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时运不济,当了26年皇太子,登基后当了186天皇帝,退位五个月后就病逝

2020-08-30 17:05:02

权力往往是很诱惑人的,但凡出生在豪门贵族,权力的角逐就会更加激烈。古代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因为如此,父子反目,兄弟争夺就成为了常态。

在唐朝中后期,曾有一年时间内,帝王更替就达到了三次。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这一年在唐朝的史书上,可以说发生了很多大事,这一年出现了三位天子。

我们都知道唐朝中后期曾爆发了“安史之乱”,这场叛乱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唐朝的根基,而平定这场叛乱的人是后来唐朝第九位天子李适,史称唐德宗。

唐德宗的一生,最拿得出手的政绩就是平定安史之乱,之后他在位26年,自己的儿子李诵也当了26年的皇太子。古代的皇太子都希望自己能早点继承皇位,这对于李诵来说同样不例外。

奈何唐德宗的寿命蛮长的,活到了64岁,使得李诵足足等待了26年时间。李诵被立为太子时,已经19岁了,之后又迎来了漫长的等待,这放到谁身上,恐怕都是一种煎熬。

李诵在当太子的26年时间里,亲身经历过藩镇叛乱的混乱和烽火,也对朝堂上大臣们之间尔虞我诈有所了解。李诵经历了这些,应该说在政治上变得有所成熟,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慈孝宽大,仁而善断。”

然而,李诵和唐朝之前频繁废立太子不同,他这太子的位子还是坐得很稳当的。只要唐德宗没有病逝,李诵这个太子就只能是太子。这种等待是值得的,毕竟皇权的诱惑还是很大的。

李诵在担任太子期间,对于朝中政事很少发表自己的建议,他也很少过问朝中政事,但是这种漠不关心政事的太子,也是有所弊端的。这时朝堂逐渐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组成了一个以“二王”为中心的东宫政治小集团。

“二王”指的是王伾和王叔文,这两人成为这股政治势力的核心人物,除此之外,在这个政治势力里面,还有一些比较年轻的成员,刘禹锡和柳宗元就是当时的知名人士。

李诵虽然是太子,但他也希望朝政能有所变化,尤其是到了唐德宗晚年,变得有点昏聩,很容易轻信身边的奸佞小人。因此李诵也是希望自己接手大唐基业后,可以改变这一现状,所以他和“二王”为首的政治势力颇有交集。

李诵的想法是很美好的,但是多年储君生活的压抑,使李诵的心理极端忧郁,身体状况也不乐观。贞元二十年(804年),李诵突然中风,一下子失去了语言功能。

这件事对于唐朝可是一件大事,未来的储君变成这样,一旦唐德宗病逝,李诵没能力接替皇位的话,储君人选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唐德宗得知李诵的病情后,就拖着年迈的身体去探望这个儿子,还带了很好的御医前往,请求一定要治好李诵。

唐德宗也明白,李诵可是下一任君主,一旦出现问题,后果是很麻烦的。但是李诵的身体并不理想,这使得唐德宗的身体也变得不好,毕竟人已经很年老了。

唐德宗和太子同时病重,此时的唐朝朝堂笼罩着一股不好的氛围。李诵病重卧床休息,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的新春朝会没能参加,这无疑进一步恶化了唐德宗的病情。

唐德宗病重之际,还想着能见到李诵一面,然而父子终究还是没能见上最后一面。随后,李诵顺利登上皇位,成为唐朝的第十位帝王,他登基之后,身体居然有了好转,不仅能开口说话了,还一下子能站起来了。

李诵登基之后,重用以“二王”为首的改革派,刘禹锡和柳宗元是其中重要的成员,他们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并积极推行革新。为此,李诵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然而,李诵支持的这场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改革动摇了宦官的利益,他们决定另立新君,就把李诵的长子广陵王李淳立为太子,更名为李纯。

是不是有点难以想象,唐朝中后期的宦官有了更替帝王的权力,然而事实就是如此。李诵当了26年太子,登基之后,龙椅的位子还没捂热,就被人逼得退了位。

李诵无奈之下就把皇位禅让给了李纯,自己当上了太上皇。在李诵退位五个月后,他就病逝了,连太上皇的福都没有享受够。当太子26年,天子却当了186天,说起来都有点让人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