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860年,太平军主力围攻江南大营,曾国藩为何不出兵救援?

2020-08-24 22:22:36

1860年2月,李秀成离开浦口,前往芜湖与堂弟李世贤商议对策,将“围魏救赵”之计付诸行动。会议结束,李秀成率兵奔袭杭州,李世贤率军奔袭湖州,调动江南大营兵力。接着,李秀成、李世贤快速回师,在建平与陈玉成、杨辅清、黄文金、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等将领会谈,分兵攻打天京。

建平会议后,太平军分五路攻打江南大营。此时,钦差大臣和春无兵可调,张玉良、郑魁士等悍将救援不及,张国梁独木难支,压根无法抵挡太平军攻势,江南大营被彻底摧毁。太平军乘势追击,和春自缢而死,张国梁落水身亡,南方八旗、绿营崩溃。此次获胜,天京之围解除,太平天国暂时结束两线作战局面。

从2月执行“围魏救赵”之计到5月江南大营被摧毁,前后3个月,太平军打得非常顺利。此战,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李世贤、黄文金、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等悍将全部出动,太平军主力云集天京,围攻江南大营,这是获胜之主要原因。

太平军主力围攻江南大营,曾国藩为何不出兵增援呢?都是清朝武装力量,为何非要见死不救呢?李秀成《自述书》中提到:“围魏救赵”计划酝酿时,陈玉成、杨辅清、黄文金等都被湘军牵制,很难回到天京参与战斗;解除京围,只能靠自己。

建平会议时,陈玉成、杨辅清、黄文金从防区前来参加讨论。此时,太平军后方兵力空虚,曾国藩有条件,有机会出兵帮助江南大营,却没实行动。究其原因两点:不能,也不想。

江南大营自成一系,不会让湘军染指天京战区

1853年3月,太平军杀入南京,与清朝对峙。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只用2年2月,速度非常快,也足以说明清朝八旗、绿营正规军腐朽没落,不堪重用。如此,咸丰皇帝只好放权地方,鼓励在籍官僚、地主、士绅等兴办团练武装,协助朝廷镇压太平天国。

湘军,以曾国藩、胡林翼为首的湖南官僚兴办的一支团练武装,不属于八旗、绿营系统,属于私人武装。这一点,湘军就无法和江南大营比,大营主力是八旗、绿营,属于国家正规军。那么,清朝究竟依靠谁呢?显然不是湘军。

咸丰帝眼中的湘军,只能是炮灰,而非主力;夺取金陵之首功,要让给江南大营武装力量。原因很简单,湘军属于私人武装,也就是“军阀”,不受朝廷直接控制;江南大营是正规军,朝廷可以直接掌握。

私人武装性质,湘军只能充当炮灰,在两湖与太平军精锐厮杀;八旗、绿营正规军,自然是咸丰帝的希望,夺取金陵之首功,非江南大营莫属。所以,江南大营有种优越感,他们是皇帝的“宠儿”,自认为是中兴清朝之主力,而湘军只能打替补。

天京战区,属于江南大营,湘军不能染指,和春、张国梁等不会答应,曾国藩没胆量来。江南大营被彻底摧毁前,曾国藩只有空头侍郎衔,没有掌握实权,不能染指地方事务,属于“三无人员”:无名、无官、无钱。

曾国藩率湘军来帮助,和春、张国梁不会感谢,对此种抢夺“功劳”之事,江南大营会全力反击,清军内讧不可避免。后来,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围攻天京,朝廷让李鸿章来“帮助”,他也极力反对,原因就在这里:天京是湘军地盘,李鸿章淮军来干嘛?抢夺功劳吗?

曾国藩有自己考虑,不想帮助江南大营

曾国藩兴办湘军以来,因“三无人员”之身份,处境非常尴尬,湘军之发展也是举步维艰。1853年初,曾国藩在长沙办理湘军,绿营对其非常不满,提督鲍起豹直接带兵闯入幕府,威胁要杀了他。此次闹事,若非巡抚骆秉章出面,曾国藩难以收场。

湘军作战胜利后,咸丰皇帝还是没有给曾国藩地方实权(总督、巡抚),而是一直让他当“炮灰”,免费劳动。没有总督、巡抚身份,曾国藩受尽了地方官员之冷眼,湘军粮饷供应经常出问题。例如,曾国藩在江西打仗,陈启迈、文俊两任巡抚都刁难他。

那么,这与曾国藩不救援江南大营有何关系呢?很简单,太平军若是摧毁江南大营,南方八旗、绿营被消灭,咸丰所能依靠的武装力量就只有湘军了。如此,等扑灭太平天国运动,江南就是湘军之天下,无人能染指。

事实证明,江南大营第二次被摧毁后,八旗、绿营兵不再成气候,咸丰只能将剿灭太平天国之重任交给湘军。如此,曾国藩兴办湘军7年后,首次被授予地方实权,担任两江总督,还节制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4省军务,这是清军入关以来,汉族官僚从未有过之巅峰,比吴三桂等三藩权力还大。

江南大营毁灭,胡林翼言:“此乃一大快事”,左宗棠则说:“能者居上”,道理就在这。可以说,太平天国打残了八旗、绿营,让湘军有了崛起之机会。正如王闿运《湘军志》言:“书契以来,湖南从未有如此兵威,无它,洪寇之功”,可谓一语中的。

所以,太平军主力围攻江南大营,曾国藩不能帮助,更不想帮助,不会帮他人火中取栗。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战争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