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那场打不完的仗,难解的是两个民族之间的千年之冤

2019-12-06 04:02:31

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样,从小时记事起,就总能听到各种新闻媒体里面讲巴以冲突,但巴以到底因为什幺冲突,很多人却不甚了解。

所谓的巴以冲突,就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由于巴勒斯坦地区领土归属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二战后中东地区的一个大事件,也是“中东问题”的主要根源,更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及热点之一。


巴勒斯坦地处亚洲西部,位于地中海与死海、约旦河之间,是亚、非、欧三洲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极其重要。面积仅2.7多万平方公里,且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可是就是在这样一块不毛之地上,为了争夺生存权,从二战后不久就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纷争,巴以之间竟然发生过“五次中东战争”。

直到1993年,经国际社会多方斡旋下,双方矛盾才得以稍微缓解,签署了“和平协议”。然并卵,20年过去了,该地区的流血事件并未停止,加上近年来美国在耶路撒冷、戈兰高地等问题上的不负责表态,和平进程受阻,巴勒斯坦地区的和平前景仍然渺茫!

其实,巴以冲突的渊源极深。在公元前20世纪,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同属于古代阿拉伯半岛上的闪米特人,并都先后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生活。

早在公元前30世纪,阿拉伯人的祖先,闪族的迦南部落,就从阿拉伯半岛来到巴勒斯坦定居,成为该地区的最早移民。公元前20世纪,以色列犹太人的祖先,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闪族的一个部落,在部族首领亚伯拉罕的带领下,几经辗转,最终迁移到这一地区,安顿下来。

经过几个世纪的繁衍生息,犹太人壮大了起来。公元前10世纪, 打败了迦南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犹太人的希伯莱王国。


公元前926年,统一的希伯莱王国一分为二,北部为以色列王国,南部为犹太王国。两个犹太人王国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

公元前722年和586年,亚术帝国和巴比伦帝国先后灭了这两个王国。此后,波斯帝国、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等外族又先后侵略、占领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无法忍受异族的残酷统治,公元前63年,犹太教兴起。并宣称,犹太人是上帝的“子民”,巴勒斯坦是上帝赐予的“应许之地”。这期间,犹太教首领耶稣组织了三次起义,但均遭失败且伴有大规模的屠杀,耶稣让罗马总督钉在了十字架上处死。

公元135年,犹太人再次武装抗争,又遭失败。此后,就四处逃难,流离失所,逐步流落到西欧等国。从此,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人数骤减,失去了在这一地区的优势。

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犹太教基础上迅速兴起,教徒们把耶稣奉为救世主,但却说:耶稣是被一个叫犹大的犹太人门徒出卖后才被当时罗马总督处死的。中世纪的罗马教皇为了反犹排犹,也这样大肆宣传。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依托犹太教和基督教教义创立了伊斯兰教,而且传播很快,二三十年就在广大阿拉伯地区占据统治地位,并以“圣战”之名大肆扩张,致使阿拉伯帝国迅速崛起。

阿拉伯帝国在战胜罗马帝国和接管巴勒斯坦之后,阿拉伯人不断聚集到此,并不断与当地土着人融合,形成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也就是巴勒斯坦人。从此,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生活在这里。


前面说到,犹太人很早战胜了阿拉伯人的祖先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不久便分裂、灭亡,并长期遭受异族的统治和屠杀。在罗马时期,连同犹太教领袖耶酥等100多先后被杀。

中世纪以后,又经历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劫难。

首先是欧洲。中世纪的西欧统治者为了转移阶级矛盾,转嫁社会危机,以各种谎言煽动仇犹反犹排犹情绪,在此背景下,很多犹太人被迫从西亚、西欧逃到非洲、俄国。当时西欧有犹太人150万,后来锐减到30万,绝大多数被杀或逃跑。

再次是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被刺、又在日俄战争和一战中战败,新任沙皇为转移人们的视线,开始煽动反犹排犹情绪,说犹太人是在战争中的奸细,俄国的失败就是因为犹太人。在俄国的反犹狂潮下,在俄国的大部分犹太人飘洋过海跑到美国,并分散到了美洲各地。

最后是众所周知的二战期间,德国大肆屠杀犹太人。希特勒统治区内的犹太人有900万,被杀600万人,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再次沦为难民,纷纷出逃。

磨难与屠杀造就了犹太人勤劳、智慧的品格。流落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从来不为生计发愁,且在其他各行业中涌现出许多英杰人物,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贝多芬、毕加索、基辛格等等。虽然犹太人流落他乡,但他们回家的念头始终在心头。

魂牵梦绕的巴勒斯坦,一直是他们认为的“根”,是祖先从“上帝”那里得到的“应许之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的犹太人“复国主义”开始兴起,并于1897年成立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提出要打回老家去,回到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有法律保障”的“犹太人之家”。

自此,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开始向巴勒斯坦迁移。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也不是孤单的,得到了英、美等西方大国的支持。

一战前,英帝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首先于1915年在《麦克马洪书简》中许诺阿拉伯在大战结束后建立阿拉伯国。然后,它又于1917年11月发表了《贝尔福宣言》,明确表示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英国的两面派政策,大大激化了要保卫家园的巴勒斯坦人和要在巴勒斯坦复国的犹太人之间的矛盾。

1946年4月,英美两国组成“调查委员会”,并提议巴勒斯坦由联合国“托管”,但立即遭到周围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于是,英国建议将问题提交联合国。

1947年,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迁入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骤增到60万人。这也让巴以矛盾日益尖锐。旧怨未解又添新仇,两个民族流血冲突不断。加之英、美、法、苏等国为各自的利益在此地区的博弈。

1947年5月,联合国设立“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11月,根据苏联提出的建议方案,经修改,作出了分治巴勒斯坦的 181号决议,这个方案,就是所谓联合国《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按照决议,在巴勒斯坦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犹太国”。对于这个决议,巴以双方均不满意,但英美苏三方却认为,这符合两个民族共同的利益。实践证明,这个决议恰恰是联合国犯的一个重大历史性错误,也是不公道的!因为根据决议,60万的犹太人实占领土6%,却可得到57%的土地,1.52万平方公里;而130余万的阿拉伯人实占领土94%,却只得到43%的土地,1.115万平方公里,面积约176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城由联合国管理。


如此这般,犹太人仍不满意。在一些大国支持下,犹太人的理想是要通过征服与外交手段,建立一个从幼发拉低河到尼罗河的“以色列大帝国”。这样,巴以冲突乃至阿以冲突就无法避免的了!

1948年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阿拉伯5国开始讨伐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使得以色列又占了巴勒斯坦6700平方公里的土地,占领面积达到总面积的78%。约旦控制了约旦河西岸4800平方公里的土地,埃及拿到了加沙地带258平方公里的控制权。至此巴勒斯坦领土所剩无几,导致“巴勒斯坦国”无法成立和数十万巴勒斯坦难民无家可归。


1956年10月29日,因苏伊士运河的经营权问题,爆发了第二次阿以战争。苏伊士运河是1859年由法国驻埃及领事,用了10年时间组织建成的。1869年运河开通运营以来,一直由法英两国合伙控制运营和财政。至1955年,运河年纯收入超过一亿美元,但埃及仅获3%,为此,埃及一直为收复运河主权而不懈斗争,最终迫使英国同意在1956年6月13日撤出埃及。英军撤走一个多月后,埃及宣布收回运河主权。这让英法两国十分震惊,于是,英法以在10月29日向埃及发动进攻,想要再夺回对运河的主权。但却遭到了广大阿拉伯国家以与英法断交、停止石油输出等方式的联合反对。

此时,美国为自己在中东的石油利益,积极出面调解,通过联合国向英法施压,要求迅速停火、撤军。面对压力,在12月22日,在未获得任何利益的情况下,英法以三国被迫从埃及撤军,并给埃及2800万英镑的补偿。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阿以战争爆发。这次是以色列单独、主动突袭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三国。

激战六天,以色列拿回了在第一次战争中被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被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带,攻占了巴勒斯坦全境。同时,还通过巴勒斯坦,侵占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计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阿拉伯国家损失惨重不说,还增加100万阿拉伯新难民。苏伊士运河也被迫从6月6日起宣布停航。


1973年10月,第四次阿以战争爆发。通过这场战争,阿拉伯国家收回了西奈半岛的约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又被以军夺回,还越过戈兰高地多占了叙利亚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但这场战争首次重创以军,让阿拉伯国家深受鼓舞。由于收复了西奈半岛的一部分,保证了1975年苏伊士运河重新通航。

25年连续四次的中东战争,当地人民无疑是最在的受害者。以色列人经过战争尽管占了大便宜,但“巴勒斯坦问题”始终没能解决;阿拉伯人虽然首次战胜了以军,但却付出了沉重代价,牺牲了无数人的生命,造成数百万阿拉伯人流离失所。这样,通过四次中东战争都无法解决的巴以问题、阿以矛盾,开始朝着政治解决的方向发展。


经过四次战争,阿以双方渐渐认识到,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战争让他们不堪重负,民不聊生。此时的一些西方国家为本国利益也希望中东地区实现和平。这样,在美、埃关系缓和的情况,为中东问题走向和平提供了条件。

1979年,美国从中斡旋,埃及与以色列建交。然而,埃及的这一行动,让本就分歧重重广大阿拉伯国家的激进派和温和派之间矛盾暴露出来。

代表的“激进派”的叙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民主也门等国家,坚决反对“和平解决”,主张与以色列血战到底。

代表“温和派”的沙特、约旦、摩洛哥、突尼斯等为代表的大多数阿拉伯国家,虽然也反对埃、以建交,但却极力主张与以色列和谈,公正合理的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然而,以色列与埃及建交,目的就是为了分裂阿拉伯国家,并非为和平谈判,归还已占土地。所以,在谈判中,以色列态度异常强硬,是因为以色列非常明白:

1.身后有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支持。同时,拥有核武器,军事力量强大,并占了不少地,处于优势地位。

2.对手不但弱小,而且不团结。阿拉伯内部虽有合作,但也有分歧矛盾冲突,甚至发生过“两伊战争”这样长时间、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3.担心谈判让出已占土地。以色列领土面积窄小。西面临海,三面被阿拉伯国家包围。一旦谈判,让出多占领土,阿拉伯国家三面合围,后果不堪设想。四是为了淡水。该地区水比油贵。以色列占据约旦河西岸可以饮用河水。一旦让出,吃水问题将难以解决。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和认识,所以阿以和谈几乎不可能进行下去。这期间,双方局部战争和流血事件从未间断。

最大的一次是1982年6月6日,因以驻英大使遇刺,以色列怀疑是阿拉伯国家干的,就以此为借口大举进兵黎巴嫩,史称“第五次中东战争”。其实,这场战争的真实意图,是想一举摧毁设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巴解组织总部”。


通过这场战争,以色列不仅占领了黎巴嫩三成的国土,迫使巴解武装力量向其他阿拉伯国家转移,“巴解总部”远迁突尼斯。虽然巴解武装力量此次严重受挫,但巴解游击队活动仍然活跃,反对以色列的斗争并没停止。

为缓和巴以矛盾,解决“巴勒斯坦问题”,1947年以来,联合国通过的决议就达50多个,世界各大国纷纷出场调解,但都无成效。一直以来,巴以双方谈谈打打、反反复复,和平进程复杂多变。

1992年,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温和派”以色列工党上台后,以拉宾为首的新政府才开始调整政策,于1993年1月废除了“不准与巴解组织接触”的禁令,此后,巴以双方有了高级会谈,最终于在1993年9月,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接着,双方还就一些具体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然而,双方积怨毕竟已长达40余年,情况复杂,且双方内部也常有不同意见,加之后来以色列右翼政府上台等因素,致使这些协议始终未能彻底执行,巴以谈判又陷于僵局。


因此,双方有关协议无法进行。你像按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应实施自治,却因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以及巴以边界划定等问题上双方分歧严重,致使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的谈判进行不下去,使巴以双方至今也没能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尤其是2000年9月,以色列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和2001年3月沙龙政府的一系列的强硬政策,引发了双方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并使巴勒斯坦的一些激进组织制造了针对以色列人的一系列“恐怖事件”。

而以色列人绝不手软,以牙还牙,并对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控制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还围困了阿拉法特官邸,这让巴以冲突越来越严重,陷入了互相报复的怪圈。

进入新世纪后,巴以依旧硝烟弥漫,干戈迭起,加上近年来美国在耶路撒冷、戈兰高地等问题上的不负责表态,长期厚积于巴勒斯坦地区上空的阴霾更加难以驱散,和平无望!


巴以争端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情况最复杂的地区性难题。其冲突的背后隐藏着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文化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得巴以冲突更为复杂。

其中根本原因,是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和耶路撒冷地位问题,是巴以和平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这些问题不解决,巴以冲突将不会停止,中东实现真正的和平,也就成了一道无解的方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