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操劳半个世纪,“五爷”退役后,谁来接他的班投氢弹?

2020-06-26 18:00:22

强-5型强击机在我国航空工业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空前"是因为在它之前,我国空军没有装备过任何的强击机,也没有研制强击机的历史和经验,完全是凭借我国航空人自己的努力开发创造而来;"绝后"是因为它是我军唯一的强击机,在强-5之后,我军再也没有开发过专用的强击机。正是因为"空前绝后"的特点,让强-5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史上的一个标志,一个中国航空人摆脱苏式思维,走向独立自主研发飞机的标志。

(空前,而且绝后的强-5强击机!军迷们尊称其为"五爷")

钢铁洪流的阴影——强-5诞生记

解放军对于"强击机"的接触其实很早,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就从苏联得到了大批当时堪称先进的武器装备,其中就有着名的伊尔-10强击机,该机是二战中苏军伊尔-2强击机的强化版本,具有装甲厚实和火力强大的特点。在1950年代解放一江山岛以及舟山群岛的战役中,伊尔-10强击机都发挥了重要的支援作用,因此令解放军印象深刻。但是到了1950年代末,随着世界主流战术飞机的喷气化,使用活塞螺旋桨动力的伊尔-10强击机显然已经严重落伍,所以空军决定开发新式喷气式强击机,用于替换已经老旧过时的伊尔-10。这种"全新研制"的强击机,就是一直被解放军沿用至今的强-5轻型强击机。

(新中国空军的第一款强击机——伊尔-10,还记得下面这张照片吗?他俩是兄弟)

强-5由我国南昌飞机制造公司,也就是如今的洪都飞机工业公司研制。强-5项目于1958年正式立项上马,1965年6月首飞,当年研制定型,并于1968年起量产装备部队。在当时由于我国的航空科研队伍都还年轻,且相对比较缺乏经验,再加上对于喷气式强击机都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想要完全凭空独立设计一架喷气式强击机,确实有些不够现实。为了加快研制进度,并有效减小风险,我国航空人选择了参考当时现有飞机进行升级改造的方式,来加快飞机的研制进度。

(歼-6战斗机采用双发动机,推力更大,速度更快,因此选择该机作为强-5的蓝本)

经过反复对比米格-15、歼-5(米格-17的国产版)和歼-6(米格-19的国产版)之后,设计人员决定以歼-6为蓝本设计强击机。之所以选择歼-6是因为歼-6是当时我国能够独立生产的最先进的战斗机,也是我国当时唯一的超音速战斗机。该机采用单座、双发、单垂尾常规气动布局设计,装备2台WP-6型涡喷发动机,飞机的推力和推比都要大大高于米格-15和歼-5两种飞机。选择歼-6作为强击机蓝本进行设计,可以充分利用该机推力大的特点,设计出的强击机可以携带更多的武器弹药,以满足对地攻击的需求。

(强-5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款两侧进气的战术飞机,图为双座教练版强-5)

不过在设计强-5强击机时,我国航空技术人员首次抛弃了俄式机头进气的气动布局设计,而是将该机改为机身两侧进气,腾出机头用于加装雷达和空对地轰炸瞄准系统,从而提升强-5飞机的作战效能。在气动外形上,强-5采用了符合面积率原理的蜂腰设计,这种设计的飞机机身横截面呈均匀变化,可以降低飞机飞行时的前进阻力,而且收拢的后机身会适当降低空气摩擦力,有利于保证飞机的飞行速度和灵活性。在战后的第二代战斗机中,很多飞机都采用了类似的设计。总体上说,强-5可以看作是歼-6的后机身配套上一个全新设计的前机身,二者组合而成。


强-5强击机总长16.73米,翼展9.7米,飞机高4.51米,单人驾驶(教练机为双座)。强-5最大起飞重量11.8吨,和歼-6一样采用双发设计,因此其载弹量可达1.5吨,这在当时的我军中是相当不错的数据。


不过由于强-5飞机使用了歼-6的设计,在改为机头两侧进气后,由于加入了一个巨大的机头,所以和歼-6相比强-5的空重增加了1.36吨,无外挂情况下最大起飞重量增加了2.13吨,而且由于修改了机头,所以飞行阻力加大,强-5在1.1万米高空的最大平飞速度仅有1.12马赫,比歼-6战斗机降低了0.23马赫,在低空突防时,由于满载弹药,所以无法进行超音速飞行。

(机炮在红圈处)

强-5强击机设计有2门23毫米单管航炮,每一门航炮备弹80发,合计160发,两门航炮分别安装在飞机两侧机翼翼根处,同时基本型强-5设计有一个机腹弹仓,可以携带2枚250千克或者500千克炸弹,同时还有6个外挂架,每侧机翼下3个,可以携带副油箱、PL-2空空导弹、火箭弹以及常规炸弹等武器。在1960年代强-5的战术水平还是不错的,而且和后来着名的美制A-10攻击机、苏联苏-25攻击机相比,强-5是全球唯一一款可以飞超音速的强击机,因此比A-10、苏-25更适合快速支援战场,这也是强-5自身最重要的设计特点之一。

第一次华丽转身——可以扔氢弹的强-5甲

在19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其中外贝加尔方面军就有3100多辆坦克、3900多门火炮;而远东军区则拥有超过6000辆坦克、5800门火炮。区区两个苏联军区的坦克火炮就超过了当时我国解放军全部的坦克火炮总量,而且苏军装备的T-62型坦克,以及大批米格-21、米格-23战机(1967年首飞)对解放军还构成压倒性技术优势。为此我国当时认为如果不使用战术核武器,根本无法有效阻止苏军对我国发动的突然袭击,特别是我国和蒙古国交界的地区,距离北京仅数百千米,以苏军二战时期的突进水平,仅需要不到72个小时就能逼近我国首都。所以我国在最初研制氢弹时就直接以"武器标准"研制。

(我国一开始就开发的是武器级氢弹,不过这个4吨的大家伙只能由轰-6搭载和投掷,战术意义不大)

所谓的武器标准,就是说各国在研制核弹时,通常都是先引爆一个足够当量的核装置,确认掌握核爆的基本技术,然后再逐步推行核弹的小型化技术,以确保核弹可以作为武器使用。但是由于我国当时面临的苏联军事压力迫在眉睫,所以跳过了核装置的步骤,直接开发武器级氢弹。1967年我国爆炸的第一颗氢弹即是由轰-6轰炸机携带投掷,其爆炸威力为330万吨TNT当量,完全具备了作为武器使用的一切必要条件。不过这颗氢弹的自重也达到了4吨左右,只能由轰-6携带投掷,这种情况下面对苏军当时强大的防空系统,根本没有生存的可能,为此解放军空军直接选定刚刚研制成功不久的强-5强击机作为氢弹的投掷飞机。并开始研制小型化的战术氢弹——狂飙一号。

(可以勉强由强-5携带的"狂飙一号"战术氢弹)

不过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尽管一再精简,狂飙一号的重量依然超过了1吨,而且长度超过2米,为此只能拆除了强-5弹仓的舱盖,将整个核弹以半埋式的方法塞入强-5的弹仓。即使这样,受强-5飞机起落架长度的限制,狂飙一号距离地面的距离只有不到

20厘米。所以当强-5携带狂飙一号起飞时必须非常小心,甚至不能急速拉起,否则氢弹的弹翼会擦着地面引发事故。为此,强-5飞行员们在受训时都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并且专门拉长强-5飞机的起飞滑跑距离让飞机能够挂着核弹安全起飞。

(地勤人员正在为强-5加挂狂飙一号核弹)

尽管强-5可以挂载狂飙一号升空作战,但是由于强-5自身航程本就不足,再挂上如此巨大的一颗氢弹,为了躲避苏军的防空网拦截,还必须执行低-低-低的飞行线路,所以航程和作战半径受到极大限制。根据资料介绍,在全程规避防空导弹,并以低空状态飞行时,强-5携带狂飙一号的作战半径只有大约300千米,和米格-21战斗机大致相当,而这点距离根本不够打击苏军深远后方的战略战役目标。为此,空军为强-5制定的战术十分悲壮——执行有去无回的单程自杀式突袭。


(挂载狂飙一号的强-5甲型核攻击机,由于核弹距离地面太近,所以强-5甲挂载后只能小心翼翼的慢慢拉起)

因为携带核弹和两只副油箱已经相当于强-5载弹量的极限,但是如果执行单程自杀式攻击,则强-5依然可以确保1000千米的打击纵深,这个水平足以威胁到苏军整个西伯利亚军区和远东军区的深远后方,并能够给敌人造成足够的杀伤。所以,尽管当时航空技术人员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成功的将强-5的载油量(包含机内燃油和外挂副油箱)从2270升增加到了3710升,但是空军依然坚持为强-5制定了单程作战的规划。从今天看当年的作战规划无疑会觉得极为冷血残酷,但是在当时艰难的环境下,确实没有其他办法能够替代强-5的作用,共和国先辈们为我们开创的这一片和平,实属来之不易。

第二次华丽转身——多用途强-5的诞生

尽管六七十年代中苏高强度对峙,但是受整个国际局势的影响,中苏之间最终没有爆发真正的大规模冲突,双方绷紧的弦到了1980年代也算是逐渐放松。而在1980年代,由于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普遍改善,由此我国得以接触到当时西方最先进的航空工业和技术,并且也有可能利用西方的技术对我国现有的武器装备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尽管这些升级改造计划有很多最终失败流产,但是强-5强击机的改造计划不但意外获得了成功,还因此打开了强-5对外出口的大门。


(由于最终没有量产,因此强-5M的照片很罕见,和其他型号最大的区别在于,该机把机头的空速管改在了机翼上)

在1980年代我国和西方国家的交流中,我国航空技术人员发现,当时我国和西方的技术差距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所以我国航空工业相关部门开始和外方合作,针对我军现役的强-5飞机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当时我国和意大利合作,以当时我军装备的强-5II型强击机为基础,换用意大利与巴西联合研制的AMX轻型攻击机的航电系统,从而研制出一款代号为强-5M的新式轻型强击机。


(强-5M双机编队)

和当时我国自用版强-5I型对比,强-5M的导航精度提升了整整一个数量级。当时我国自用版强-5I使用的是国产惯性导航系统,其误差高达7%,换句话说,每飞行100千米,就会误差7千米,按照强-5I型400千米的作战半径计算,其累积误差可达28千米,这样飞行员在飞到作战地域时由于导航误差过大,甚至很难发现目标。而强-5M采用了意大利研制的新式导航系统,其误差为0.6%,按照400千米作战半径计算,其导航误差只有2.4千米,即使有所偏差,飞行员也很容易通过目视修正航向,并对目标发起准确打击。


(巴西和意大利联合研制的AMX攻击机,强-5M就使用了它的全套航电火控)

除了导航精度外,强-5M由于安装了AMX攻击机的全套航电系统,因此不但可以兼容北约的MK-82、MK-84等常规炸弹和火箭弹,还可以兼容北约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包括激光制导炸弹、红外制导空对地导弹、电视制导炸弹以及各种轻型格斗用空空导弹。根据当时的资料,强-5M的作战挂载搭配足有22种方案之多。由此强-5从一种只能使用普通炸弹和火箭弹的简单攻击机,摇身一变成为一架具备多用途作战能力的先进轻型攻击机,而且由于强-5M换装了全新的WP-6AIII型发动机,其推力还有所提升,飞机最大平飞速度从早期强-5的1.12马赫提升到1.2马赫,甚至具备了和第二代战斗机正面对抗的技术能力。


(历史反复证明:求人不如求己,任何事情,还是需要自己亲自搞定)

除了和意大利合作研发强-5M外,我国当时还和法国汤姆逊-CSF公司合作,开发了另外一款技术升级版强-5K型强击机。强-5K型的作战性能甚至要比强-5M更加先进,当时我军装备的强-5II型强击机如果轰炸一条100米长的公路大桥,一个团(24架)强-5II强击机一次出动只能炸塌半座桥,而强-5K型强击机只需要一次出动2架,就可以彻底摧毁大桥,双方的作战效能比例让人震惊。

扬威海外——出口的A-5C

由于强-5飞机相对轻便,且性能不错,所以也引起了我国周边国家空军的兴趣。1983年强-5III型强击机以A-5C的编号首次出口巴基斯坦,巴军首批订购了42架A-5C型攻击机,并用于替换巴军原来装备的B-57轻型轰炸机。出口版强-5使用"A-5"这样的英文编号主要是为了和国际接轨,适合外军的命名习惯,方便对方训练和成军。


(A-5C一经交付,就得到了巴基斯坦军方的好评)

A-5C型攻击机是在强-5I型强击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而来的一款多用途轻型强击机。根据巴基斯坦方面的要求,该机在强-5I飞机基础上适当增大了载油量,从而扩大了飞机的航程,同时取消了机腹弹仓,所有炸弹全部改为外挂携带。同时飞机的炸弹和导弹武器携带全部使用统一的北约接口,以方便使用巴基斯坦军方的各种美制、法制武器。


(A-5C攻击机)

该机还增加了法国生产的敌我识别器、雷达告警装置等,弹射座椅则换为马丁·贝克座椅。该机可以兼容我国国产的PL-2、PL-7等空空导弹,还能兼容法国魔术2、美国响尾蛇等北约制式空空导弹。巴军曾经用A-5C和本国的幻影III型战斗机进行模拟空战对抗,最后惊人的发现A-5C居然在空战性能上还要优于幻影战斗机,这让巴方随后又追加了98架的订购数量,并用A-5C全面替换了巴军的B-57和歼-6等战斗机,让"中国造"在巴基斯坦国内站稳了脚跟。


进入90年代后,我国还为巴基斯坦的A-5C进行过多次技术升级,最终为该机装备了新式的机载雷达,并且整合了我国国产的C-801K型空射反舰导弹,让A-5C不但具备对地精确攻击能力,还能够执行海上反舰任务,从而成为一款名副其实的多用途战斗机。而且除了巴基斯坦以外,缅甸和孟加拉也都相继采购了数量不少的A-5C型攻击机,用于加强本国的空军力量。

老兵不死,只是给新兵腾地儿

强-5系列强击机是我国航空工业一个重要的战机家族,该机从1968年投入量产以来,一直到2012年最后一架交付空军,才正式终止生产,即使到现在,我国空军也依然装备着一些的强-5系列强击机(网传强-5已经全部退出现役,不过没有官方的消息证明)。这些飞机大多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可以携带国产激光制导炸弹、空对地导弹以及卫星制导炸弹等等,具备很强的精确打击能力。


(强-5最新改进型,加装了激光导引装置,可以投掷激光制导炸弹,机腹改为一个整体式油箱)

不仅仅是执行战备值班任务,由于强-5飞机产量大,数量多,因此拿来进行各种飞行测试,特别是测试新式武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其成本要远低于歼-10、歼-11、歼-16这些精锐的四代战斗机。


(最后一张,纯属幽默,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强-5依然会以现役战机的身份,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不过,随着歼-16多用途战机的服役,以及无人机的大规模应用,强-5逐渐退出现役是必然的趋势。总的来说,"五爷"可以看作是我国强击机工业的"绝唱",毕竟我国也不会再研制专门的强击机了。至于投氢弹的任务,还是交给各种东风快递吧,如今我们已经不再需要进行这种自杀式突袭了,不过我军前辈们这种悲壮的大无畏的作战精神我们会继承并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