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古代女子出嫁,娘家有多重视?嫁妆有的豪气有的古怪

2020-09-06 17:05:08

“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古代堪称三大幸事,而在古代交通闭塞的年代,他乡遇故知,很多人难以经历。而金榜题名更是可求不可遇,即使每日秉灯夜烛也不一定能够求得。所以,只有洞房花烛是几乎人人都能享受到的人生幸事。事实上也是如此,在古时,新婚夫妇构建家庭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所以男女双方都是非常重视的一件事。在当前,女孩子往往比男孩子受关注,所以男方付出的相对较多。但是在古时,女子出嫁的时候,嫁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往往经过精心准备。

古代对于婚礼十分重视,并非三五日能完成的事情,比如摘日、请媒、允酌等等,其中礼节甚至还伴随着很多风俗,没有几个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古代,自由婚姻完全不涉及,全部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搭配“门当户对”,这一系列下来则不可避免一些繁文缛节。从女方考虑,对于女方比较重要的只有两个东西,一是结婚得到的名分,二是出嫁时的嫁妆。

在古代并没有结婚证,但是也并非没有记录。据记载,在周朝时便有相应的关于婚姻登记及注销事项的部门,而其中设置相应的官职,即“媒氏”。所以,经过三拜九叩的夫妻都会被颁发婚书。这样的部门虽然是常设部门,但不可能惠及所有夫妻。这就需要民间私人媒介作为补充,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新娘出嫁了,而历朝历代也都有新娘陪嫁一说,只是陪嫁的东西不一而足。

生活用品。在小农经济状态下,物质并非极大丰富,很多生活用品都是随着新娘带到男方家中,尤其是在商业没有受到重视的时候。这一点在唐宋之后有所改善,随着坊市的出现,人们可以在商业店铺中购买到生活用品,不用事先准备。所以嫁妆也从布匹,鞋子,衣物之类的手工艺品变成了纯碎的工艺品,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首饰。当然只要能够拿得动,一切都可以。

牲畜。这种陪嫁品伴随着一个习俗,即奠雁礼。这一点有点互相交换的意思,女方提供牲畜,比如说小型的家禽,或是大型的牲畜,甚至是古时最重要的生产工具牛马。而男方上门迎亲的时候也会戴上一只大雁,颇有一些交换的味道。但事实上,男方带着大雁,是因为大雁生活习性上,一只亡另一只不再寻找伴侣,寻求一份忠贞及长久。女方陪嫁牲畜多有女性不能务农的缘故,所以自带生产力工具。

陪嫁侍女。侍女作为陪嫁极为常见,尤其是大户人家的女子。这种习俗起于春秋时期,原因不一而足,有的是因为女子已经习惯了身边的侍女照顾自己的生活,有的是因为女子的父亲让侍女陪嫁,以免自己的女儿到了男方家中不适应,甚至是受到不好的待遇。也有的是因为争宠,这种说法极为有趣,古代男子多三妻四妾。仅仅女子一人照顾丈夫难免有不周到之处,甚至会委屈了女子,而陪嫁侍女可以帮助夫人争宠,博得丈夫疼爱。不管怎样,陪嫁侍女在古代极为常见,出嫁女子也会认为其理所应当,而陪嫁的侍女身份也会随之提升。

丧葬用品。这一点很是离奇,在人们的意识里,丧葬与婚嫁是毫不相干,甚至一个哀怨一个喜悦,完全相悖的两件事,如果在婚礼上出现丧葬用品都会认为很“晦气”。但是在一些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在古代结婚时准备丧葬用品绝非子虚乌有,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丧服。具体原因不好了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男方对于女方准备的丧夫并不会感到异样,甚至可能会认为家人考虑周到。

婚后用品。在古时,女子被要求不仅仅三从四德这么简单,对于礼节的要求几乎完全剥夺了女子对于知识的摄取。而女子成家之前,更是不可能被教导婚姻方面的知识,所以这方面的教育往往由结婚时陪嫁解决。而母亲结婚前会为女子准备一个大箱子,其中就包含着一些模型,以便女子能够理解。当然,除了上述以外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甚至各个地区都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女子陪嫁越多,在婆家地位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