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北洋海军有一支让日军称“气焰嚣张”小部队,全员战殁、无一投降

2020-05-08 18:00:15

甲午战争陈列馆的北洋海军陆战队员蜡像(1888年成军前)

刘公岛上的甲午战争陈列馆的蜡像展区内陈列着数尊北洋海军军人的蜡像,在这群身穿蓝色、白色海军军服的蜡像中有一尊身穿红色上装、手持毛瑟步枪的蜡像特别显眼。这尊蜡像的装束是如此的特别,以至于让不明真相的“门外汉”们以为馆方放错了展品,把陆军的士兵放到海军官兵的群像中了。真的错了吗?当然不是——这尊蜡像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这名装束特别的士兵属于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陆战队——北洋海军陆战队“洋枪队”的一员。

由“安内”而生——海军陆战队的渊源

如今的海军陆战队是显示国家驻外存在的急先锋,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精锐冲在维护本国利益的第一线。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海军陆战队成立的初衷目的却不是“攘外”,而是“安内”。

风帆时代的海军军舰上的环境之艰苦和恶劣,远远没有现在那幺罗曼蒂克。虽然也有蓝天、白云、大海、海鸥还有吃不尽的海鲜这些美妙的事物,但是和这些美妙的场面和需要付出的代价相比是那幺微不足道:水兵们睡的是睡久了就能引发脊椎疾病的吊床;长年与船上的老鼠、跳蚤与各种传播污浊和病菌的寄生虫为伴;伙食极差、甚至比牛马吃的草料强不了多少;以及每月还不够自己逛几次酒馆和妓院的微薄酬劳。

与水兵低劣的生活环境相比,贵族出身的海军军官们则是养尊处优,在寸土寸金的军舰生活区里,高级军官住的是有独立起居、会客室,装修考究的单间,舰长甚至有专门用来散步、呼吸新鲜空气的回廊;军官们的伙食来专门的厨师精心烹制的美食,还有丰厚的薪金以及诱人的“战利品提成”。

官兵待遇上悬殊的差距、森严的等级制度,再加上长时间枯燥无味的海上漂泊、时刻与死神共舞、神经高度紧绷和严苛的刑罚(最常见的是被扒光上身呈“大”字形绑在板上被全舰水兵每人抽一鞭子,如果是小型巡航舰还不会挨几鞭子,但如果是一等战列舰的话,那就可能会被每人一鞭子活活打死),常常使舰上的官兵关系极为紧张。这种紧张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军舰上时不时的发生水兵因不堪忍受低劣的待遇而爆发的兵变(最为着名的例子莫过于“邦蒂”号叛乱事件)。

为了对应这种日趋尖锐的矛盾,海军领导层采取的是标准的“胡萝卜加大棒”方法。这“胡萝卜”自然是有限的提高水手薪金和居住环境;而这根“大棒”就是在每艘军舰上都派驻一定数量全副武装的士兵,用以监督水手们的举动、维持舰上的秩序、防止水手们针对军官们的攻击和叛乱行为(在某些军舰上,将军官生活区和水兵生活区隔开的正是陆战队员的生活区,目的也是出自防止水兵暴乱)。自此之后,每逢舰上军官对水兵加以处罚或者惩戒的时候,全副武装的陆战队士兵就会侧立军官身边加以监督,同时严防别的水兵借机滋事。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有个疑惑:既然海军陆战队成立的初衷之一是为了“安内”,那是怎幺会演变为如今的“攘外”急先锋了呢?

“安内”后的“攘外”——陆战队职责的演变

就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无疑是海军陆战队的创始方——英国皇家海军了。

作为一支历史悠久,频繁作战的海军部队,战斗人员是军舰甲板上的“稀缺资源”,如果陆战队在军舰上的职责仅仅是高级军官们的保镖和水兵们督查官的话,那完全是浪费资源的行为。因此一旦海战开打,这些平日里一脸杀气的天煞星们,自然是没有理由袖手旁观,那些平日里暗中对着水兵们的枪口此时调转180度,同水兵一起参加战斗(平日里的相互提防那一般算“人民内部矛盾”、至多算“阶级矛盾”,到了国家命运关头之战的时候还是应该搁置矛盾、捐弃前嫌、枪口一致对外的)。

特别是在“接舷战”盛行的海战时代中,当水兵们挥舞着长矛和刀斧嚎叫着通过帆索、缆绳甚至跳帮冲上甲板与敌人肉搏的时候,陆战队员们要幺呆在本舰的舷樯后或者是桅杆高处的桅盘里用步枪射杀敌舰上面有价值的目标,要幺干脆揣起插上刺刀的步枪跟着本舰的水兵一起跳上敌舰的甲板与敌人血拼。

十八世纪英国海军陆战队“龙虾兵”的典型装束

另外,英国皇家海军的另一大职责是巡视庞大的“日不落”海外领地,维护漫长的海上交通线。一旦海外殖民地起了战端,山高水长路漫漫,训练有素的大英帝国陆军无法在短时间部署到位。在陆战队出现之前,唯一能指靠的武装力量就是遍布全球各大港口的军舰上的水兵,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当海外的帝国利益需要武力维护的时候,拿着步枪的不是身穿红色制服的大英帝国陆军,而是海军的水手们拿着步枪上岸充当步兵保护当地的英国人及设施。这种做法虽然快捷,省略了从本土调兵这类繁琐的环节,但是水兵毕竟不是专业的正规步兵,让他们拿着步枪上岸当步兵确实是勉为其难了。这时,海军陆战队的价值就充分体现出来了。当陆战队出现后,殖民地就能在短时间中得到一支较为专业的士兵队伍,陆战队员们使用步枪和从军舰上拆下的舢板炮作为精锐的步兵力量足以应付小规模的战事,倘若战事扩大,这支精干的陆战力量也足以坚持到援兵的到来,为本土调兵遣将部署赢得宝贵的时间。此风一开,各列强海军纷纷效法,持枪的陆战队员也越来越多的随着各国的军舰出现在世界各大港口——在完成了这种华丽的转身之后,由“安内”而生的的海军陆战队成了“攘外”的急先锋。

中西合璧——中国特色的陆战队

作为师承英国海军的北洋海军,在全套引进英国海军制度的同时也将海军陆战队这一编制引入了中国。但是,毕竟是泱泱天朝大国,完全的拿来主义并不能被接受。因此,北洋海军的陆战队相比“老师”英国海军陆战队有了不少“中国特色”。

北洋水师时期的洋枪队服

北洋海军的陆战队,又称“洋枪队”。但是和华尔的那支同名的“华夷混合拼盘武装”有本质的区别,这支隶属于海军编制的“洋枪队”成员多来自于威海卫、文登、荣成等地的平民,入伍要求是身强体壮、身家清白、略通文字(至少自己的名字要会写)。与舰队里别的水兵和一般的绿营队伍不同的是,这是一支完全从一张白纸开始描绘的队伍,在接受全套西式步兵操典的严格训练的同时他们还要接受大部分的水兵海上科目训练。为了海上作战的需要,“洋枪队”的士兵们除了要熟练使用手中德制毛瑟和英制马提尼-亨利步枪以及各种冷兵器之外,还被要求熟练使用各种口径的舰炮以及专门为他们作战配备的舢板炮,简直就是“全方位”的高标准、严要求。在这种双重要求和双重训练之下,北洋海军的这支“洋枪队”的规模虽然不大(大约是一个营五六百余人的编制),但绝对是综合素质堪为清军翘楚的精锐之师。

北洋海军洋枪队军服和草帽

与水兵分属各舰的规定不同的是,北洋海军的“洋枪队”的训练并不随各舰而分拆,而是统一组队操练。即使到了舰队出海、到了合练的时候,各舰上的洋枪队员也是由各舰的舢板运至旗舰“定远”号上统一操练,直至战时才根据提督丁汝昌的命令派驻各舰作战。由此可见,这支精锐的小部队是身为提督的丁汝昌唯一能直接掌握的力量,不过,由于丁汝昌在北洋海军水兵中的威望甚高,所以陆战队建立的初衷——防止并镇压水兵的暴乱反而显得不必要了。

北洋海军“洋枪队”队员的装束形式与一般水兵并无差别,不同的在于其遵循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的惯例,上装的底色为猩红色,用以表明陆战队员的身份。除此之外,其头扎的包巾或者标有英文“大清帝国海军”缩写字样的草帽,下身穿着的白色长裤,脚上的黑色短筒布靴,再加上腰间束着的皮带和子弹盒,一切给人一种既符合当时的国际潮流、又不失中国特色的“中西合璧”之感。与后世各国海军陆战队的服饰装束渐渐归为一类的平庸相比,北洋海军洋枪队员的装束无疑是极有个性、成为海军陆战队装束沿革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于完全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招募、选拔与组建,所以这支部队比较少的受到守旧势力与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得以比较顺当的接受严格的西式训练、频繁和高强度的训练使得这支小小的军队成为数十万清军中唯一一支在素质与战斗力方面能与西方主流军队相媲美的中国武装力量,而建立这支部队的价值将会很快的体现出来。

北洋海军洋枪队初试锋芒是在1888年,但是他们面对的敌人并不是外敌,而是夷州的“生番”。面对彪悍的“生番”们,“致远”舰派出了水兵和洋枪队员,配合孙开华的陆军干净利落的剿灭了这群未开化的“化外之民”。“夷州后山生番,时出滋扰,官军往剿失利,凶焰益炽。福建提督孙开华统军查办,李鸿章电檄世昌,随同北洋提督丁汝昌前往夷州助剿。世昌逐驾“致远”舰赴夷州埤南一带。惟时陆军苦战累月,虽迭有擒斩,终有山深篝密,难以深入。及世昌驾舰驶至于附海之处,发炮轰攻,乃得水陆并进,痛加剿洗,折毁碉寨,将吕家望、大庄等番社老巢攻克,由是生番悉平。”此役后,邓世昌因功被授予提督衔,“奉旨着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虽然此役有手足相残之嫌,但是海军陆战队的价值却在这场战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北洋海军陆战队的典型装束

英雄志难酬——战火中的陆战队

1894年的甲午大东沟海战,北洋海军的洋枪队员们终于等到了一个抵御外侮、为国效命的机会:在海战中,“经远”舰曾经对日舰“比睿”号发起了一次靠帮作战,当时在经远一侧船舷聚集了大批的舰员,其中就有手持毛瑟步枪的洋枪队员,虽然最终靠帮作战的企图没有达到,但是日舰水兵对中国洋枪队员身上的火红色上衣印象深刻。是役有四艘北洋海军军舰战沉,舰上的洋枪队员也大多随舰而去,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海军的第一支陆战队用他们的行动初步证明了他们绝不是懦夫。

1895年2月的刘公岛保卫战,当南帮龙庙嘴、鹿角嘴等炮台相继被日军攻占后,困守刘公岛的海军舰队面临被这些炮台上的重炮轰击的命运。为了挽救这一不利局面,尚剩下三百余人的洋枪队奉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将令乘坐舢板向南帮炮台发动反击,他们的任务是夺回这些炮台并摧毁里面的重炮,防止被日军利用,显然这是一次十死无生的行动。明知此去必死无疑,可是这群洋枪队员们还是默默的做好必要的准备后义无反顾的带上他们的装备、踏上了注定有去无回的道路。

陆战队是丁汝昌赖以维持北洋海军军纪的重要力量,将这支部队派出去说明丁汝昌已经无兵可用了

由于日方根本就没料到已成瓮中之鳖的北洋海军还有心发动反击,在洋枪队员们的预定登陆地点根本没有布置什幺像样的防守,而在附近地区驻防的日军部队也缺乏心理准备。所以,这支三百多人的队伍在登陆后一路势如破竹、未遇多大的抵抗,一度攻入了鹿角嘴炮台,摧毁了数个重炮炮位。但是回过神来的日军很快纠集大量部队大举反扑,中国洋枪队员虽经拼力死战、但终于不支,残部与部分从赵北嘴炮台溃退下来的戴宗骞、刘超佩部陆军的炮台守军一起且战且退到了龙庙嘴海滩之上,除了少数人侥幸游回刘公岛之外,全部壮烈战死,有部分伤者自知无法逃脱,遂毅然绝然的拔出佩刀自尽(从喉咙一直剖到肚脐眼),无一人投降,这一刻,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是格外的亮。日方对这场战斗中中国军人所体现出来的勇气、意志和战斗力也印象极深:“登陆水兵(其实就是洋枪队员)气势嚣张(在敌人的眼里,气焰嚣张就是勇敢的表现了),似都有拚死的决心”,“敌军拚死前进,开枪顽强应战”。

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最后一集再现了北洋海军陆战队反击日军占领的南帮炮台的场面

激战过后一地的尸体,真实的历史场景比这惨烈百倍

当年日军在战后的鹿角嘴拍摄的北洋海军陆战队员尸体,有一具肚子已经被划开。

2000年,在威海市有关部门在鹿角嘴炮台原址大拆遗址、大搞建设的时候,曾经挖出了许多人骨,以及散落着的、锈迹斑斑的枪支和子弹壳,这也许就是这群英勇的中国军人最后留下的一切。

勿忘先辈

看着现在穿着海洋迷彩、手持突击步枪、英姿飒爽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搭乘着两栖装甲突击车、在水陆坦克的掩护下呐喊着冲上滩头,占领滩头阵地,成为对外战争的第一波地面突击力量被誉为“国之利器”的时候。我们在为我军有如此精锐的突击力量欢欣鼓舞、自豪不已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在甲午年,也曾经有一支属于中国的海军陆战队为了国家的荣誉和外敌拼死的战斗过。

守护丁军门的陆战队小亲兵(本厂长亲自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