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老北京城的城门:内九外七皇城四

2019-11-26 04:00:48

老北京的城门,分为内城九门和外城七门和皇城四门。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

内城九门:正阳门 崇文门 宣武门 朝阳门 阜成门 东直门 西直门 安定门 德胜门。

外城七门:永定门 左安门 右安门 广渠门 广安门 东便门 西便门。

皇城四门:天安门 地安门 东安门 西安门。

一、内城九门

北京城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诸多朝代的首都,自然是建的恢弘大气。而古代一个大的城市的标准就是门多,北京城的老城门经历元、明、清三代的建设,一般来说有九个老城门,我们平常说的官:九门提督,就是指管着北京城九个门的守卫、门襟的统领。而这老北京城的九个门,各个都有着渊源的历史。

1、朝阳门是北京城的东门,朝阳门是当时南粮北运的重要通道,凡是从南方运往北京城的粮食,都要从朝阳门进,再存储在朝阳门内的仓库里,所以朝阳门关系着北京城的粮食重担。在明清时期,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地都在南方,正所谓“苏湖熟,天下足”,当时北京作为首都,人口众多,农田却不多,经常要靠水路南粮北运,进的就是这朝阳门,所以当时北京朝阳门上有一个麦穗的标志。

2、崇文门是北京城的东南门,崇文门在明朝是商人进北京做生意的时候需要交重税的城门,当时的商人在进城门时都要交税,而交税交的最多的门就是崇文门。据说,当时北京城内的酒都从河北运来,往往要进南门,而酒税又非常重,所以很多都是偷偷带私酒。而有些酒家都会打出招牌,说明自己崇文门交过税,是正宗的好酒。所以当时的崇文门也称作商人的“鬼门关”。

3、正阳门是北京城的正南门,古代人建房子讲究坐北朝南,以南为尊,而城墙也是如此,所以正阳门是北京城最尊贵的门,被称为龙门,或者国门。这是因为这个门普通人走不了,只有皇帝才能走这个门。皇帝每年出两次门,一次是惊蛰,一次是冬季,走的就都是这正阳门。

4、宣武门是北京城的西南门,与崇文门东西对应,讲究的是“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两门来保卫京师。崇文门被商人称作鬼门关,宣武门才是真正的死门。这是因为宣武门口处就是北京城的菜市场,当时刑部处决人犯,就是经过宣武门在菜市场处决,门上刻“后悔迟”三个字,毕竟一出宣武门就杀头,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死门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5、阜成门元为平则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京西门头沟,斋堂的煤车。多出入此门,故瓮城门洞内由煤栈阜成门客商募捐刻梅花一束记之 。“梅”与“煤”谐音,每当北风呼号,漫天皆白,烘炉四周之人皆赞:“阜成梅花报暖春”。阜成门位于北京内城西垣南侧,元时名“平则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改名“阜成门”,为通往京西之门户,明清及后来很长时间,城内所需煤炭皆由此运入。

6、西直门是北京内城的九大古城门之一,自元朝开始就是京畿的重要通行关口。西直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古今闻名的地方。元代为大都城和义门所在地,明清时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是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一个城门。另外,西直门还是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水车必经之门,因此有“水门”之称。

7、德胜门,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清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是由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等组成的群体军事防御建筑。元为健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德胜门是老北京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乾隆四十二年(1778年)末,乾隆皇帝圣驾出宫,到达德胜门天空突然下起大雪,象征着“瑞雪兆丰年”,这使乾隆皇帝兴奋异常,立即写下“祈雪诗”三首,并将诗刻成石碑立于德胜门瓮城。“德胜门祈雪”由此而来。历代都对城门和箭楼进行维修。1992年恢复瓮城内的真武庙。现箭楼上长年举办历史古钱币展。

8、安定门位于内城北城墙东侧,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修安定门城楼、瓮城、箭楼,箭楼下面中部建设一座供祀真武大帝的庙宇。真武大帝是北方之神,明清两朝凡军事行动回师必须从安定门进城。

9、东直门原为元大都正中的“崇仁门”,明朝永乐十七年(1419年),将崇仁门修葺之后,改称“东直门”。在瓮城西北角处建设有一座关帝高,在京城九个门瓮城中都建设有庙宇,里面都供奉神像,但东直门瓮城高中没有神像,只供奉神像,但东直门瓮城高中没有神像,只供奉神牌“关圣帝君”。老北京俗语说:“九门十座高,一高无神道”。

二、外城七门

1、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当时只修建了城门楼,嘉靖四十三年补建了瓮城。直到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又增建了箭楼,并重修了瓮城,至此,永定门工程才算全部完成。永定门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瓮城墙顶宽6米。箭楼规制与城楼差距较大,不甚协调。

2、右安门位于外城南城墙的西侧,俗称“南西门”,又称“丰宜门”。城楼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崇祯到清乾隆都有多次修缮,1958年拆除。

3、左安门位于外城南城墙东侧,俗称“江擦门”。城楼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3年),明万历、崇祯,清乾隆先后都曾作过修缮,其瓮城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4年),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又重建。其平面呈半园形,北侧面正中间建过木方形门。上世纪三十年代城墙、箭楼均已严重损坏,便全部拆除只残留城台基,1953年又将台基全部拆除。

4、广渠门位于外城东城墙正中偏北,俗称“沙窝门”,明朝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嘉靖四十年增建瓮城,清朝乾隆十五年后又增建箭楼。

5、广安门位于外城西城墙偏北,明代称“广宁门”,从清代道光年间起因避宜宗皇帝“晏宁”之讳,改名为广安门,俗称“彰化门”。当年在外城,有着两条用石板铺砌的道路,一条是连通永定门与正阳门,为皇帝去天坛和先农坛祭祀而铺设的御道 ,另外一条则是由城外通往广安门的道路。由于辽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址都在广安门地区,所以自古广安门大街便是外省进出的门户。清代,当雍正皇帝决定在河北修建皇陵后,便下令修筑这条从广安门到宛平城的石板路。对于当时耗费钜资铺设的石路,北京人用“一尺道路五两三”来形容。那时仅从广安门到小井村长1500丈的路段就花费了白银八万两,平均每修一尺长的道路就要花去白银五两三钱三分。路修好了,交通的便利也为外城增添了生机和活力。那时广安门外最常看见的景象,就是“拉骆驼跑城儿”。

6、东便门水关位于外城墙东边,老北京风城东面的护城河水从北向南。通过东便门水关流向内城南护城河。此是外城北城墙壁下方的水关口,这个水关口结构是一孔过梁式方形涵洞,按装铁护栏并设置节制水流的闸板装置。

7、西便门位于外城北城墙本段正中,明、清时代老北京城已经形成“凸”字形,西便门在“左肩”部位。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63年)为外城加建瓮城时才出现了东、西便门,西便门城楼、箭楼、瓮城在1952年全部拆除。

和平门位于内城南城墙,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它建于1926年,并非是北京的传统城门,该门无城楼、瓮城之设,而只是在城墙上开的两个拱形券洞,并将该处墙体略增高增厚,用来连通南新华街与北新华街,便利内外城之间的交通。和平门初名“新华门”,1927年改名“和平门”,以区别于中南海新华门。张作霖时期此门曾改名为兴华门,后改回。门洞高13米,宽10米,各装两扇铁门。1958年将门洞拆除,改为豁口。

其实北京除了城门以外还有几个没有城门楼的门和豁口也有点意思。“七、七”事变后,日伪华北维新政府在东西长安街延长线节点各开了一个豁口,日伪时期东叫长安门,西叫启明门。抗战胜利光复后,国民政府改称建国门、复兴门,这两个门只是豁口。五十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政府为了战时疏散群众,在内城墙打开了六个豁口,即大雅宝、北门仓(现东四十条豁口)、鼓楼北大街、新街口、官园西、松鹤庵胡同。

------------------------------------------------------------------

三、皇城四门

1、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当年承天门远没有如今天安门这幺壮丽,而只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牌楼,牌楼正中悬挂“承天之门”匾额。此楼于公元1451年毁于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时又毁于兵火,直到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体成为今天的样式,并改名为“天安门”。

2、地安门(明称北安门),俗称厚载门,亦称后门。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垣正中,南对景山,北对鼓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重修,隆庆五年(1571年)七月修葺,清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重建,并易名为地安门。

3、东安门位于皇城东垣偏南,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木结构殿宇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中辟三门,各有一对红漆金钉门扇。门内另有东安里门,为随墙门式建筑。1912年曹锟兵变推翻张勋时被焚毁。2001年将遗址清出辟皇城遗址公园。

4、西安门始建于永乐十五年,位于西皇城墙中部偏北。面宽七间,进深三间,红墙,青白石门基。与东安门和东华门处在同一直线上不同,西安门并没有和西华门处于同一直线。原因是紫禁城西苑为大面积水域,西华门不能直线行进到西安门。1950年,一场意外大火将西安门焚烧殆尽,从此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