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老农挖出11斤“黄金古董”,上交后半年蒸发3斤,学者:正常现象

2023-03-22 17:05:05

 

初中化学告诉我们,黄金之所以能成为一种贵金属,原因在于其化学特性极其稳定。在普通环境下,黄金的沸点是2808度,想要让其汽化蒸发,温度无疑比这个还要高。并且,其极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这就意味着黄金不管怎么保存,又或是保存多长时间,其分量都很难减少一丝一毫。


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却发生了一件怪事。重达11斤的古董黄金,在正常保存下,半年内却蒸发了3斤。难道是古人在文物上施了魔法,让常温下保存的金子凭空蒸发?

事情还得从陕西西安说起,作为六朝古都,西安可谓是遍地文物,哪家修屋子打地基,或是在地里松土挖出个文物都不算稀奇事。这不,在上世纪70年代,西安南郊何家村公社的一位老农在打地基时,就挖出了一个颇有年代感的瓮罐。

直觉告诉老农,这个瓮罐一定不简单。而在小心翼翼揭开封口后,老农差点叫出声来。里面不是别的,全是黄澄澄的金子和珠宝等古董,保守估计至少在10斤左右。

在70年代,国内黄金的单价在260元一两,这些古董光计重都价值26万多元。不过,因为那会处于公社时期,民风普遍淳厚。老农并没有私吞,而是上报给了当地文物部门。


很快,省博物馆的相关领导便来到了老农家,随行的还有五六位资深考古专家。看到这个瓮罐后,他们将里面的东西一股脑全倒了出来。其不止有黄金,还有各种银盘、银碗、玉带以及各色的宝石。

最后统计时,发现这个不起眼的瓮罐里竟然装了不下1000件文物,重量也远不止10斤。光是罐内4块“赤金箔”就已经11斤,其价值显然难以想象。


而最令人称奇的是瓮中一小银盒里放置的兽首玛瑙杯,这样东西造型十分精美,后来还成了陕西省博故宫的镇馆之宝。

当时,由于该考古发现意义重大,省博物馆的领导和专家都没有大肆宣张,而是将瓮罐带走作进一步年代断代等研究。不过,就在带回去半年后,怪事却发生了。


前文里提到的那4块“赤金箔”,原本重11斤。然而在博物馆仓库放置半年后,却足足少了3斤。再次称量时,研究这些文物的考古专家们都吓坏了,以为有人对金箔动了手脚。然而,自从瓮罐进库以来,任何人对其操作都必须报备管理员,想要人为动手脚显然不可能。

无独有偶,当时在故宫同样也珍藏了两块金箔,在展出1年后,其质量也减少了70多克。这让考古学家不禁怀疑,难道古人生产的金子都会在常温下蒸发吗?


后来,考古专家请来了西北大学的几位物理和化学学者,在其团队的研究下,谜题终于被揭开。

原来,这些金子蒸发的其实是水的重量。不管是西安的这4块11斤重的赤金箔,还是故宫那两块。由于在出土前,其在地下埋藏太久,充分吸收了土壤中的水分,故而造成了重量虚高。后来出土后,这些潜藏的水分逐渐蒸发,故而产生了重量损失的现象。而学者也坦言,但凡出土的金子,都会存在水分蒸发的情况,其属于正常现象。


当然,金子吸收水分无疑还是古人提炼技术的局限,只有在纯度不高的金器里,才会出现这种情况。而对于现代冶金技术下提炼的千足金,是完全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