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淮海战役为何我军必胜?春节每人一斤猪肉,对面国军只能杀马充饥

2020-10-20 17:05:04

淮海战役规模巨大,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参战部队共达23个纵队、56个师(旅)60万人,国民党参战军队达34个军、82个师80万人。这次战役地域辽阔,东西350公里,南北250公里;时间持久,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达66天。


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苏、鲁、豫、皖、冀五省人民全力支前,山东人民更是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号召下,历尽艰辛,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人民子弟兵。华东局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军委、总前委关于后勤支前的指示,发出了“全力以赴,支援前线”的指示,提出了“解放军打到哪里,就支援到那里”的口号。

还在战役开始前,1948年10月初,华东局就设立了支前领导机构,10月13日,制定出《华野秋季第二战役支前工作计划》,对山东各地委、县委都分配了明确的任务,对于粮食的征集、加工、调运、分配等都作了细致的分工,提出了具体措施。11月4日华东局成立华东支前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鲁中南的临沂城。


在华东支前委员会的具体组织与领导下,山东解放区人民展开了大规模的支援淮海战役前线的活动。他们全力以赴,做到要粮有粮,要人有人,尤其在保障前线战争中粮草供应方面贡献最为突出。整个战役解放军参战部队60万人,加上支前民工,前线吃粮人数共约150万人,每天即需粮食、马料350万至500万斤。淮海地区是敌人长期掠夺和连年水灾的灾荒区域,群众生活极苦,粮食负担力微弱,部队及民工吃粮主要靠各解放区运输供给。但前线需要粮食数量巨大,又加上天气严寒,供应线路绵长,运输十分不便,因此,能否保证前线部队的粮食供给,事关整个战役的全局,直接影响着战役的胜负。

为此,毛泽东多次强调,“必须统筹解决全军连同民工一百三十万人三至五个月的口粮”。为了完成为淮海战役供应粮食的重要任务,华东支前委员会立即投入行动,先从接近战区的鲁中南第四(尼山)、第五(台枣)、第六(滨海)地区征调1亿斤粮食作为一线用粮,然后再从渤海、胶东后方调运。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山东解放区每天平均运出粮食150万公斤。


前线需求粮食数量巨大,后方加工军粮的任务十分紧迫与繁重,渤海区人民为完成一亿余斤粮食的加工任务,全区28个县的群众日夜奋战在磨道碾旁。鲁中南第六区(滨海区)数10万妇女于一个月内加工三批军粮2000余万斤,并做到米中无糠无壳,面里无麸无沙。刚解放的济南市为支援前线,完成了5000万斤粮食的加工任务。


在筹集、转运粮食的同时,华东支前委员会还筹集副食品,保障作战部队的供应。1948年12月16日,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发出命令,要在元旦、春节期间慰劳前线将士每人一斤猪肉,以鼓舞指战员的战斗情绪。为此,华东支前委员会分两批从鲁中南地区紧急征调86万余斤猪肉,保证了部队在节日中的肉食供应。由于山东人民及各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大批粮食、副食给养送往前线,使我军与以棺木为柴、烤战马充饥的国民党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有效地动摇和瓦解了敌人军心。


在1949年元旦前后20天中,前来投诚的敌军达1.4万多人,相当于敌军2个师的兵力。

与此同时,山东解放区还承担了巨大的军用柴草、各种器材、被服、武器弹药的供应,以及大量的伤员转运工作、修路架桥战勤工作,保障了淮海战役各种所需。据统计,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山东为了保证前线的给养、作战物资和伤员的转运,共出动民工2183398人,占总支前民工的近半数。在全部随军常备民工中,有92%来自山东。共计出动大小车辆333057辆,挑子192357副,牲畜179509头,船只3250艘,汽车219辆,转运伤员51165名,调运粮食5.25亿斤(含原冀鲁豫区现属山东菏泽、济宁、聊城地区6400万斤小米),柴草4.1亿斤,食油726550斤,食盐839208斤,淮海战役胜利的丰碑上,将永远铭刻着山东人民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