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什么是巴尔喀什湖?

2020-09-13 17:05:03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地球知识局——什么是巴尔喀什湖?



NO.1539-巴尔喀什湖



作者:那日苏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中亚深处亚欧大陆腹地,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遥远的地方,干旱和贫瘠是这片苍凉土地的主旋律。夏天没有足够水汽形成云层遮挡,毒烈的日光炙烤着没有一丝生机的沙漠;冬季又缺少大面积水域的调蓄作用,极度的寒冷侵袭着每一个夜晚。



这是一个从西亚延伸到蒙古高原的

降水稀少的巨大的干旱地带

中亚和中国新疆是其中“最内陆”的两个区域

虽然环境恶劣,但也分布着大量绿洲

(底图:shutterstock@AridOcean)▼



但这么一片不毛之地中也不乏生机,中亚地区湖泊遍布,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湖泊达到2000个,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大型湖泊则有60个以上。



湖泊及其上游水源水源造就了周边的绿洲,而这些绿洲又供养了中亚民族的繁衍生息,往往是历史上屡次易手的权力争夺中心。



最明显的就是咸海及阿姆河三角洲

(图片来自:NASA)▼



在这些湖泊之中,位于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是最引人瞩目的那一个。



月下巴尔喀什湖

(图片来自:NASA)▼



中亚的新月



巴尔喀什湖形成于上一个冰河世纪,是典型的冰川堰塞湖。



以一般的常识来看,液态水会从高处向低处流动,而冰则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如果将冰川视作水的主体,将时间尺度放的足够长,就会发现冰川也是会流动的。



看似不动如山,其实一直在动,而且速度不慢

(图片:shutterstock@Jan Mika)▼



在重力作用下,冰川的冰会自源头向末端移动,这种移动被称为冰川运动。冰川运动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冰内部挤压导致形变,人们常说水无常形,冰亦可以受内外压力影响重新塑造形态。



另一种冰川运动被称为底部滑动,是冰川受重力和挤压流的影响而整体移动,一般是从高向低滑。在这过程中与岩石接触的冰川底部摩擦受热融化,会加速这一趋势。



滚滚而来,奔流入湖

(智利-PAINE N.P,灰冰川)

(图片:shutterstock@Steve Barze)▼



一般冰川运动会以每年数十米的速度移动,但又各有不同。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Ⅰ号冰川1980~1981年间51个测点的平均年流速仅6米;而格陵兰的林克斯冰川每天的运动速度则高达28米。



仿佛静止的洪水

(格陵兰-伊卢利萨特冰川)

(图片:shutterstock@BigRoloImages)▼



在冰川底部滑动的过程中,会携带大量的岩石碎屑,这些碎屑被称为冰碛物。当冰碛物被冰川运动携带到河道、山谷之中,受地形影响就会形成堆积。而今天狭长的巴尔喀什湖就曾经是一座深深的峡谷,在冰河世纪结束以后被冰碛物阻塞,冰山融水在流经于此的时候无法继续向前,形成尾闾湖。



这个峡谷也是够大的

(图片来自:NASA)▼



尾者,在百川之下;闾者,聚也。海拔比较低,承接所有江河水流汇聚的地方被称为尾闾,尾闾湖也就是众多内流河的终点。



巴尔喀什湖及注入其中的诸多内流河构成了巴尔喀什湖流域,其范围包括了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东哈萨克斯坦州的南部、卡拉干达州的东南部、江布尔州的东部和中国新疆的西北部。



巴尔喀什湖流域曾经号称七河流域(有些已经消失)

其中最重要的水源就是发源自中国新疆的伊犁河▼



在中亚地区,巴尔喀什湖蓄水量不及伊塞克湖,在水域面积上面勉勉强强刚超越急速萎缩的咸海,更是与里海无法相提并论。但若放在哈萨克斯坦国内看,则至关重要,该流域提供了哈萨克斯坦22%的水资源,20%的人口和42%的水力资源,是中亚地区不可多得的一块沃土。



关键是其最大城市阿拉木图在这个流域内▼



巴尔喀什湖流域范围内,南、东南和东面是地势较高的山脉, 而北面和西面是较低的山脉, 这就决定了流域内河流的主要流向为东南-西北走向。在湖的东南方向,有7条主要的河流注入巴尔喀什湖(今只剩5条河流常年有水),七河流经之地地形平坦,沼泽湿地遍布,在古代是属于水草丰美的游牧民族栖息地,被称为“七河流域”。



如今还存在的五河,水流量则主要靠伊犁河

(底图来自:NASA)▼



狭长新月形状的巴尔喀什湖,就仿佛西亚的新月沃地一样,是贫瘠土地上为数不多的绿洲。2009年,巴尔喀什湖流域人口约362万,前首都、哈国最大城市阿拉木图也位于该流域。



日落阿拉木图

(图片:Almazoff / Shutterstock)▼



而今七河流域受干旱和水源枯竭的影响,存在着大量沙漠、沼泽和盐碱地,萨雷耶西克阿特劳沙漠、塔乌库姆沙漠、莫因库姆沙漠和阿拉里库姆沙漠分布于其间,众多沙漠之中沼泽盐碱地遍布,尤其是伊犁河口三角洲地区。



稍远处还有些稀树和灌木,再往外就是真的荒漠了

(图片来自:google map)▼



伊犁河水天上来



巴尔喀什湖平均深度小于6m,但湖水面积非常广大,这使得巴尔喀什湖的生态和水文极易受到外部河流注入的影响。



由于这座大湖远离海洋,东部又有高山阻挡,因此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湖泊所在区域的气候为温带沙漠气候,其年蒸发量大概为1000mm,而年降水量大概为140mm。如此悬殊的蒸发降水比,让人不禁担心巴尔喀什湖会不会成为中亚第二个咸海。幸运的是,流域内发源于天山山脉的河流为湖水做了大量的补充。



伊犁河注入巴尔喀什湖处,春季解冻时节

由于伊犁河水的占比太大

整个湖泊甚至呈现西淡东咸的状况

(图片来自:NASA)▼



作为七河尾闾,流域内有伊犁河、卡拉塔尔河、列普色河等多条河流注入。七河之中伊犁河对于湖水水量贡献是最大的,占总入水量的75%至80%。



伊犁河发源自新疆伊宁,源头是天山和博罗科努山两山的夹角,其主源特克斯河发源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汗腾格里主峰北坡,由西向东流进入中国,在新疆巩留县附近折向北流,穿过喀德明山脉,与一路向西的巩乃斯河交汇形成伊犁河。



伊犁河真源远流长▼



博罗科努山和天山的夹角位置十分巧妙,位于中纬度西风带,两山犹如鸟之两翼由东向西缓缓张开,将强劲持久的西风揽入怀中。西风在进入两山之间的谷地之后空间越来越狭小,最终迎头撞上高大的山脉,给迎风坡带来丰富降水。



这两山之间的地区,就是新疆乃至亚洲中部地区自然禀赋最卓越的伊犁河谷。伊犁河谷素有“西域湿岛”“塞外江南”之美,这都得益于在亚洲中部少有的湿润气候。



真“塞外江南”

(图片:方向没错 / 图虫创意)▼



同样,以两山夹角作为伊犁河谷自然界限的东缘一直向西扩,外接七河流域直至巴尔喀什湖,就是更大范围伊犁河谷的概念。



争夺



巴尔喀什湖流域如此珍贵,自然在历史上吸引了众多中亚民族的目光。



最早有记录的来客是斯基泰人,他们在中国的《史记》、《汉书》当中被称为塞种,古代波斯则将他们称为saka萨迦人。



这是比匈奴人更古早的游牧文明

或者说是整个庞大游牧文明系统的一个老祖先

(图片:avtk / Shutterstock)▼



古斯基泰人的主要活跃在里海以东、以北的欧亚草原地区,其范围东到中国天山,西到南俄草原今天乌克兰的第聂伯河沿岸,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性质的民族。斯基泰人本身没有文字,但善于冶金和打造金属器物,只能通过考古发掘和周边国家民族文献史料上的只言片语去做推断。



虽然是草原文明

但其实在多种技术方面领先于当时的农业民族

(图片:Cholpan / Shutterstock)▼



斯基泰人各部落的民众们不会想到,他们在里海附近的草原地区生活了数百年之后,一场发生在东方的战争将导致中亚最丰饶的七河流域和伊犁河谷地区易主。



秦汉之际,蒙古草原上的匈奴崛起,不断袭扰河西走廊的月氏国。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自此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在受到匈奴的攻击后,大月氏举国迁移,来到了巴尔喀什湖以东的伊犁河流域,将这一传统的斯基泰人栖息地据为己有。



在匈奴人的压力下,月氏人从河西走廊向西迁徙

但最终也没能留在河西走廊,而后再向南迁徙▼



但大月氏也是被迫迁徙自此,在当地立足不稳,人心不定,此后拥有伊犁河谷的历史亦不过短短几十年。公元前130年,在匈奴的支持下乌孙对大月氏发起了进攻,迫使后者继续向西南迁徙,而胜利者在伊犁河流域建立起了乌孙国。



乌孙国以伊犁河谷为根据地,在中亚地区繁衍生息,其版图在数百年间多次变动,但牢牢地将七河流域握在手中。



直到东汉末年,北匈奴余部组成的悦般国开始进入巴尔喀什湖流域,乌孙在这一地区的绝对掌控地位受到了动摇。由于这一时期中原内乱,缺乏对西域的信史记载,我们无从得知在这一片地区发生的是水乳交融还是腥风血雨。



虽然草原地带的势力变更纷繁复杂

但从地理上来看,由于天山山脉的阻挡

对七河流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是

西南方向的中亚河中地带,以及东北方的蒙古高原

直到更强大的俄国从从西北方杀来改变这一格局▼



当北魏统一北方,中原王朝再次向天山至巴尔喀什湖之间地区投入兴趣的时候,这里已经没有了乌孙与悦般,有的只是经历了数轮洗牌融合之后产生的游牧政权——高车汗国。



高车居于巴尔喀什湖流域以及蒙古高原西部,彼时蒙古高原东部还存在着一个强劲的游牧政权柔然,两强相遇争斗不休,双方都在长期的战斗中损耗着有生力量,最后都疲弱不堪。



在这个历史机遇期,阿史那部首领脱离柔然建立政权,在草原空虚之际逐渐做大,建立了庞大的突厥汗国。突厥最终为唐所灭,巴尔喀什湖流域也是在那时成为了大唐的领土。



虽然天可汗时代的唐朝极其辽阔

但这是算上各种附庸国的

在长城之外的草原世界

版图的快速变化也是常事▼



蒙古帝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将西伯利亚地区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中亚部分地区赐给长子术赤的金帐汗国,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赐给了察合台。15世纪金帐汗国分裂,其中一部分成立哈萨克汗国,在中亚地区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即以巴尔喀什湖为界,西边归属于哈萨克人,东边归属于蒙古人。



这种均势平衡大概维持了200年时间,位于湖东的蒙古准噶尔汗国渐渐对西部分散的哈萨克集团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并使其纷纷倒向俄国。



1759年,乾隆完成了灭准噶尔、平定大小和卓的历史任务,却也造成了战场十室九空的现实局面。为了填补大伊犁河谷战争后空虚的人口,大量哈萨克人、塔兰奇维吾尔人、回民、锡伯人和朝鲜人被不同的统治者以不同的理由迁入此地,因民族组成过于复杂而没有人能对这里形成完全的统治,反倒是将巴尔喀什湖当作了中俄的界湖。



101年之后的1860年,大清又在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后失去了这片土地。



在伊犁河谷、巴尔喀什湖畔,万物在这里繁衍也在这里消亡。围绕着流域内的地盘各民族和部落上演了无数次的争夺,有些被记录了下来,有些则没有。唯一的见证者是湖水,千年之后依旧水波荡漾。



参考文献:

《卡普恰盖水库对伊犁河径流特征及下游生态径流的影响》,赵萍、夏自强、陈起川、周文婧

《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阿拉湖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吴淼、张小云、王丽贤、吉力力

《中亚主要湖泊水文遥感动态监测研究》,吴素云

《亚洲中部干旱区湖泊的地域分异性研究》,李均力、包安明、胡汝骥、王亚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