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五十五载青山铸 镌刻“红旗”铁骨魂—中国航天江南集团有限公司55周年

2020-10-07 17:05:03

五十五载青山铸 镌刻“红旗”铁骨魂——中国航天科工航天江南集团有限公司55周年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0-09-15   
信息来源: 航天江南






 

9月贵州,轻风不燥,云天清朗。


“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优秀、党建工作考核优秀、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综合评价好、共青团工作综合测评优秀”。孟秋时节,航天江南集团有限公司为55“生辰”,交上一份“四优”答卷。


时岁熔熔,寒暑相推;回望来途,山川留情。


旭日晨曦下,一辆镌刻“航天魂”的时光列车,轰鸣向前。窗外,驹光过隙,列车仿佛在穿越世纪,贯穿于整个“三线建设”的奋进之旅。窗格交替间,岁月更迭。就如同一帧一帧切换的时光画廊,看崇山峻岭中厂房崛起,听鸟啾虫吟间军号回荡,抚山峦层叠处红旗招展,望风起云涌外流金余年。

 


忠诚和奋斗



红旗漫卷映山峦,星光不问赶路人。


1965的早春,黔北高原上春寒料峭。由237人组成的24支踏勘选点小组,41天穿山越岭风雨跋涉10个市、县,步行20万华里,将三线建设的旗帜插在了黔山秀水间。


当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将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运往贵州,当黔北大山中嘹亮军号声拉开创业帷幕,航天人的建设“号子”响彻高原群山。


第一代三线建设者侯凤才在回忆录中描述:虽然就要离开繁华城市,离开亲人、离开家,可还是争先恐后报名。每个内迁的同志都下定决心,一定做到“脚踏红军长征路,誓做革命后来人”。


1966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工程的061工程(航天江南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已有1万7千多名职工汇聚在“天无三分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山区,和当地支援的几万民工一起,采山石、挖土方、烧石灰、烧砖瓦、开山放炮、筑路修桥,轰轰烈烈地进行“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车,平整场地)战斗。仅这一年,工程开工面积就达23万多平方米,竣工面积达15万平方米,完成安装工作量3200余万。为在国际形势严峻下艰难起步的061工程,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在黔北高原上不但要筑航天城,我们还要铸镇国剑!


从六十年代初期,我国就发射试验成功了第一代“争气弹”。但是,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强大国防,国防现代化需要新一代先进导弹,自六十年代末期开始生产导弹的三线航天人从未忘却过职责和使命。


能者无疆,大漠豪情。1970年冬,贵州大山深处生产的首发导弹问世,标志061基地建设后批生产能力形成。1977年7月,如流火一般的大漠,伴随巨大橘黄色火焰一支银色穿云剑直入长空。这一标志性的航天产品靶试成功后,千里之外的黔北深山,含33个建制单位又生产又科研、以生产为主的综合基地“061”,全面建成。


1979年春,设计研究所两支小分队,开启了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军工企业和部队的行程,他们肩负调研、收集资料同时向国家有关部门请战承担新一代导弹总体设计任务的使命。经过漫长夏和秋,061人的坚韧执着、求真严谨终于感动了“上帝”。1979年冬,国防科工委下文同意立项研制某型导弹,整个武器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研制生产由061基地承担。



这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改进设计和采用新技术就多达几十项,那个年代在山沟里搞科研,工作艰苦卓绝!十年磨一剑,这一剑,为061基地创造了我国地空导弹靶试史上“制导精度第一,产品可靠性第一,第一次射击带干扰靶机并一发命中”的三个第一,摘取了我国地空导弹设计定型一次性达到和超过可靠性指标的优良成绩。


“我心上火烫有梦,我肩上飞扬有风”。这是新世纪的选秀主题,却早已在上世纪的航天创业者身上淋漓尽现。他们在奋进的时代,在最好的年纪,由心而发地用一种昂扬姿态,迎接党和祖国的考验。

 


创新和高效


斗转星移,时序更迭。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而来,061人开始了军转民、以民养军的曲折探索,在困难面前果敢勇毅“第二次创业”。抓住“三线”建设“七五”“八五”调迁改造的历史机遇,从黔北大娄山区走出的061人,在自我革新中上下求索。

进入新世纪,061人不破不立!通过实施企业破产和“九五”调整改造,扭转基地连续多年亏损局面,形成新的研发生产能力,“一园三地多点”格局初步形成。


急景流年,只争朝夕。






2015年,伴随早春勃发的朝阳,061基地转型升级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2019年金秋九月,风雨春秋再江南,铸剑报国初心在,正式更名为航天江南集团有限公司后,新世纪的三线航天人,宏图再展!


在换挡提速的“十三五”,航天江南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四个化”发展,打响“三大攻坚战”,航天江南人拼搏奋斗、集智攻关、滚石上山,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大事必作于实。


这五年,转型升级唯快不破。营业收入从104.63亿到160.29亿,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11.20%;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5.69万元/人﹒年增至27.24万元/人﹒年,价值创造能力不断增强,年均增速达14.19%。

这五年,强军报国矢志不渝。推进“四个基地”建设,形成“五个一代”良性发展,建国70周年大阅兵,两型装备同时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检阅。围绕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三大产业”推动体系化发展,民用产业年均增速12.19%。积极践行“一带一路”,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品、技术及服务国际化,国际化经营取得新突破。牵头成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慧农科技产业联盟;获批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测评实验室资格、贵州省大数据信息安全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获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电器智能制造技术及应用总体部,智能制造形成“1+2+N”产业发展格局;智能制造基础件产业集群列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重大产业化项目……







这五年,创新沃土不断厚植。获批科技创新项目162项,获资金支持4.45亿,获批科技创新平台18个。推进智慧企业建设,“三大平台”推广应用成效显着,进一步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市场营销方式。

这五年,发展蓝图渐次展开。“三大园区”(贵州航天城、自主可控航天智慧产业园、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规划布局基本完成,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核心能力显着提升,初步具备第X代系统研发制造能力;智能制造水平迈上新台阶,效率、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这五年,人才强企持续深入。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提升13.23个百分点,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提升13.27个百分点,新引进博士51人、硕士979人。调整领导人员254人次,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61名,建立外部和内部专家库,实施人才接力工程,薪酬制度体系持续完善。


这五年,思想解放从未停歇。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完善党建考核制度推动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夯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开展“十破十立”、发布“三线精神、一线理念”,引领思想解放;聚焦监督执纪问责,率先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建设和谐企业,荣获“全国五一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十三五”收官决胜,一个个突破,一项项落实,彰显了航天江南人的强劲执行力,面对未来,我们有足够的勇气与底气!


担当和奉献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奋斗者。


有人说:航天江南人从来不缺“精神”。这种“精神”,落脚于进山创业时公而忘私、自力更生的开拓品质,立足于二次创业中顾全大局、不畏艰辛的拼搏意志,坚定于转型升级后继承创新、攻坚克难的奋进作风。


青山不老,韶华不负。


在这里,星光熠熠。有奋斗一生的导弹“三徐”之一徐易,有倒在靶场再未起来的李世安,有被炸片击中鼻子鲜血直流仍冒险试验的张万金,还有老专家赵玉才、不怕死的改革勇士袁维亮、70岁仍奋战航天战线的总师袁运生、大国工匠毛腊生、航天玫瑰苏日新、航天焊将姜涛……



时间长河中,这里还有着无数终其一生奋斗却籍籍无名的航天基石。


他,32年航天生涯在发射基地共度过1万2千多小时。为了赶设计泡在实验室几天几夜“玩失踪”,专注试验能让红外线灯把头上的帽子头发烤燃仍无所觉,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他叫陈敦祥。


他们,被称作“汽车队”。为了解决铸锻生产所需无烟煤,在贵州山区九曲十八弯爬坡又跨坑的危险道路上,每天早出夜归拉回一车煤,土法上马保障生产。


在基础工业落后、交通不便的贵州山区搞科研生产,难!在“计划列不上盘子,物资渠道纳不上口子,资金找不到路子,行业归口进不了笼子”的三线军工,搞改革发展,更难!

他,被称为最忙的人。当改革春风吹到贵州,为了上汽车项目,在基地党委支持下,他拍板建立内部结算中心集中管理资金,发动职工勒紧裤腰带凑出积蓄3500万发展项目。他叫张肇丰,全国劳动模范。


他们,从未干过汽车的航天人,为了承担汽车驾驶室零件制造拼了命。11月出差到温度降低了10°的贵阳试模具,在油毛毡搭建爱停电会透风的工棚里,有电干没电守,冻病了一半。有人被弹起的工件划伤鼻子鲜血直流,送到医院45分钟后又出现在机床旁。他们,提前三天交出了试制的15台汽车驾驶室。


 



一位95后新入职员工不能理解:“这样对吗?不应该安全第一?”。青山铸忠魂!这正是几代航天江南人在长期奋斗中,创造出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从农村走出的山里娃。为了提升小组手工操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把家里客厅变成试验室,投入试验到凌晨被楼下邻居敲门“投诉”。他是“蛮拼哥”王森,全国技术能手。


她,土家族女设计师。怀着身孕上工地,为获得全国压力容器审批资格死磕三年,她带领技术团队研发的生产线,能为近3000名贫困地区的种植户带来收益并解决100多人就业。她叫张红梅,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


他,作为方舱医院的技术保障队员逆行驰援武汉,40多天里,每天确认健康状态24小时待命,穿着防护服进入方舱医院污染区保障设备运转,确保医护人员第一时间接诊患者。他叫卞恒志,抗疫先锋。


他们,曾经收到过用户的《整顿函》。1年里,他们不回避问题积极解决,多次到用户现场实地了解装备使用情况,与用户反复座谈挖问题,持续跟踪整个服务过程确保其实施并落地闭环。1年后,《感谢信》送到了他们手上。他们,是装备保障型男。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航天江南人,无问西东,初心不忘。


从最初的061基地到现在的航天江南集团有限公司,无论哪一代的航天江南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无论走多远、走多久,每一代航天江南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代代传承。

 


开放和共赢


岁月峥嵘,未来可期。


2020年,既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航天江南成立55周年,更是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大考之年。三线建设的磨砺与洗礼,为航天江南乘势而上、进入新一轮进阶升级的征途增添了极不寻常的勃发动力。


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新时代航天强国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赋予了航天江南新的历史使命。


催征战鼓已擂鸣,进军号角已吹响。


航天江南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种、四中全会精神,紧跟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协同发展能力和产业化能力,着力打造新业态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航天企业集团。






廓清迷雾,秉道直行。


看未来,我们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引领高质量发展。按照战略定位清晰、功能布局合理、产业方向明晰、发展环境优越的思路,持续优化产业布局。


看未来,我们“抓机遇、固根基、强优势、补短板”,着力构建云制造集群生态,大力提升综合创新、人才驱动、市场把控、智能制造、价值创造、资本运作的核心能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


看未来,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三创新”,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强化“两协同”,提升产业化发展能力;加强资本运作,提升产业发展动力;优化人才结构,提升职工素质能力;加强核心能力建设,提升科研生产保障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智慧化水平。


展望未来征程,航天江南党委书记、董事长鲍斌目光坚定:“55年的征途中,航天江南人始终胸怀‘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初心和使命,忠诚、奋斗、担当、奉献的精神贯穿了整个55年的历程。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我们还需马不停蹄、持续发力,全面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航天企业集团,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文/唐芳梅)




 


(文中历史资料及部分素材,源自《航天人物录》、《贵州军工史——贵州航天工业》、《贵州航天工业大事记汇编》和老同志回忆文章,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