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购粮本,,,,,

2019-12-18 04:02:06

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凡是城里人,家家户户都有一本,必须持有的证件。它同户口本一样,不仅决定着,能否在城里安家落户,而且关系到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它就是购粮本。如果说那年那月的大米白面,曾经滋养了我们强壮的身体,那购粮本也从那时起,就像存封的往事,住进了我们的记忆。
最早的购粮本,全称为“粮油供应证”。其大小,跟现如今的大屏幕手机差不多。是由两张硬纸板,夹着十多张扉页组成。首页,通常是老清江(市)的粮食部门,盖有的鲜红大印。次页,是通过户口本的信息,所核定的家庭住址,和吃商品粮人口的姓名。而在姓名之后,则是每个人计划粮的演变和增减。 只记得,那时的计划口粮是定量,并通过每月粮票的发放,而落实到千家万户。在通常情况下,粮(油)票的发放,是每月一次,在辖区居委会,指定的地点进行。每当领完粮票,发票的人,总会在购粮本的扉页上,盖上某月粮油已发的印章。在当年印象中,上小学的口粮定量,为每月二十七斤;进入中学就涨到了三十二斤;而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又荣升到了三十五斤。至于食用油的计划,不分男女老幼,每人每月一斤。这虽是那个时代,曾经有过的待遇,和曾经走过的经历,但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它确是国家给咱普通百姓,所提供生活的基本保障,以及维护社会的基本稳定。
可以说,那时候的购粮本,是每家每户的“粮库”。只不过,因贮存的粮食有限,不少人家是进库不足,入不敷出。只记得,上中学那会儿,那三十二斤的口粮,根本不够长身体的我,和哥弟们放开肚皮,一饱口福。于是,当年那当家,并掌管着“粮库”的外祖父,是精打细算,精心安排。除了省下自己的一半口粮外,是想方设法,让我们吃饱、吃好。所以瓜(南瓜)菜代;萝(胡萝卜)卜替;稀(饭)代干(饭),成了那个年代的不二选择。
记得一年,粮店曾供应过山芋干。是凭购粮本,用一斤粮票就可兑买三斤。外祖父是日夜排队,终于以一当三,将三十斤山芋干,背回到家中。从此,这山芋干煮饭,山芋干熬粥,成了一日三餐。起初,这山芋干饭粥,其甜滋滋,实在在的味道,还真不错。可吃不住外祖父的一如既往,一往情深。就在我们兄弟三,提出“抗议”之时,外祖父是想方设法,独辟蹊径。将山芋干拿到机面店,碾成面粉后,以一比三的比例,同白面一起,经过发酵,做成了黑乎乎的杂色馒头。结果,外祖父的山芋面馒头,还真得到了全家的认可,并在左邻右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那上门取经的亲朋好友,竟然络绎不绝。
说起购粮本的作用,在当年不可小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扩大。记得七十年代初,购粮本除了相貌的变化,套上了红底黄字的塑料封面,继续承担着,发放粮油票的专职之外,每到年底,这第二年诸如布票、肉票、豆腐票等,以及各种票证的发放,它也竟毫不客气的,揽到了自己的肩上。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大张全年的计划供应卷,就像是整版的邮票。由于都是编上号的,所以那年那月,其副食品的供应,以及诸如烟酒茶糖等,都是撕票算数,凭号购买。
记得有一年春节前,老家的表舅,来淮看望外祖父。表舅临走前,外祖父为表达心意,特地将购粮本,交到他的手中。让他购买春节期间,配置给每本购粮本,计划供应的 “大前门”(烟)。没曾想,表舅竟没打招呼,就悄悄的将购粮本中,那糖和酒的春节计划,也一并购买后,装入自己随身携带的包袱之中。那一年的春节,我家在爆竹声中,总感觉比较寒酸和憋屈。因为一个没有甜味和酒香的春节,让一家老小的年味,大打了折扣。所以从那时起,老家的表舅,最终成了我家,最不受欢迎的人。
当时光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和农村土地的承包,农业生产,可谓年年丰收。而这粮食的来源,也是越来越富足。于是,购粮本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只见日夜萎缩,直到最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现如今,我们已经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实惠和红利。用粮票,已经成为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而购粮本,也可作为历史的遗物,永远收藏到我们的古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