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从军工定量生产到军队士气管理,了解二战美国军事优势建立的秘诀

2020-08-08 18:00:25

20世纪上半叶,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将作为当时世界政治中心的欧洲毁灭成为了一片血腥修罗,美国趁此机会逐步发展壮大,并最终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在对二战结果的普遍评论中,大家认为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投降、欧洲沦为一片废墟、苏联崛起、美国夺取了世界霸权。但是关于美国通过二战确立世界霸权的深层原因,却并没有解释清楚。

美国之所以能够通过二战确立世界霸权,是因为它在二战中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倒性优势,这和一战时期的美国截然不同。一战时,美国是在战争即将结束时参加战争的,虽然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成功跻身为巴黎和会“三巨头”,并提出了“十四点和平原则”的倡议,但遭到了以英法为首的老欧洲列强的强力阻挠。然而在二战时期,美国同时援助了各主要盟国,并同时在欧洲和太平洋两大主战场作战,其在整个二战全局中的作用难以估量。所以当美国要求对手以无条件投降的方式结束战争时,即便英国首相丘吉尔处于“大陆均衡”考虑想不同意,但也无可奈何了。

那幺,美国为什幺能够在当时占据压倒性优势呢,很多人认为是由于美国的家底雄厚、生产力水平最为强劲造成的。这当然是有道理的,毕竟自从19世纪末美国经济实力就已经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了,并且这种经济实力能够快速转变为强劲的军事力量。当时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将其彻底拖进了战争,促使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后来许多人都认为这表明日本的战略短视、孤注一掷、低估了美国等等。但是实际上开战之前的日美海军实力对比是有利于日本的,只不过他们未曾料到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如此迅速地转化为海军实力。

珍珠港事件前夕,日本拥有10艘航母,而美国只有7艘。但是开战之后的4年时间里,日本砸锅卖铁总计也就造了不到20艘航母,美国却大张旗鼓的建造了147艘之多,完全碾压了日本。所以,雄厚的经济实力的确是美国的优势,但更重要的却在于美国的宏观组织能力,也就是将这种经济实力通过合理的宏观调配转化为最有效率的军事力量和影响力。

事实上,不仅是日本,即便是美国自己在战前也没有意识到其军工生产能够获得如此爆发式的增长。曾有人专门比较了二战时期各主要工业国家的生产效率,得出的结论是日本低于德国、德国低于英国、英国则不如美国。1944年美国从事军工生产的工人还不到英国的两倍,但产量却已经达到了英国的四倍多,这种巨大差距的原因就是组织能力的不同。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于1946年发表了一本书叫做《公司的概念》,就详细地阐述了这种组织优势对战时美国军工的作用。

除了军工生产之外,谈论战争就回避不了军队素质的比拼。二战时如果单纯只比较作战部队的能力,那幺德军一定是最强的,这在战史界也是无可争议的。不过如果将德军和美军相比较,就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组织特色的迥异。在德军的组织结构中,作战部队的人数占据了54%左右,显然是整个军队的核心,后勤不对只占据了较小部分。美军则完全不同,它的内部组织结构中并不存在一支独大的情况,后勤比重和作战部队也是大体相当。这一点在艾森豪威尔的回忆录《远征欧陆》中也有表述,他就提及有五种装备对美军的制胜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们分别是吉普车、推土机、水陆两用卡车、两吨半卡车和C47运输机。这些装备差不多都是后勤和辅助装备,没有一样是作战武器,这也反映出了美国组织优势在军队中的影响。

美国将整个军队视作一个完整的大系统进行组织构筑,追求的并不单纯是精锐作战部队,而是军队的整体效能。换言之,德军比拼的是单科成绩的优异,美军则从一开始就注重的是总分成绩。所以,美国的军事力量主要是依靠系统性的组织能力来取胜的。二战时期的美国名将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巴顿、麦克阿瑟、尼米兹、艾森豪威尔等等,这些都是战功赫赫的美军将领,然而对美军取得胜利贡献最大的却不是他们,而是当时的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曾评价道:“数百万人都建立了功勋,但马歇尔不同,他所奉献的是胜利”。

马歇尔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他是二战时期美国所有军事行动的总调度员,是战争的管理者,并且他做的几件事情都很好地发挥了美军大系统组织的能力。比如他曾在战前就对美国的军工生产进行了一次整体的定量管理,从原材料储备到技术、到人力分配、到产出,都有一整套的要求。所以二战时期美国军工的扩张流程,其实早已搭建完毕,这就是一种管理前置,即实现将流程和结构都准备好,一旦需要就立马执行。冷兵器时期的兵书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不过美国所做的准备不止是军需粮草,更包括了物资生产之前的整体流程。所以美国军工生产的优势才能够在开战之后,如此迅速的爆发出来,这不仅仅是工业能力强悍本身的原因,也包括了这种前置定量管理的思维。

同样,马歇尔对美国军队结构的建设,同样是以一种系统性管理的思维模式展开的。由于美国和欧洲、亚洲都间隔大洋,所以美国最开始并不重视发展陆军,而是想要将资源都节省下来投入到海军和空军上面。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就特别希望建设一支超大规模的空军,寄希望于仅仅靠轰炸就能逼迫德国投降。马歇尔对此坚决反对,他认为军队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不能倚重于单一军种,必须确保各个部分均衡发展才能将整体效能发挥出来,所以最终在马歇尔的坚持下,二战期间美国对各军种的投入基本均衡。后来的事实证明了马歇尔的正确,当时英美空军曾对德国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轰炸,而然即便很多德国城市被夷为平地,他们想要打击对手军工生产的目的依然没能达成。在轰炸高峰的1944年也正是德国军工生产的高峰,最终还是需要陆军作战达到目标。

如果没有马歇尔坚持对各军种的均衡发展,很可能就没有强有力的美国陆军,也就没有后来的诺曼底登陆了。从马歇尔的这种宏观组织管理方式,我们可以窥探出美国整体的军工生产和军队建设中的系统性组织能力。这种宏观组织管理同样也会向下延伸,进入了很多细节的管理层面。当时的美国士兵远赴欧陆之后,欧洲的老百姓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们发现普通士兵的身上竟然都带着巧克力和口香糖,要知道当时的欧洲军队军官也没有如此好的待遇了。许多人认为,这说明美国人有钱,经济实力雄厚啊,但是一战期间远赴欧洲的美军就吃得非常差,而那时候的美国经济实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一20多年了。

二战时,马歇尔认为军队的战斗力不仅要看装备和训练,同样也需要重视士气。而要想保证这些离家千里的部队保证士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考虑好他们的生活条件。为此,美国军队的伙食和给养就维持得非常充分,甚至拥有许多欧洲人都想象不到的军用品。另外,即便是美军在欧洲居住的临时营房也必须布置周到,甚至必须要刷漆,因为调查曾表明刷漆的营房能够给士兵更多的安定感,有利于减少思乡情绪。

综上所述,二战时期的美国通过非常先进的、系统化的组织管理,把自己在体量、规模、资源和技术层面的集体优势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将原本就已经是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兑换成质和量的最大乘积,具备了碾压式的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帮助美国打败了对手,同时也在战后成功夺取了世界霸权。

当然,从美国战前军工生产的前置管理、战时的定量分配等,我们可以看到计划经济和国家干预的影子,而这在当时的另外一个大国苏联的身上体现得更为透彻。事实上伴随着计划经济政策的贯彻,苏联同样具备了系统性的组织管理能力,并实现经济的飞跃性发展,最终与美国共同构成了战后世界秩序的两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