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唐代宗李豫——曾任天下兵马大元帅

2020-08-31 17:05:02

姓名:李豫

生卒时间:727年-779年,享年52岁;

在位时间:17年;

出身:唐肃宗李享的长子,太子;

如何上位:以太子身份登基

如何死的:病死;

帝号含义: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

年号含义:宝应、广德、永泰、大理;

主要辅政大臣:郭子仪、李辅国

生平:

从唐玄宗开始,到李豫已经是第三代皇帝。他们的能力大概只能是用三代人的力气,熬到安史之乱结束,从而让社会重回太平。朝廷的军事力量能打击的,只有安史之乱初期,在两都附近区域为主。一旦叛军退回到北方后,唐军就无能为力了。

而且,就算经历了如此动荡和战乱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也没有出现一个人才。一个能够完善制度、改良社会和朝廷的能臣或贤君。平定安史之乱已经让大唐帝国不堪重负,用尽了最后一口力气。所以说,唐玄宗时期看似一个史无前例的盛世,其实唐帝国内部已经完全腐朽,已经没有挽救的可能。所以到了唐肃宗、唐代宗两代人,也无法做出有力的改革,改变唐朝没落的命运。

李豫的一生,最风光的时候就是收复长安洛阳时的入城仪式上,那是一个皇子,未来的皇帝,极少有机会能享受的荣光。基本上和建国的皇帝的辉煌有一比。可惜,他却没有足够的雄才大略,趁此风光的机会,掌握军队权力或建立自己的势力,成为帝国的真正掌权人。

727年,李豫出生在东都洛阳的宫中,这是世界上最显赫的家庭。他是唐肃宗李享的长子,是李隆基的嫡孙,地位非常的显赫。

757年,李豫已经三十岁,在经历国破家亡的安史之乱、跟随祖父和父亲逃出京城生活后,终于在各方势力的支持下,父亲登基,取代祖父成为大唐的掌舵人。这一年,面对走投无路,只有起兵抗击叛军的局面。李豫以皇子的身份,就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在郭子仪及回鹘军队的支持下,开始收复河山的悲壮事业。这一年,李豫的事业进行的顺风顺水,红红火火,第二年就收复了长安,紧跟着洛阳也收复。而且,收复长安后,李豫还劝说回鹘等少数民族的军队不要抢掠长安城,让长安的百姓避过了一次灭顶之灾。这其实是皇帝李享给少数民族军队的报酬,不抢长安不是不用支付报酬,而是以洛阳代替了而已。

历史上很多篇幅记录了李豫的这次劝说回鹘军队不要抢掠长安的事迹,认为他是长安人民的大救星,是怀有圣人仁义之心的皇子和未来的皇帝,是李唐皇帝慈悲为怀、心怀百姓的最好的证明。岂不知他只是将祸害转移到洛阳民众头上而已,但这些事情,儒家知识分子或者说李唐后人在写史书的时候,却没有人提起过。而且,长安洛阳已经陷落多时,早被叛军劫掠了一番又一番,这些苦难,也没有人去书写。历史,总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和阴暗的东西。

758年,李豫凭借自己的长子身份和收服两京的天大功劳,才勉强的被封为太子。这个时候的大唐,虽然说已经稳住了局势,收复了京城,但也是皇帝、皇权非常无力的时候。就像一个大病刚愈的人,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补品,才能真正的恢复健康,行走自如。李豫的太子之位,来的并不容易。

首先,皇后不是李豫的亲生母亲,唐朝的皇后从来都是大家族出生,本身就是一方势力。再加上李唐算是复国不久,继续借助各方势力帮忙,所以皇后的势力更加无法压制。她甚至成为了李豫最重要的对手和障碍。

掌握兵权的大臣、带兵打仗的前方将领、掌握资源的其他地方封疆大吏、北方边境的节度使等等,都是影响皇权继承的有力势力。任何一方的反对或者不支持,都会影响太子之位的竞争结果。

762年,唐肃宗李享病重,张皇后准备强行废太子,另立他人。好在宦官李辅国等人提前收到消息,而且李辅国是掌握禁军的位高权重的宦官。在得到消息后,李辅国第一时间派兵保护李豫,然后将张皇后武力软禁,并且清除了皇后的势力成员。就在这政变发生的时候,唐肃宗去世,李豫在其父亲的灵柩前登基称帝。

登基后,李辅国因为掌握禁军,而且还是前朝老臣,倚老卖老,成为掌握朝政的权臣。之后李豫至靠刺杀,才将李辅国的杀死,才算是真正掌握了一定的皇帝权力。起码在长安、在皇宫内,他是可以行使皇权的。

763年,叛军的最后一个首领,史朝义自杀身亡,长达8年,皇帝都换了三个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从其祖父李隆基晚年开始安史之乱,然后到其父亲着手平定,到孙子登基的时候,叛军首领终于自杀身亡了。这场动荡无论是开始,还是结束,都是非常的传奇。而且,李唐靠靠这一招就收复江山,也是历史上绝无仅有。一般拖到最后,都是朝廷崩溃为主的。

但,帝国衰弱了就衰弱了,这是谁也无法一日就能改变的事实。就在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平叛的军队刚刚后撤,吐蕃人又突然入侵中原。只花了几个月时间,长安被包围,唐代宗李豫不得不再次出逃,长安陷落。长安百姓的太平日子才刚刚开始,又遭到吐蕃的劫掠和屠杀。最后还是靠郭子仪率兵反击,在郭子仪大军还没到长安的时候,吐蕃兵听说郭子仪来了,吓得弃城而走。也有人说这是因为高原下来的吐蕃兵无法适应平原的富氧环境,而不得不退兵。

763年,仆固怀恩叛唐,他原是唐朝的主要战将,是郭子仪的得力助手,安史之乱爆发后,仆固怀恩家族几十人为此殉国,满门忠烈,最后因为宦官陷害,无奈起兵反唐。这也是唐代宗和唐肃宗在安史之乱后,一直无法实现真正吏治和施政的原因。他们基本无法控制军队,只能重用宦官,然后宦官与军队对立,更加让皇帝忌惮军队的势力。包括郭子仪等,都经历过各种陷害和免职,甚至牢狱之灾。

直到765年,仆固怀恩病死,他带领的包括吐蕃、回鹘等几十万的叛军才被郭子仪打败,斩首几万人,实现了这个时期少有的大胜。

之后,大唐算是历经劫难,终于勉强的恢复的太平,李豫也开始一些改革,包括改革漕运,漕工改征为募,也就是不在强行拉壮丁,而是出钱请漕工。减轻民间负担,提高运河 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让长安洛阳更快得到恢复。

在盐政方面也进行了改革,朝廷只控制生产环节,将销售等转给商人。一旦改革落实,无论是盐价、效率等得到极大的改善,有效减轻了民间的负担。

这些虽然也算是改革,但却只是皮毛而已,甚至可以说在大唐这种病重患者身上,基本是无关痛痒的小事。真正的大问题,事关中兴的问题,如兵制、人才取用制度、中央集权、财政制度、土地集中等核心问题,李豫没有想法,也没有办法实施改革。大唐最后的机会就这样无奈的错失,大唐的辉煌无法真正的再次实现。

779年,李豫登基17年后,病逝于宫中。皇太子李适继承皇位,是为唐德宗。李适37岁登基,在位26年,期间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依然无法扭转大唐的颓势,各地叛乱不断,大唐依然无法实现中兴。

主要施政政策及对王朝的影响:

李豫是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率军收复长安洛阳的,可以说是军功第一人。也可以说是一个带兵的人,但一直到他登基后执政,依然没能有效掌握军权。在整个皇帝生涯中,先是受制于掌握军权李辅国,后来又受制一些宦官。导致唐朝宦官的崛起,进一步消弱了皇权。为大唐帝国走下坡路加了一把油,开始加速大唐的覆灭。可以说李豫是完美的错过了大唐中兴的唯一的、最好的机会。

或者,这已经不能成为一个机会,在一个被历史称为盛世的时期,一个地方节度使竟然可以直接起兵,在短时间内攻占京城,逼得皇帝远遁四川。这个结果其实和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带着光绪逃亡西安一样,敌人或许不是很强大,但帝国确实已经是老朽了。

首先在军事方面已经完全衰败,完全找到不到可以抗衡敌人的军队了。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攻入洛阳和长安,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不到,无论是京城的禁军,还是其他勤王的地方的军队,都完全不是叛军的对手。甚至可以说是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京师瞬间陷落。

之后,唐肃宗在边军的支持下,勉强登基,基本上是靠边军的势力和少数民族的军队的帮助下,总算顺利的收复了长安,洛阳甚至还出现了反复,收回没几天又丢了。之后就进展艰难,花了好几年时间,熬到叛军自己内讧,自己人杀死自己人,然后熬到几大叛军头目自己病死,才算是基本完成平定大业。整个过程除了少数民族的军队能打外,其他的军队其实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拖和熬的战略非常成功,然后才算赢了这场仗。

草原势力的崛起,也很明显的显示了大唐王朝的衰弱。唐太宗时期,那是可以直接将最凶悍、势力最强大的突厥人打灭亡的。就算是武则天时期,也还能在大局上控制住草原的各种势力,那时大唐的国力、军队、财富等等,都可以碾压草原民族。经过武则天时期的长期内讧后,大唐看着表面还是一片盛世的景象,其实内里已经被消耗完了。武则天虽然表面是很好的控制着整个大唐的局面,但他对李氏皇族、关陇世家等势力的长年的打击,已经动摇了大唐立国的根本。而她想扶植的平民阶层,却还远远没有成长起来,无法取代就贵族成为帝国的脊柱。这种新旧势力的内讧之下,最后旧贵族虽然重新支持李氏家族夺回皇位,依然无法团结和稳定民心,让帝国重新中兴。

这经过几十年的内斗,社会分裂,人心涣散。原本普通阶层还看到希望,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因为重用平民出身的人才,很多普通人还可以晋升更高的阶层。但旧贵族很快又夺回了权力,控制了朝廷,普通阶层的改变社会规则的行动以失败而告终。普通人已经不愿意当兵,更加不愿意为李氏王朝卖命。

一个内部分裂的帝国,只有挨打的份。就像清朝晚期,当外国人的军队踏上中国的土地,进攻北京的时候,无数的平民认为那是外国人和满人的战争,有人为外国人提供物资给养,有人带路,有人提供情报,更有人加入外国侵略者的队伍中。那也是因为满人的贵族与汉人的普通人身份越来越固化,当失去流动的时候,社会就分裂,就会变成两种人。贵族和平民。这样的社会,也就是最衰弱的社会,最软弱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