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差生逆袭”的诠释,朱元璋的称帝之路,从私塾识字开始

2020-09-15 17:05:03

说起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他是元末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一手造就了洪武之治盛世之景。

但对于他的评价却是众说纷纭,有说他执政理念太过残酷,不近人情,当政31年,前后发起了6次的大规模肃贪事件,被治罪问斩的贪官污吏近15万人。

也有人说朱元璋执政理念的残酷,也只是为了让明朝百姓都能过上悠然自得的好日子,毕竟即便是在登基称帝以后,朱元璋也不曾铺张浪费,极为节俭。

而且做事务求亲力亲为,从登基到驾崩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平均每天要处理的国事更是达到了400件左右。

然而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朱元璋学习能力极强,从他上私塾识字再到成就帝王大业,完全足以称得上是对“差生逆袭”这个词汇的完美诠释。

毕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贫苦布衣出身的朱元璋,俨然是属于当时社会的最底层,但是在多年后,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明王朝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按封建时期的说法,这是“天命所归”,朱元璋生来就注定了是要做皇帝的,可按照如今的说法,这不明摆着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完美诠释吗?

朱元璋早年生活困苦,但并非目不识丁

就像史料中所记载的,朱元璋早年出生在一个困苦的农民家庭,而且在家排行老八,其“朱重八”之名也正是因此而来。

虽然在朱元璋这一大家子里朱元璋是最小的一个,可也算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得以在幼年时期被父母送入私塾识字。

正如《明太祖实录》所记载的,“既就学,聪明过人”,可终究还是受到家境的限制以及周围时代环境的限制,并没有一直在学业这条路上持续的走下去。

时不时还得靠给别人放牛来获得一些微薄的口粮。

但毫无疑问,朱元璋还是识字的,最起码接受过一些基础的教育,并非现在很多人所以为的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盲。

而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优势,无疑就等同于为朱元璋多年后的崛起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毕竟当时的社会环境跟现在可完全不一样,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甚至干脆就完全没有,很多人可能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如果这么看的话,朱元璋显然是从幼年时候起,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精英”了,最起码让同龄小孩心服口服不成问题,或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成是“领导力”的体现。

但问题光是这些,显然是无法撑起一国之君这个地位的,顶多也就是能在当地混个小官啥的了此残生,毕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能比朱元璋接受到更多、更深刻教育的人也绝对不算少。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能在四十不惑的年纪就建立了一个强大又统一的大明帝国呢?

朱元璋性格坚毅,勤奋好学

这就要从朱元璋剃度出家以后开始说起了,为了能在混乱的时代背景下吃饱饭,朱元璋选择做了一个云游和尚,走南闯北、四处游历。

也正是这几年的游历生涯,无数个日夜的痛苦与折磨,让朱元璋锻造出了一个十分强大的精神世界,性格十分坚毅。

正如古语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大家可以参考下封建时期的其他君主,又有哪个不是性格坚毅之辈。

因走南闯北而锻造出来的强大精神世界,无疑更是在朱元璋决策一系列战争以及重大政治事件之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大作用。

当然,几年的游历生涯,也让朱元璋能够在各地的地理环境以及风土人情上面获得相比其他绝大多数人要更为深刻的认知。

如此一来,相对于朱元璋参军之时周围那普遍只知道种田耕地的大头兵,朱元璋首先在眼界认知层次上就不知道要高出多少。

再加上还识字明礼,又如何不能很快就在军营中脱颖而出呢?

另外,朱元璋还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也对他日后称帝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勤奋好学。

朱元璋并没有因为在军营中能比其他大头兵优秀就止步不前,更是没有因为获得一些战功就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啥的。

以至于朱元璋每次攻陷城池以后,并不会像其他绝大多数将领那样大摆筵席、酒肉美女傍身,反而是第一时间招揽当地一些名儒贤能授课。

就好比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也就是后来的皇太子朱标的老师,便是朱元璋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招揽的。

再比如为朱元璋提供“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的“朱升”,以及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的“刘基”等等。

光是这些事迹,就已经跟当时其他割据政权的领导者拉开了明显的差距。

至于后面完成统一建立明朝以后就更不用说了,从登基到驾崩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已经称帝完成建国伟业,却还能保持初心,“活到老,学到老”的帝王历史上又还有几个呢?

不过也正是得益于朱元璋的这份随时随地都在学习的劲头,否则先不说所谓的“差生逆袭”能否完美诠释。

光是元末明初那混乱背景之下所成就的“洪武之治”盛世之景势必就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