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没有导航的古代,出远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古人是怎幺识路的呢?

2019-11-17 04:00:52

现代随着汽车和手机数码产品的普及,出门不论远近都是一件和简单的事情。只要一打开手机和汽车的导航,输入目的地,接着按照导航的指引就可以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地。但是在古代,科技低下没有导航这些东西,古代人出门有时怎幺识路的呢?


出门不远还好说,一般人平时都在家附近活动,对家附近的地理环境都很熟悉,一般离的近的就靠经验和记忆就能去识别路线。但是出到陌生的远地方那难度就大了,所以我们下面就来看看古代人出远门是运用了什幺样的智慧。

说道这里我们先来看古人对道路的定义,《尔雅·释宫》上面有记载:“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一般凡人和马车常走的路叫做道或者路。路面比较宽的就叫做“康”或者“庄”,我们听说的康庄大道就是这个意思。另外岔路比较多的一般叫做“衢”和“逵”。除了这些常规叫法,道路命名还有“蹊”和“冲”等叫法。这些就是古代人对道路的一般叫法,这里面还是多部分叫法我们现在也在沿用。


说完了对道路的命名,我们切入正题,说说古代人是怎幺出远门的。根据《后汉书·和帝纪》的记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这里指的是从广东去到洛阳的路上,每过10里路就要设一个驿站,每过5里路就要设置一个标记。这个标记就叫做堠。根据历史记录,最早的堠是出现在东汉时期。这些堠就是按照一定里数的距离,靠人堆积出来的土堆。就是用这种等距离的土堆来为人们引路的。这点就想狗出远门一样,每隔一段距离就要尿尿,后面回来的时候就看嗅自己的尿液味道来识路。


这些堠被人们堆积出来后,还设有专门的官员来管理和维护这些堠,这些官员被为堠吏。这些堠的路标虽然制作上比较简单,到却在古代为人们出远门和记录道路里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除了用土堆来制作堠,古人还有种树来指引道路。古代人在道路两旁一般都会种植很多的树,树的品种多为杨树、柳树、榆树、槐树等。同时许多重要的交通要道、宗庙、官室和陵园等道路两旁会种植梧桐树等,这里反映出了古人对道路两旁种树这种风尚的重视。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这种树标让很多人免于走入深山中迷路的困境。


除了树木和土堆 ,古代的湖南和两广地带,人们还常常在行走的岔路口放一块石碑来指引行人,这个石碑作用类似于指路牌。还有古代的土家族居住在深山中,人迹罕至,土家人为了避免误入鸟道兽路,就在分路口弄起了“草标”。这种“草标”是一种只有土家族才看得懂的路标,土家人看了就会知道哪条路不能走,哪条路是安全的,外面的人是看不懂这个“草标”的。

除了以上的种种“路标”,古代道路旁边的驿舍也是可以作为路牌使用的,这些驿舍被称为“亭”。“亭”平时是有人负责打理看管的,“亭”还分为长亭和短亭,最早的“亭”是供君王和官员休息使用的,后面“亭”就失去了住宿的这一功能,只提供给人歇脚使用。由于是按等距建立的,所以“亭”就像一串串联起来的珠子,有点串成了线,把人带向了远方,也就成为了导航。

除了以上的种种“路标”,古代中原地区还有一种叫做“杈子”的路障,是用来阻挡人车马通行的。


对于现代四通八达的道路,古代的道路尤其是跨省的那种,真可谓是寥寥无几,古人们也正是运用了自己的智慧,巧妙的运用了各种路标路牌来做指引,把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变为了现实,所以古人们智慧是值得我们现在人钦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