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二战之前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是完全错误的?翻开历史,审视真相

2020-08-11 18:00:19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浩劫的发生究竟为何而起时,相信很多人会说是三国轴心发起的。而德国之所以敢发起二战,有能力发起二战,其中就和当时英法的绥靖政策有着密切关系。正是因为绥靖政策,所以德国吞并奥地利英法纵容,德国索要苏台德英法也纵容,甚至德国入侵波兰英法依旧纵容。

就是英法的不断纵容,导致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不断膨胀,最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切几乎是现在公认的事实,张伯伦也被打成了绥靖政策的代表,被世人唾弃。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为什幺要奉行绥靖政策?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张伯伦和的他执政时英国绥靖政策。

张伯伦和英国面临的局面

要知道张伯伦为什幺会一直奉行绥靖政策,那幺我们就必须要先对张伯伦这个人有一定的了解。英国是一个极为传统的国家,这一点在英国的政治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张伯伦本身的出生就非常显赫,他的家族是一个在英国政坛有着较大影响力的政治世家。张伯伦的父亲约瑟夫·张伯伦是英国的殖民地大臣,是20世纪初英国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

约瑟夫·张伯伦

他的哥哥奥斯丁·张伯伦则历任过财政大臣、印度大臣、掌玺大臣、外交大臣和海军大臣。

奥斯丁·张伯伦

当然在整个家族里面登上权利位置最高的、最声名远播的,还是内维尔·张伯伦。

张伯伦靠着他多年以来出任卫生大臣和财政大臣中积累的从政经验,以及在保守党中的崇高威望成功的当上了英国首相。

张伯伦成为首相这一天是1937年5月28日,世界的风云早已开始变幻,时代的车轮也在无情的向前。

当时的欧洲国家普遍沉溺在一种安静祥和的和平环境中,各国社会上都弥漫着一股极端的和平主义思想。这一切都要源于19年前的那场战争,那场被人们还称为“世界大战”而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这场战争在当时的欧洲被称为是“最后一场战争”,可能当时所有人都没想到这样的战争会再来一次,规模甚至比第一次还大。

当时的欧洲经过了19年的时间却依旧没能抹平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大家都害怕战争,害怕战争带来的不良后果。全社会极端的想要避免战争、保持现有的和平,当然有一个国家例外,那就是德国。

德国作为一战时期的战败国在战后受到了巨大的制裁,德国在《凡尔赛和约》中失去了6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700万的人口。并且还赔款1320亿马克,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也全部被瓜分,军队的数量和规模也被严格限制。

这个条约的内容让一股屈辱、愤怒的情绪在德国的民间长期弥漫,并且发酵。最终在一些“有心人”的煽动和催化之下,这股情绪很快的就转化成了狂热的复仇主义。

并且当时的世界局势远不是只有欧洲才复杂无比,在世界的另一边同样也是如此。一战结束后,除了德国被制裁以外,另外三大帝国——奥匈帝国、沙俄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直接解体。而在这些旧帝国倒下的身体上,许多新的政权和国家相继建立,这些新出现的势力让本就复杂的国际形式更加复杂多变。

而在这些政权里最让英国这个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倍感头痛的就是东方的红色政权——苏联。这个曾经被资本主义国家各种打压,只能在欧洲各国社会中游荡的共产主义幽灵最终变成了一个红色的巨人,震慑着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除了这些外部危机,西方世界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英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已经在世界霸主的位置上坐了一百多年了,但是英国越来越感到自己像一个迟暮的老人力不从心。

在帝国的外部,美国迅速崛起,经济、军事方面都直盯盯的盯着英国的位置;德国纳粹上台,极端民族主义和狂热复仇主义充斥了整个国家;远东的日本极力扩张,帝国在远东的殖民地随时面临危险;意大利则在地中海和法国搞海军竞赛,老迈的地中海舰队随时可能失去地中海的控制。

在帝国内部,海外的殖民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独立运动此起彼伏。帝国国力的衰弱也让殖民地不再对英国马首是瞻,纷纷提出要更多的自主权。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不断冲击着英国主导的世界秩序。

张伯伦上台的时候,大英帝国面临的就是近乎内忧外患的局面。

英国的政策

张伯伦出任首相接手英国时,英国的整体状况已经非常不好了,维系帝国的稳定自然就是张伯伦的重要目标。

他上台以后做出的第一个选择很简单,很直接。就是延续上一届政府留下来的绥靖政策。而绥靖政策就是指以退让、妥协来安抚对手,避免战争的做法。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绥靖政策并不是张伯伦发明的,张伯伦之前的两届英国政府都一直奉行绥靖政策。

在我们熟知的918侵华、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进军莱茵的这一系列法西斯扩张的过程中,英国一直都是姑息纵容的态度。要幺就是进行外交上的口头谴责,要幺就是在经济上施加一些微不足道的制裁。

作为当时国际联盟的主导者、世界秩序的维护者、当时的第一强国,很多人都不明白英国为什幺要这幺退让。这其中的现实因素过于复杂,简而言之就是为了维持现状,维持英国的现状。

英国奉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英国的衰落,在19世纪20年代英国的经济体量占到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50%,这种压倒性的经济优势也让英国拥有了庞大的军事力量。而在这种绝对的经济优势和军事优势下英国根本无所畏惧,英国有底气也敢发动战争打击任何出现的挑战者。

但是过了100多年,到了1930年的时候,英国的英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从当年的50%降到了10%。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是维持广大的殖民地和整个英联邦就让英国政府焦头烂额了。

在帝国日渐衰落、江河日下的这种局面下,英国的大部分官员都希望能保持原状,维护现在的局面。而不是冒险去发动一场结果未知的战争。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也可以算是英国的传统艺能了,那就是大陆均势。在一战之后,面对战败的德国,法国曾经一度提出要将德国彻底肢解,以此永久的削弱德国。但是这一个想法被英国人完全否决了,因为长久以来英国都奉行“光荣孤立”政策,而大陆均势就是这一政策的衍生物。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欧洲大陆上的强国,也就是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国家互相牵制,避免欧洲大陆上出现一个欧陆霸主。英国就通过这种“扶弱抑强”的平衡术从中渔翁得利,维持自身的霸主地位。

在当时的英国看来,比起已经战败并且受到了严重制裁的德国,和自己同为战胜国的盟友法国反而更具有威胁。所以英国不仅反对法国提出的肢解德国,而且在德国扩张发展的初期英国也没有大加阻碍,反而是玩了一手“扶德抑法”的把戏。而这种做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洛迦诺公约》和《英德海军协议》。

《洛迦诺公约》削弱了德国所遭受的法国制裁,逐渐摆脱了战败国的身份。后者则直接解除了德国的海军限制。而且在没有英国的明确支持下,法国也不敢独自对德国宣战,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德国一步一步的壮大。

结语

这就是英国在二战前的绥靖政策,就是在英国的这种国策下,德国的实力开始快速恢复,国力开始迅速膨胀。但是英国的这种放纵姑息的态度真的能让德国满足吗?英国真的能像他们想的那样,如愿以偿的获得和平吗?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