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琉球王国里的福建人村庄,久米村与闽人三十六姓的五百年兴衰

2020-07-30 18:00:46

公元1991年,应日本冲绳县那霸市政府请求,中国福州市协助派送了一批建筑工程师和工匠前往那霸建设一项特别的工程——福州园,以庆贺那霸市建市70周年以及其与福州结成友好城市10周年,不过除此之外,这座工程还纪念了一段特殊的历史——闽人入琉及久米村的形成


福州园,位于那霸市久米村遗址之上的中式庭院,1991年开始由福州人使用福州材料建造,1992年完工并对外开放。

久米村,这个村落现代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琉球历史上此处举足轻重,一个小村庄却能对一个国家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这在世界历史上委实罕见,不过对于琉球来说,这再正常不过,因为久米村的居民,并不是琉球人,而是中国人!

久米村的中国人是哪里来的?这还要从明朝建立说起。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在对外关系方面,明朝有一个重要任务——改善对外关系,尽量恢复在宋元时期被破坏的宗藩体制,以集中力量打击蒙古残余势力,所以明初对于周边国家并无太大野心,明太祖设置“不征之国”,不希望后世惹是生非,“琉球国”就名列其中。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洪武御制全书》

不过,除蒙古残余势力外,仍有些小事让明朝“头疼”

,比如东南沿海的倭寇,此时日本正值南北朝动荡时期,经常有倭寇劫掠朝鲜和中国东南沿海,朱元璋曾经上书日本南朝怀良亲王要求解决此问题,但日本南朝政府本身势力有限,根本无力制止这种行为,无奈之下,明朝实施了“海禁”政策。

民间的合法贸易被禁止,那对外贸易只能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官方(通常是“进贡”形式)进行,即“朝贡贸易”,而对于琉球这个弹丸小国,明朝给予了特殊关照,1372年,明太祖下令对高丽、占城、安南、爪哇等旁国采取三年一贡的政策,但对琉球并没有如此限定,琉球通常“一年一贡”甚至“一年两贡”,明朝政府“虽厌其烦,不能却也。”,除此之外,明朝对琉球还在各方面“高看一眼”,比如胡椒价格,市价是三贯一斤,朝贡物品是二十贯或二十五贯一斤,但给琉球的价格是三十贯。


明朝为何对琉球如此关照?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政治声望,琉球相当谦恭,对于渴望“四夷归附”的中央王朝皇帝来说,对于谦恭的外邦是必须要有所关照的;第二则是明朝在琉球有“特殊利益”,琉球地理位置重要,可以搜集关于日本的信息渠道,和琉球搞好关系能够预防倭寇,此外,琉球是中国、日本、南洋三方的重要中转站,通过琉球窗口,明朝能够取得东亚贸易的主导权并得到军马等重要战略物资。


注:明朝的策略是成功的,1592年日军意图侵略朝鲜和明朝(万历朝鲜战争时)时,琉球便遣使向明朝报告,因为。当时琉球王国的三司官是久米人士郑炯,图为树立在冲绳县那霸市的郑迵显彰碑

那幺,得到明朝“高看一眼”的琉球究竟是个什幺样的国家呢?

先解释“琉球”这个名称,琉球是汉语,隋朝时期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访求异俗,朱宽在东海见着一片岛屿浮在海上,像一条虬龙流于海面,于是称呼为“流虬”,到了明朝,称为“琉球”。

一开始琉球是一种泛称,并不特指某岛,到了后来出现分化,一般把台湾岛称为“小琉球”而把琉球本岛称为“大琉球”,公元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遣杨载去琉球国,要求岛上小国进贡,在明朝的官方诏书中,直接称呼该国为琉球。

“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为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明朝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即位建元诏》

不过,此时的琉球岛上实际并不只有一个国家,而是三个国家:北山,中山,南山。


最早向明朝进贡的也是“中山国”(“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载入朝, 贡方物”——《明史》),之后,另外两国也陆续向明朝进贡,公元1416年,中山征服北山。1429年,巴志又征服南山,琉球本岛统一,并正式开始以汉语“琉球”为正式国名,同时保留“中山”为别称。

明朝对于琉球内部事务没有兴趣,自然而然便册封了统一的中山国国王为琉球王,并赐琉球王姓尚氏,正式称为“琉球国中山王”。不过,对于琉球这个重要的贸易节点,明朝是十分重视的。

然而,琉球此时面临一个问题:航海业和造船工业非常落后!


明初,中国到琉球的海道相当凶险,可谓“浪大如山,波迅如矢,风涛汹涌,极目连天”,但琉球的技术嘛,根据《使琉球录》记载,仅仅只有“缚竹为筏, 不驾舟楫。”的水平,甚至,一开始琉球国派使节去明朝进贡的时候,都需要搭明朝使节的船,琉球使节归国的时候,通常明朝会赠予船只,并派专门的航海人员协助。

“掌勇字五十九号,四百料官船一只。此船后送琉球国中山王,差长史郭祖尾去国”——--《崇武所域志》

根据明朝史书记载:1392年,察度在朝贡时提出要求赐予一些中国人丁,以便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及来往通商,明太祖准,赐闽中舟工三十六姓。不过“三十六姓”

究竟是何意,却是有不少争议,他们应该并不是同时到达琉球的,而且分批过去的航海家、学者或其他拥有一技之长的人,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福建人,所以通常统称“闽人三十六姓”,至于“三十六姓”是三十六户还是三十六人,或者“三十六”只是一种虚数,至今仍有争议,根据现在日本学者统计,目前久米后裔实际上只有二十五姓,其中洪武、永乐年间到达琉球的后裔只有六姓;其他的十九姓中,九姓为后来陆续从中国迁入,十姓为奉琉球国王旨意入籍久米村之人(九姓琉球人、一姓日本人)。


琉球王宫

对于中山国来说,这些中国移民绝对是宝贝,一方面他们能大大提升中山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和中国的一条独特纽带,于是这些人被安置在中山国都城首里城(也是后来统一的琉球国)附近的一个浮岛——久米上,形成了独特的“久米村”。

久米村虽然只是一个村子,但由于其特殊性,所以其在琉球国内有着相当重要的政治地位,除了航海外,久米村居民还担负外交职能,琉球岛地小贫瘠,农业很难满足需要,与富庶的明朝贸易几乎是全国的经济命脉,尤其是由于明朝海禁,琉球成为特殊窗口,琉球不断进口日本和东南亚的商品,和明朝做转口贸易,获利颇丰,称为“万国津梁”,所以如何与明朝打交道是琉球政治中的重中之重。

于是,懂汉语的久米村人后来就开始担任“通事”(翻译),此外,和宗主国明朝交往的各类公文撰写也都是由久米村人完成的,于是久米人社会地位极高,而且多有留学中国的机会,在琉球政坛举足轻重,形成“久米士族”,后来琉球进贡使团的正议大夫、中议大夫多为久米人担任。


冲绳县首里城公园举办重现当年琉球王国时代春节仪式的“新春之宴”,向北京合掌施礼。

“唯大夫、长史、都通事等官则为文职,以其由秀才历任而专司贡献及文移、表章也。秀才,择三十六姓中识汉字、汉音者为之。”——《使琉球录》,明代册封使夏子阳

根据日本学者赤岭诚纪在《大航海时代的琉球》中的统计, 明代琉球计有遣华使船493艘,搭乘人数62452人次;清代琉球计有遣华船舶349艘,搭乘人数32424人次。这其中久米村人贡献极大。

久米村不仅是琉球重要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学术中心,久米村内多为中国式风格的建筑,还有儒学学校,当地居民使用汉语,拜妈祖等福建地方神,成为琉球岛内的中国文化中心,而久米村出身的官员人士担任琉球高官后,又推行不少中国化政策,使得琉球成为一个汉风浓郁的国家。


明朝时期的琉球那霸港,15至16世纪东南亚最繁华的商港

而在政治立场上,久米村人亲明思想浓厚,公元1609年,日本德川幕府萨摩藩入侵琉球,久米村出身的三司官郑迵(后被萨摩斩首)主张强硬抵抗,尽管随后琉球事实上成为日本的附庸(1609年之后,琉球同时向中国和日本两国进贡,然而日本对于琉球内政有了事实上的把控),但久米村内仍然禁止传播日本文化。久米人拒绝穿和服,禁止说日语,而且,由于久米主张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琉球百姓对于久米人反而更加敬重。

琉球因贸易而兴,却也因贸易而败,16世纪,由于明代隆庆开关,琉球在贸易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加之明朝开始限制琉球的朝贡次数,西洋势力到达东南亚,直接和日本贸易,琉球丧失贸易中心地位,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久米村”也开始衰落,大量人员因失业回到中国,或去闯荡东南亚和日本。


明朝皇帝赐给琉球国王的皮弁,称为“玉御冠”

1579年,明朝册封副使谢杰到达琉球后,这样描述久米村的景象“……三十六姓今所存者,仅七姓”。久米的破败进一步打击了琉球的商业水平,当时琉球已经相当衰落,和中国残存的贸易相当重要,但专业人才的丧失使得琉球的船只经常飘到海上其它地方,于是琉球被迫补充新鲜血液,搜寻其它漂流到琉球的中国人(比如经商的或者被倭寇掳掠的),重新编入久米村。

久米村虽然是外来移民集团,但久而久之,久米村也本土化了,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这给身为明人遗民的久米村人震撼极大,他们相当排斥清朝,但是,久米人的工作生存都依赖于琉球和中国的交往与贸易,所以他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而琉球也和朝鲜不同,朝鲜有浓厚的华夷意识,但琉球是贸易国家,以利为重,所以琉球很快接受了明清易鼎的现实,开始向清朝进贡。

更令人嗟叹的是,1650年,琉球开始禁止久米村人穿汉服,而改穿“琉装”,以向清朝示好,这之后,久米村的琉球本土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同时,由于琉球事实上被日本萨摩藩所羁縻,日本趁着地利渗透进琉球,和日本打交道事实上成为琉球外交工作中的首位,久米村地位大为下降。而且此时由于长期通婚、琉球文化渗透等因素,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二十多代的久米村人一般也不再视自己为华侨了,很多久米村的中下层甚至连汉语都不会说了。


琉球服装

明治维新后,强大起来的日本奉行扩张国策,其第一个目标便是琉球,新兴的日本帝国已经不满足与琉球的羁縻关系,准备直接吞并,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是日本的领土,结束了其与日本的朝贡关系,设置琉球藩,封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正式侵占琉球。1875年7月24日,日本强令琉球国王停止向清朝朝贡礼仪。

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设为冲绳县。

这使得琉球传统士族极为震动,500多年来,久米村人把朝贡贸晃视为生活的中心,学习汉语和朝贡礼仪便可位极人臣,日本这个举动使得久米村丧失存在的意义,久米士族激烈抵抗,很多人前往清朝求援,然而却没能成功。1880年,久米士族,琉球王府的国学大师匠、中城王子尚典的讲解官林世功立刻立即前往北京交涉,将请愿书送交总理衙门,请求清廷出兵救援琉球。但清廷未作出反应;最后他们绝食的方法请求清廷向日本交涉。然清朝无法帮助琉球,激愤之下,其留下绝命诗二首后自杀殉国。


琉球士族

这些意图借助清朝力量复国的琉球人被称为“脱清人”,其中久米人占相当比例,然而,之后由于清王朝的衰败,尤其是甲午战争失败后,琉球复国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心灰意冷之下,有些脱清人遗恨中国,有些则回到琉球(冲绳县),而原久米人呢?则也和琉球人一样,被日本人强制同化,延续500年,鼎盛时期人口多达5000的久米村彻底衰落。

目前,久米村已经不复存在,仅有极少数久米后裔居住在原久米地区,不过,这些久米的中国后裔,有些人却有了很大名气,最着名的莫过于日本当红女星新垣结衣,“新垣”这一现在日本冲绳的特有姓氏,而这一姓氏,根据久米村的族谱记载,“新垣”实际源于久米汉人的“林姓”的一支。

参考文献:《久米村人与明清中琉关系》——张沁兰 赖正维

《琉球王国时期久米村的变迁》——曹晗露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