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跪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的西德总理,曾是一名克格勃间谍

2019-12-22 04:02:21

勃兰特,这是一个研读世界政治学和世界近代史的人,都耳熟能详的名字。

维利·勃兰特,上个世纪下半叶的中期,在欧洲,这位着名的德国政治家驰骋政坛,在德政府和社会民主党中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1969年,勃兰特一跃而成为联邦德国总理,权力达到了顶峰。勃兰特在波兰访问期间,当来到犹太人纪念碑前时,他突然双膝下跪,在场的几百人无不为之惊呆。“华沙之跪”让他的传说至今都在回响。

1971年,勃兰特获得了当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同年美国《时代》周刊把他评为“1971年新闻人物”。勃兰特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


而此后的1974年,却因其亲信秘书,上世纪最着名的间谍之一,东德埋在西德政府最高层的“鼹鼠”纪尧姆被西德反间谍机构侦破,他开始从神坛走下,引咎辞去了西德总理一职。但并未退出政坛,两年后,他又出任了德社会党国际主席。

纪尧姆和勃兰特

但就这位风云人物的晚年,又起了波澜。199年5月,在英国,有人指认他曾是苏联KGB的间谍。

消息来源于一个名叫米特洛新的人,他是原KGB绝密档案馆馆长,他携带着六大箱绝密档案、秘密叛逃到英国伦敦。

米特洛新指出,在二战期间,勃兰特曾积极投身于反法西斯斗争,但却是奉克格勃的命令。此闻一传出,顿时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引发了政治地震。成为上个世纪世界政治人物的最大新闻之一。

时间拉回到遥远的上世纪30年代初。当时德国国内政治形势如风刀霜剑,诡谲险恶……

为逃避纳粹的疯狂迫害和追捕,要求进步、年仅20岁的勃兰特于1933年初被迫离开德国,开始了在国外的流亡生活。

勃兰特先后辗转于西班牙和挪威,并于1940年春流落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潮涨汐落,斗柄旋转。转眼到了1941年秋天。这时,勃兰特自己还浑然不知,他的进步倾向早已引起了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以下简称内务部,克格勃的前身)谍报人员的注意。

一天,苏联内务部的一位军官特意到勃兰特在斯德哥尔摩的寓所登门拜访,但却吃了闭门羹。原来勃兰特,早就出门了。无奈,这位军官只好留下条子,说他久慕勃兰特大名,约定第二天晚上再亲来拜访。

勃兰特当晚归来看到这条子后,便满怀喜悦地按约在家恭候。第二天晚,来人准时叩开勃兰特屋门。一阵寒暄过后,他彬彬有礼地自我介绍说,他叫维特洛夫,是苏联内务部驻瑞典情报站站长。然后,维特洛夫便切入正题,其中心意思是,苏方诚挚地希望勃兰特能与他们合作。

听完维特洛夫细说来意之后,勃兰特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为苏联情报机关效劳并积极开展工作。

勃兰特还自告奋勇地说,他可以通过瑞典和挪威的新闻局,在美国报刊上登载苏联散布的假情报,比如说苏联内务部特工正为制止战争而准备采取的“积极措施”等。

某电影剧照

这次不寻常的密谈长达3个小时。最后,维特洛夫面带笑容地说,为便于保密,他们今后对勃兰特不再直呼其名,而改用代号“极地勘察员”。值得注意的是,此后在勃兰特的整个一生中,苏联情报人员对他都是这样称呼的,始终没有改变。

当时苏联驻欧洲各国情报站的活动,由其驻德国大使弗拉基米尔.谢苗诺夫负责协调。

谢苗诺夫在给苏共中央的汇报中,对勃兰特的表现大加赞赏,说他们的这位“极地勘察员”精明强干,忠心耿耿,完成任务出色,纪律性强。对勃兰特多次成功地向美国人传递假情报和详细、准确地提供德国法西斯占领军在挪威的动向等,更是赞赏有加。


而米特洛欣带到英国的文件,对勃兰特在二战期间为苏联情报机关所建立的功绩也多有描述。限于篇幅,这里仅举一例。

当时,德国海军先进的“蒂尔皮茨”号巡洋舰对苏联护航舰队在北海海域的航行,构成了严重威胁,被视为心腹大患。正是根据勃兰特提供的准确情报,苏军于1944年11月12日将该舰一举炸沉在挪威的特雷姆斯港内。

因其情报的功劳,勃兰特曾得到苏方500克朗(瑞典、挪威和丹麦等国的货币)的嘉奖。要命的是,在米特洛欣带出的文件里迄今还完好地保存着一张有勃兰特当年领取这笔奖金时亲笔签名的收据。

勃兰特四处活动,活跃异常,与苏联惰报机关也来往频繁。所有这些送引起瑞典反间谍机关的高度重视和密切监视。瑞典反间谍机关还获悉,勃兰特奉苏联内务部之命,欲持伪造文件潜入他们的一个邻国。

为此,待勃兰特返回以后,瑞典反间谍机关立即对他实施了逮捕。虽然勃兰特很快获释,但直到1966年,瑞典反间谍机关的卷宗仍然称他为“东方间谍”。


战后,勃兰特一跃而成为西德政坛上的一颗耀眼明星,连连提升。自1957年开始,他先后当过西柏林市长、德国社会民主党(西柏林)主席。1966-1969年间,他还担任政府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眼看勃兰特飞黄腾达,如日中天,深知此人根底的瑞典社会民主党曾公开表示严重不安。与该党有密切关系的瑞典《晚报》还于1966年12月14日发表专文,对勃兰特的接连高升表示深切担心。

兴许是为了掩饰上述这段历史吧,勃兰特走上西德政坛后,对苏联素以不妥协的强硬态度而着称。

1962年秋,勃兰特担任西柏林市长已满5年。在此前后,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反苏演讲,猛烈抨击苏联的“铁幕”政策和克里姆林宫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对苏联表现了“不共戴天”的劲头。

尽管如此,莫斯科无意同勃兰特进行针尖对麦芒式的论战,更不打算对他进行报复。当时的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内等人,力主对勃兰特这位昔日的合作伙伴采取安抚政策并拟定了相应的行动计划。


1962年11月16日,赫鲁晓夫批准这项计划后,克格勃便立即行动起来。具体执行者是克格勃当时在西柏林工作的两个人:一个是《消息报》记者,另一个是克格勃军官。

他们二人奉命向勃兰特递交一封信,其内容主要是:“为就西柏林问题达成一项理智的协议,我们真诚地希望同您重新恢复互相信赖的良好关系。”

这两个人还得到苏共如下指示:如果勃兰特一意孤行,不愿和苏联达成一项“理智的协议”,他们须软硬兼施,向其直陈:“我们拥有足够的手段给您造成许多不愉快,但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我们相信,您一定会改变自己的立场。”

为迫使勃兰特就范,这两个人甚至还当面出示了有勃兰特亲笔签名的那张500克朗的收据。但勃兰特对自己过去的事,显然不愿意再提及。他对这两个人的威胁利诱作何反应,没有见过任何描述。

然而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官运亨通、身居高位的勃兰特,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继续对苏联摆出一副强硬、不买账的姿态,力图借此在国人心目中树起“反苏斗士”的形象,为日后高升捞取政治资本。

这决非妄加猜测。有力的证据是,他断然拒绝了赫鲁晓夫关于1963年1月在东柏林与其举行会见的建议,对苏联的这种友好姿态,故意做出不屑一顾的样子。此后,克格勃还曾多次对勃兰特进行恐吓,企图使他归顺苏联,但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


苏联还是不死心,遂决定改变策略。这次登台的是塔斯社驻西柏林记者维亚切斯拉夫.·克沃尔科夫。当时,克沃尔科夫是贡.巴尔同苏联联系的秘密交通员。而贡.巴尔则既是克里姆林宫的亲密朋友,也是勃兰特在社会民主党内的亲密战友。

这时的西德已开始对苏联等国“铁幕国家”实行一种所谓的“以接近促和平演变”的方针,名日“新主义”。克沃尔科夫则在这种政治背景下,适时提醒克里姆林宫,这种“新主义”的成效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显现,而勃兰特将会果断地利用这次不可多得的政治好机会。果不其然,克沃尔科夫的预见很快就得到了印证。

1969年10月,德社会民主党在大选中获胜,勃兰特出任总理。上台伊始,他就大刀阔斧地推行向东方开放的“东方政策”,先后让联邦德国同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东德等国签订了条约,从而实现了同这些国家的关系正常化。

正值勃兰特处于权力顶峰之际,一个意外的事件使他一下子跌落到了深谷。

右为纪尧姆

1974年4月 24日凌晨,在西德潜伏达17年之久的东德超级间谍纪尧姆束手就擒,锒铛入狱。

消息传开,举国哗然,震惊不已。纪尧姆原为勃兰特总理的机要秘书和政治秘书。平时他鞍前马后,与勃兰特形影不离。人们简直无法相信这个纪尧姆竟然是东德间谍。事发后,勃兰特狼狈不堪,遂以“为了对所犯的疏忽行为承担政治责任”为由,被迫宣布辞职。

纪尧姆之子写的《陌生的父亲》一书

勃兰特事件成为上世纪最为轰动的政治事件之一。出于各种考虑,德国政界人士对此态度暧昧,极不情愿谈及勃兰特和克格勃可能会有什幺关系。

一些高层官员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事儿好像已经有人写出点儿什幺了。不过,他们所列事实大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再说,那尘封已久的档案里尽是些陈糠烂芝麻。时至今日,何苦还要用这些无用的东西去刺激一个历史人物呢?”

彼时,曾经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彼得.施特鲁克甚至认为这是俄国人的阴谋,是要让他们政党的这位名宿名誉扫地,从而达到对其政党的污蔑。

原德国维护宪法委员会主席、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弗里什则认为,公开“勃兰特间谍案”是不适宜的,因为有关这个案子的许多材料可能具有“爆炸性”,很可能危及许多目前仍活跃在德国政坛的政治家的政治前途。

包括德国反间谍机关对勃兰特卷宗的曝光也深感不安,好在他们的英国同行很理解他们的这种心情。于是两国的反间谍机构很快搞了个君子协定:米特洛欣带到英国的勃兰特卷宗,将永远封存在伦敦泰晤士河畔,属于MI6的一个秘密的地方,不予扩散。


当然,米特洛欣当然有权写勃兰特,但他的手稿却不准向世人公开,仅作为英德两国特工参考。

就是说,有关勃兰特是否加入克格勃的详情,将成为永远的秘密,莫辨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