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古代版“袁隆平”,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让中国少饿死上亿人

2020-08-31 17:05:02

丰衣足食,这四个字曾经是中国几千年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真正的实现,却是在杂交水稻被广泛普及之后。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人们是一直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每当有水稻欠收的年份,总是有大批的流民灾民出现。这样的场景可以比战争更可怕,是真正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面对如此明显的民生问题,在古代也早有人为此奔波,今天的故事说的就是古代版的袁隆平。他的名字叫做陈振龙,明朝万历年间人,还有一个更贴切的外号或许更适合他,那就是“番薯之父”,这小小的番薯,可是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带回来的。

番薯是如今很常见的东西,冬天的时候在城市里,大家或许就会在街边的小摊上买个烤红薯。比起水稻而言,番薯更容易存活,并且产量大,适宜中国北方的种植环境。味道也不错,作为口粮是完全没有问题,所以当陈振龙做生意的时候,在菲律宾第一次发现番薯的时候,就决定带它回国。

其实番薯也不是菲律宾的原有产物,早在16世纪的时候,这里就被西班牙当做了殖民地,也是重要的粮食中转站,当时的西班牙殖民者将原产于中美洲的番薯带到了这里,番薯很快就在菲律宾大片种植了。虽然在菲律宾很多,但是西班牙的殖民者是禁止人们带番薯出国的,一经发现,后果很严重。陈振龙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将番薯的藤蔓缠在了船只上,以此躲过了西班牙殖民者的搜查。

番薯带回来以后,并没有得到马上的推广,因为是全新的农作物,人们的认识是不够的。但是就在次年,福建各地闹起了饥荒,陈振龙趁机进献了番薯,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推广。至此之后,番薯逐渐在全国推广。

有历史学家统计,在番薯广泛种植之前,中国的饥荒频率很高,而且非常容易饿死人,但是在番薯被大面积的推广之后,中国的人口从元明两代的不到一亿增加到了清朝的三亿人,不得不说,充足的粮食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番薯的引进拯救了中国上亿的饥荒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