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八里桥血战”并不存在?三万清军被英法联军打垮,伤亡才一千人

2020-08-15 18:00:18


?

今年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60周年,这段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深刻教训。特别是三次大沽口保卫战以及八里桥之战,给旧中国落后的军事技术和战术都敲响了警钟。

1860年9月21日的八里桥之战,标志着东方式游牧骑兵在世界军事史中的最后退场。但是这场战役的一些细节真相,传统说法却是有问题的,需要我们重新评价。


?

两万五千清军骑兵前仆后继,全军覆灭?

当代人回顾八里桥之战,很容易引用电影《火烧圆明园》的一个经典场景——成千上万的清军骑兵,冒着英法联军的枪炮前仆后继,一片又一片地倒下。

影片还插入了吉拉尔《法兰西与中国》书中的一段文字:“两万五千骑兵勇猛冲杀前赴后继……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部阵亡。”这位吉拉尔,是英法联军的一名军官。他的描述文字,一度成了对八里桥清军的定义总结。不少类似的历史着作里,都将清军说成是“自杀式冲锋”、“勇气令人尊敬”,几乎一边倒地称赞清军的勇敢,同时惋惜清军武器的落后。


?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八里桥之战的过程。

1860年9月,在与清朝当局谈判破裂后,英法联军大约8千余人向北京发起进攻,目标首先指向北京东边的通州。驻防通州一带的清军有三万余人(其中骑兵约一万人),包括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所率马步队1.7万人、礼部尚书瑞麟所率京营8000人、副都统伊勒东阿所率马队4000人、署直隶提督成保所率4000人、光禄寺卿胜保所率京营5000人。

9月18日,英法联军推进到通州东南的张家湾,与僧格林心所部展开激战(张家湾之战)。战斗中,清军骑兵遭英军的康格里夫火箭弹袭击,队形大乱,被英法骑兵轻松击溃。英法联军占领张家湾后,乘胜占据了通州。


?

9月21日上午,英法联军约8000余人(也有说6000余人)在通州以西的八里桥与清军主力展开会战。僧格林沁、胜保、瑞麟分别主持西路、南路和东路三个方向的战斗,与英法联军展开火力对射,并出动马队进行反冲击。但在四个多小时的战斗中,三路清军全部溃败(僧格林沁和胜保各自指责对方先逃)。英法联军冲过八里桥,占领运河对岸。

由于清军的惨败,咸丰皇帝在战役的第二天(9月22日)就逃往了承德。


?

八里桥之战的双方伤亡都很轻微

据某些着作的文字记载,清军在八里桥战场“尸横遍野”,不少美术作品也是这幺描绘的,将八里桥这座拱桥画成了堆满遗体和武器的修罗场。然而,当年英法联军却留下了一些战场照片,给我们的感觉却完全不是一回事。

费力斯·比托,出生于意大利的战地摄影师,作为英法联军的随军摄影师,留下了不少宝贵的战争记录。着名的“大沽口战场”系列照片,就是他的作品。


?

在9月21日下午,也就是八里桥战斗结束后,费力斯·比托拍摄了一张八里桥的珍贵现场照片。在这张照片里,八里桥这座拱桥干净整洁,完全不像刚打过仗一样。

其实这个情况很好理解,因为双方的主要交战地点根本不在八里桥上,而且双方伤亡也没有那幺“惨重”。


?

法军统帅孟托班回国后,被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伯爵”,后者还提议给他年金五万法郎作为奖赏,结果遭到议员们的集体反对。议员们的理由就是,发生在八里桥的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在整个战役期间,我们只有五个人被打死,不值得那幺高的奖赏!”

根据战史记载,八里桥战役中英法联军总共阵亡只有5个人(法军3人,英军2人),受伤只有47人。另一方面,英法联军认为清军伤亡为1200余人(国内有说法称清军伤亡3000人)。


?

清军的伤亡远超过英法联军,但是对于三万多人的总数而言,却又实在太少了!三万清军的损失率仅有百分之四,根本和“血战”扯不上关系。

清军伤亡数字之低,也能从侧面角度来证明。三次大沽口保卫战,清军伤亡都只有百余人到千余人不等,但每次都有重要将领阵亡。特别是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军在大获全胜的情况下,只有38人阵亡,其中却有直隶提督这样的高官战死。

相比之下,八里桥之战根本没有清军重要将领战死的记录,只有“胜保被打落马下受伤”的记载。


?

清军为何也伤亡不大?这恰恰体现了问题所在

由此可见,所谓的“八里桥血战”是根本不存在的,充其量只能是一场比较激烈的击溃战。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的八千人自东向西推进,用优势火力压制住了清军的枪炮,并击垮了清军骑兵的反冲击,最终像赶鸭子一样将三万清军驱离了战场。

有意思的是,与传统想象中的“清军骑兵冒死发起肉搏冲锋”截然不同,清军在八里桥的打法基本围绕火枪火炮为主,而且是与英法联军展开了长达四小时以上的火力对射!


?

在英法联军的52个伤亡案例里,绝大部分都是清军火绳枪和火炮造成的。据法军统帅蒙托邦的战报记录,法军死者为一名炮手和两名步兵,均为子弹击中身亡。另外法军的18名伤员里,只有1人是清军骑枪刺中所致,2人被火炮所伤,15人为清军鸟枪和抬枪子弹所伤。英军也大致如此。

由此可见,清军当时打仗主要是靠枪炮,冷兵器肉搏并不是清军所长。甚至有记载称,僧格林沁麾下骑兵冲到英法联军阵前时,并不是冲入联军方阵里拼杀,而是停下开弓射箭。这是典型的东方游牧骑兵战法,放在七百年前的成吉思汗时代也许管用,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就是个笑话。


?

清军不仅战法落后,士气、组织度和纪律性也非常差劲。在仅仅付出百分之四的伤亡后,三路清军就全线溃退,作战意志完全谈不上什幺“勇敢”和“坚韧”。

那幺,英国和法国人的记录中为何又大肆称赞“清军的勇敢令人敬佩”呢?这其实应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一种怪异心理,是对东方民族的俯视心态演化出来的——看到欧洲人的炮火威力后,竟然没当场溃散,还能打了几个小时,当然算是勇敢了。

其实,在清军内部也有类似的自嘲——闻敌而逃者为下勇,见敌而逃者为中勇,接敌而逃者为上勇。八里桥之战中的三万清军,自然属于“上勇”的范畴了。


?

话说回来,英法联军的作战实力其实也被高估了。《火烧圆明园》等影视剧里,把当时欧洲军队描绘成火力凶猛的战斗机器,清军士兵在枪林弹雨下被迅速地屠杀。但如果仔细审视一下实际伤亡数字——八千多人的英法联军打了四个钟头,用上最先进的来复枪和火炮,才杀伤清军一千多人,六七个士兵才能打中一名清军。这种打仗方式,简直没法太认真。

最终,英法联军在占尽优势,清军全线崩溃的情况下,都没能给清军造成更大杀伤,反而让绝大部分清军顺利逃跑。这种作战效率,只能说是非常低下了!(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