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三机部成立的301所——综合技术研究所

2019-12-07 04:03:38

三机部成立的301所——综合技术研究所

2019-11-27 11:41 中国航空新闻网 中国航空研究院

为了服务好国防工业(航空工业)生产,第三机械工业部先后成立了几个技术基础的直属研究所,其中排在第一所的就是代号301所的综合技术研究所。为什幺综合技术研究所能排在第一所呢?得从其源头说起。综合技术研究所的源头为1956年2月二机部航空工业局(四局)成立的航空科技情报研究所——代号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〇研究所。
<!-- 左侧右边分享 head.css57行 -->

<!--触发擎天柱投放代码开始-->
<!--


0

-->
分享到: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国防工业部门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1952年8月,从重工业部转到刚成立的第二机械工业部;1958年2月,又转到了调整后的第一机械工业部;1960年9月,又转到从第一机械工业部分出的第三机械工业部;1963年9月,第三机械工业部又撤分为第三(航空)、第四(电子)、第五(常规兵器)、第六(船舶)4个机械工业部,1965年1月另成立管理航天的第七机械工业部。

为了服务好国防工业(航空工业)生产,第三机械工业部先后成立了几个技术基础的直属研究所,其中排在第一所的就是代号301所的综合技术研究所。为什幺综合技术研究所能排在第一所呢?得从其源头说起。综合技术研究所的源头为1956年2月二机部航空工业局(四局)成立的航空科技情报研究所——代号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〇研究所。

1960年12月27日,中央军委下发组建国防部第六(航空)等三个研究院时,并没有把四〇所划归六院,而是一直由三机部管理(六院于1962年7月另成立第四研究所——航空科技情报研究所)。随着四○所的发展,业务也不断拓展,不仅有科技情报机构,还设立了标准化、新技术推广、情报档案等部门。为了提高航空武器装备生产质量,标准化、新技术推广工作越来越重要。

1966年初,三机部决定由四〇所的相关部门组建新技术推广所、标准化所。当时组建标准化所的负责人为陈大洪。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正在组建的航空标准化、新技术推广机构被撤销,大量人员下放到干校,航空标准化、新技术推广工作被迫中断。为了迅速适应“四五”期间航空工业发展需要,恢复整顿并加强航空标准化等工作,1969年,航空工业领导小组“8.25”会议决定,解放军六院628所与三机部四〇所两个航空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情报部分合并,代号628所,将标准化、新技术推广等部分组建标准化研究所。

1970年10月13日,三机部下发《关于成立三机部综合技术研究所并启用印章的通知》,由原三机械部部属标准化所、新技术推广所组建人员及部机关一〇三办公室(负责援外技术资料)的人员合并成立“三机部综合技术研究所”,代号三〇一所,编制50人。所址在北京后海北河沿45号部机关大院。建所初期,由从干校分配回京的张性原等十几名干部,和在京的部属单位抽调的几名干部组成工作班子。最初负责人是军代表李延年和郭魁邦,不久李延年调走,由张性原任行政负责人,郭魁邦任党支部书记。


1970年成立时的所址


综合所早期负责人张性原

301所成立时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组织编制航空技术标准,开展航空工业的标准化与系列化工作,组织航空工业技术革新经验交流与推广,航空产品技术资料的编制与提供。因解放军六院628所与三机部四〇所两个航空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情报部分合并不成功,1971年1月,根据上级决定,两个所仍按原建制分开,三机部航空科技情报研究所被授予三〇五所代号。

1972年12月13日,三机部下达核心组的决定,将航空科技情报所(305所,原四〇所)和技术资料档案馆在京部分并入综合技术研究所(简称综合所),代号三〇一研究所,取消三〇五研究所代号。

1973年,第二次部院合并。为了集中力量,便于更好开展工作,1975年5月9日,三机部发文“关于301所和628所业务机构调整的通知”,将301所的情报工作及相关人员、物资、财务关系等合并到628所,628所的标准化工作及相关人员、物资、财务关系等合并到301所,以301所为基础建设航空标准化研究所。

经过十几年艰辛努力,综合所在航空标准化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从1972到1975年,组织有关工厂,对原有标准进行了一次全面修订和整顿,制订部标准1515项,开始突破苏联标准的束缚。组织编写一套《航空工艺装备设计手册》(共9册),修订一套《飞机设计员手册》(共7册),使各单位在工程技术方面有了共同的、统一的语言,为培养飞机设计和制造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6到1980年间,综合所组织新修订标准886项,为新一代飞机研制指导积极作用。该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经过引进、吸收、消化,制定我国相关航空标准,大大提升了我国航空标准的水平。


建所时期的航空行业标准

1980年,经国务院机械工业委员会、国防工业办公室批准,在综合所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适航性研究和管理机构——飞机适航性研究室。从此我国航空工业系统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由点到面开展适航性研究和管理工作。

上世纪80年代,综合所抓住历史机遇,以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0航空航天飞行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为契机,与美国标准协会达成协议,开始全套引进美国军用标准,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编制了第一份国家军用标准GJB1-1980《机载悬挂物和悬挂装置接合部位的通用设计准则》。1986年,发布了第一版国家军用标准体系,为国防科技工业的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份国家军用标准


早期的霉菌试验

在十一号工程研制中,综合所引进转化大量俄罗斯国家标准和航空行业标准,保证了型号国产化生产线的打通。综合所标准化工作自此实现了从行业标准化到型号标准化的跨越。

1983年综合所启用牛王庙所区(北京市朝阳区京顺路7号),同年成立国防科工委军用标准化中心研究室,1989年更名为“国防科工委军用标准化中心”。


1983年搬迁至京顺路7号所址


1990年军标楼启用

1996年,经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批准,综合所对国外名称更改注册为“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一直沿用至今,301所代号也没变。随着市场经济引入军工领域,综合所的检测业务从航空向航天、电子领域拓展,从最早的“三防”试验(即霉菌、湿热和盐雾三种环境试验)开始,发展到温度、低气压-温度-湿度-高度、温度冲击等气候试验,以及振动试验等。

从单独的温度、湿度和振动试验又拓展到“三综合”可靠性试验等。1995年引进第一台三吨振动台,承担国内第一次型号完整的可靠性试验任务,为提升我国二代半到三代航空装备的质量可靠性及环境适应性起到了重要保证作用。



早期的振动试验台和环境试验箱

进入21世纪,综合所被国家委以重任,发挥了更大作用。2003年,综合所被列为重点保军单位。2006年,组织完成《飞机设计手册》第三版的编写(共24分册)。2007年,成为国防科工委和民航总局适航技术研究与管理中心。


《飞机设计手册》

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立项后,综合所主动规划民机标准发展路线,全面梳理CCAR-23、CCAR-25、CCAR-27和CCAR-29等民用适航规章及有关文件引用标准,组织开展干线和支线飞机、通用飞机、民用直升机和无人机标准体系研究,引进和消化国外标准,紧密服务ARJ21涡扇支线飞机、新舟700涡桨支线飞机、C919大型客机,以及AC311和AC313等民用直升机。

通过民机专项科研计划,逐步建立了与适航要求相对接的民机标准。结合CR929和重型直升机中俄合作背景,推进中俄民机标准互换互认机制的建立和标准化技术交流等工作的开展,综合所标准化工作实现了从军机标准化到民机标准化的跨越。

2010年,编制发布我国第一份航空行业的国际标准。2015年,怀柔雁栖所区投入使用。适应航空装备通用质量特性的正向设计的发展需求,综合所质量工程专业开发了多个创新性的技术成果,如基于故障物理的可靠性技术、模型驱动的通用质量特性设计和验证技术,强化试验技术,供应链管理等,目前这些技术在型号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推广应用,初步适应了高可靠、长寿命航空装备的发展需求。

从宏观质量、中观质量、再到微观质量的全覆盖,从硬件检测到软硬件一体化综合评价,从单一特性到质量特性全面评价,完成飞机科研生产数字化二期工程建设,使综合所具备完整的可靠性仿真实验能力。


怀柔雁栖新所区鸟瞰图

2016年12月28日,国家质检总局在综合所设立质量与效益研究基地,成立质量基础设施效能研究重点实验室,旨在通过开展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领域的研究,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首届NQI北京论坛

2019年,综合所承担秘书处的中俄民机标准专题组成功签署《中俄民机标准互认目录》,该目录包括232项中俄两国标准,供中俄两国联合研制的民机项目选用,现已被纳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

由综合所提出的航空电子电气、标准件领域的三项国际标准提案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立项批复,实现新的突破。


中俄民机标准专题组第七次工作会


2018年珠海航展综合所融融网展台


发动机标准数字化仿真验证平台

综合所作为立足航空、服务国防、面向市场的基础技术研究机构,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科技强军、科技强国的思想,深入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质量效益发展战略,不断进行自我变革、升级服务能力,持续向建设世界一流标准化及适航与质量工程技术服务商而努力。

综合所现有员工1300余人,平均年龄35岁,拥有硕士以上学历500多人,1个博士后工作站,目前正逐步打造以标准化与质量为核心的17个一级专业技术体系。

同时,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成果转化体系已初步建立,以“数字孪生”和“数字线索”为特点的未来航空装备数字化研制体系正在构建。综合所业务能力正努力从传统标准化向数字标准化跨越,质量特性综合评价向装备质量大数据应用跨越,民机适航向军机适航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