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俄罗斯耗时百年的海权争夺:反复易手的冲突背后,国家兴衰的铺垫

2020-06-22 18:00:17

俄罗斯素来看重对于海权的掌控,在其漫长的演变历史中,可以看到对于海权的反复巩固。国家的衰落与海权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成功夺取黑海的海域管辖权,到海权受到各种限制,俄罗斯国家实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海权成为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俄罗斯海权的起落发展,实际上就是就是俄罗斯国家的发展史,以海权来映射军事,讲述俄罗斯三百年来在海洋上的称霸纵横。掌握海权的俄罗斯,因此走上一条内部海军严明,外部海上经济开放的新局面,为之后其他国家借助海权提高实力,提供了最有力的经验证明,大国海权之路就此铺展开来。

自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全力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马汉对于海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海权的历史主要是记叙国家间的斗争,国家间的竞争和最后常常导致战争的暴力行为”。

最早在东斯拉夫人的推动下,基辅罗斯的实力不断增长,此后经历过一系列革命之后,到了16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统治,这都为之后海权的争夺提供了基础的政治环境。

俄罗斯国土面积广阔,虽然与十二片海域濒临,但是缺乏由自己掌控的海洋出口,希望通过找寻自由的海洋出口来帮助俄罗斯完成面向世界的贸易交流。十七世纪俄罗斯失去对于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权,为此俄罗斯之后也展开了一系列举动,夺回出海口。

当时的统治者彼得一世强调,即使俄罗斯拥有着广阔的陆地面积,但是海权仍然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强大的国家必须要有陆权和海权的双重加持。因此在彼得一世的领导之下,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俄土战争展开。

俄土战争一方面抵御了克里米亚鞑靼人的侵扰,一面又直接向黑海沿岸进发,争夺海权的意图十分明显。之后彼得一世趁着热度又发动了几场战争,在战争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在第二次亚速远征中,进行物资以及舰队的准备,从陆路到海上,都对亚速实行封锁。

俄国凭借着第二次亚速战争,从土耳其手上成功夺回了亚速海的出海口。之后俄军士气大振,开设多家制船厂,并扩从国家的舰队数量,大力发展海军,壮大海上实力,决定加紧对于波罗的海出海口的争夺。

彼得一世主张建立反土国家联盟,尽力拉拢西欧国家参与到海权的较量中来,不过没有得到西欧各国的允诺。而后又在和土耳其的战争中失败,彼得一世统治时期,未能成功夺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此后俄国又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争,积极组合利用海军和陆军优势,不断向瑞典一方发动挑战,成功夺得波罗的海的制海权,并通过签订《尼施塔特和约》来约束瑞典。俄国在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后,下一步的任务就是取得黑海的出海口。

北方战争后,俄罗斯开始争夺黑海出海口

俄国在巩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基础上,开始展开黑海出海口的争夺,当时的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主张运用积极的对外政策来完成海权的扩大,促进俄国成为海上的霸主。

为此积极进行海陆军队的整编,而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七年战争中俄国对于波罗的海海权的巩固,面对黑海出海口的争夺,俄国借着土耳其认可克里米亚独立的契机,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黑海舰队。当时黑海问题远远要比波罗的海问题紧张许多。

俄国受到了多方的威胁,一面土耳其不放弃对于黑海地区的控制,一面英国也时刻关注着俄国的行动,伴随着矛盾的激化,第二次俄土战争的序幕拉开,土耳其希望俄国撤军退出克里米亚地区,放弃对于黑海海权的争夺。

之后在俄土战争中,俄国凭借着塞瓦斯托波尔分舰队一度在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特别是在巴尔干地区取得了较大的胜利,并消灭了土耳其的船队,直接锁死了土耳其在路上的交通枢纽。

土耳其不愿意轻易放弃海权,但无奈俄国的猛烈攻击,最终在1791年从俄国达成了雅西条约,将克里米亚地区的管理权交由俄国,俄国正式获得对于黑海的制海权。在解除土耳其对于俄国的压力之后,俄国又将目光转向波兰,为巩固出海口提供稳定的外部条件。

俄国在争夺出海口的过程中,采用着巩固以及不断开拓的思路,主张将海权牢牢地抓在手中。此外俄国还进一步将海权上的优势转化到经济上来,成功获得波罗的海与黑海的掌控权后,俄国正式打开出海的渠道,为更好进行海上贸易交流,积极发展手工业。

建立多个手工工场,并建立与军事相关的火药、造船厂来更好助力军事的发展,并扩大生产,努力转进口为自给自足,主动参与到市场的竞争当中去,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贸易强国。由此可见自彼得一世之后,俄罗斯的海权战略不断完善,从封闭开始走上开放。

原先失误的海权战略使得俄罗斯失去了很多发展的良机,和同时期的英国相比更是显得逊色不少,克里米亚战争应该是俄国战略转变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俄国开始正式意识到自身在政治、军事上的不足,并在1861年时正式开展农奴制改革,试图来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扭转弱势。

黑海制海权后来几次易手,中间俄国经历了多次战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将黑海的制海权重新掌握在手中,开始正式加入到英法的阵营之中,随后使得苏联成为世界强国,完成了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的新风传向了世界,这些都得益于海权的强大,为社会内部进行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苏联进一步借助不断积累的海权,成为傲居世界的强国,又经历衰落

随后到了苏联时期,可以看到当时统治者对于海权的态度,一方面要进行有效的防御,另一方面则是要成为海上霸主,从而带动苏联各个产业的发展,虽然后期的效果略显不理想,但是能够看到海权与经济之间相互不可分离的关系。

俄国在经历过十月革命和内战之后,明显耗费太多精力,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后,海军面临着重建的必要,但是缺乏一支优良的舰队,来共同负责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守卫。于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海军重整,修建船舰并招募优秀的海军将士。

但是面对日本等国的猛烈攻势,一度使俄国感到负担过重,缺乏强有力的海军实力,在此之下陆军的实力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俄国痛定思痛,决意恢复曾经强盛的海军实力。

后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争霸的局势日益紧张,斯大林认识到海权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提出五年计划,试图打通远洋进攻的壁垒,打击美国的嚣张气焰。

不过斯大林死后,由于赫鲁晓夫对于海权不完善的认识,热内发展海军不如重点发展核武器,当时海军进行大规模的裁员,并丧失其独立性。在美苏正面交锋中,虽然苏联的核武器实力强大,但是缺乏专业海军的操控。

另外研究核武器面临着庞大的军备开支,一度使得当时苏联的经济陷入紧张之中,国内僵化的计划经济很难支撑军备开支,这些都使得苏联逐渐丧失在海权上的优势,苏联解体之后,船舰业也开始走上缩水之路,处于瘫痪的状态。

结语

在俄罗斯前后漫长的海权争夺以及维护中,能够很清晰感受到海权强弱之下,俄罗斯国家实力的变化,以及在不同领导人的领导下,由于对海权的战略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可见海权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影响。

最初俄罗斯想要从土耳其、波兰手中获得海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对外交流,试图打造开放的出口,利用海洋之变发展本国经济。而后正式手握海权之后,意识到经济海权的意义,开始土建走上强大的道路。

并一直都在致力于海权的巩固,近岸和远洋都采取着严格的防御措施,最后苏联的衰落可能大部分都要归咎于不稳定的海权策略,以及政治上的调整。运用马汉的话来说:

“特殊形式的政府和制度,以及不同时期统治者的特点,会对海权的发展起到明显的作用”。

关于这一点,想必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