大张旗鼓,故意让敌侦察机发现。各军团渡河后立即关闭电台,在山间潜伏起来,并派出1个团配属军委电台伪装主力,朝西北方向的古蔺县城攻击前进。这个团在行军途中与从古蔺县城出来的川军1个团狭路相逢,并很快就击溃了对方。这股敌军逃回古蔺后,向上级报告说发现红军主力朝古蔺开进,请求增援。

蒋介石综合得到的情报,判断红军准备攻击古蔺、叙永,从长江或金沙江北上。他立即变更部署:令川军固守古蔺、叙永及长江。滇军朝赤水河上游急进,与川军一起构成西面封锁线,周浑元部和吴奇伟部先在赤水河南岸守备,等黔军接替他们的防务后,随即渡河攻击前进。郭勋祺部从茅台镇渡河攻击。湘军一部西移,接替郭勋祺部守卫遵义。从重庆渡江南下的上官云相部扼守桐梓、松坎一线。

蒋介石满以为将中央红军逼入如此狭小地域,可“毕剿匪之功于一役”,便亲赴贵阳坐镇指挥。可就在各路敌军急速前进,打算合围我军时,红军突然秘密掉头,于3月21日晚在太平渡、九溪口、二郎滩四渡赤水,然后急速南下,几乎与敌擦肩而过,直抵乌江北岸。而此时,各路敌军正在遥远的北面苦苦搜寻红军主力,乌江南岸敌军兵力极度空虚。毛主席令红9军团留在乌江以北牵制、迷惑敌军,中央红军主力于3月31日冒雨迅速抢渡乌江,过江后一部佯攻息峰,主力挥师急速南下直扑贵阳。

身在贵阳的蒋介石身边兵力只有不到1团的警卫部队。各路国民党军闻讯后虽迅速回援,但毕竟远水难解近渴。蒋介石遂急调位于毕节、扎西间的滇军3个旅驰援贵阳。但红军主力虚晃一枪,折向贵阳东南方向的清水河,在河上大张旗鼓地搭浮桥,作出要渡河东进与红2、6军团会合的姿态。蒋介石又急令部队往东追击。可红军又虚晃一枪,迅速南下,从贵阳、龙里之间穿了过去,直插云南腹地。

滇军正规军只有6个旅,其中3个正在驰援贵阳,另有5个团分布在横江沿线。中央红军主力得以在兵力空虚的滇北安然穿过,直奔金沙江。而红9军团也最终甩开追兵,赶了上来。5月9日,中央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将几十万敌军远远甩在身后,四渡赤水之役就此落幕。

红军剧照

对于四渡赤水,很多人和年轻时期的林彪一样纠结于在近4个月时间里,中央红军往来跑了多少冤枉路,消灭了多少敌军,自身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有多少,其实这些都是细枝末节。此役的真正意义,是毛主席在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与蒋介石所作的一场战略博弈。他在红军面临的形势极为被动的情况下,在战略层面坚持北上与红4方面军会合的目标不动摇,但在战役层面上却不拘泥于既定作战计划,而是审时度势,频频改变战术目标,使蒋介石产生一系列错误判断。国民党军握有绝对优势,但却被毛主席牵着鼻子走,最终让中央红军成功地脱困而出,实现了保存主力北上的既定战略目标。

毫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无论是战略眼光,还是战役素养,都比毛主席差了几个档次。二者虽互为一生的对手,但实际水平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而林彪那种认为“不走弓弦走弓背”的论调,显然是自身战略眼光和战役谋划水平尚没有达到足以理解毛主席决策的高度。

虽说历史没有假设,但如果真按林彪所主张的那样“走弓弦”、攻击打鼓新场,大家不妨想想红军最终可能落到啥结局。要知道,在当时那么险恶的环境下,只要一招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想想看,难道还有比毛主席指挥的四渡赤水更好的应对策略吗?

当时的林彪军事指挥艺术还未臻化境,多年后,林彪认识到是自己错了,他写了一首诗给毛主席送去,诗中写道“岂疑弓背弓弦”,以此委婉向毛主席承认错误。

本文作者:忘情,“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