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中国古代的毒品

2020-04-16 18:00:39

汉灭之后,政治动荡,社会混乱,世事无常,人们精神中萌生的空虚与无妄,加上对于神仙不老之道的渴望,使得这一期无论是道教、佛教还是玄学,都在时代的土壤中得到了最充足的养分,而全国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民炼丹服药、人人壮阳、渴望长生的特殊时期。终于张仲景的一张药方被他们发现了,此药最初以治疗伤寒为主要目的,又称“寒食散”,但后来人们服用之后感觉除了全身发热之外,还有壮阳之妙用,遂广为流传,这也就是臭名昭着的五石散,伴随而来的还有一定的成瘾性,但其精神之依赖要远远大于药瘾。这个风气的创始人就是魏晋第一男神何晏。在何晏的影响下,魏晋时代的名士们形成了服用药物的习惯,你要是不会服用这种药物,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名士?就连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也是吸食五石散的常客。大家都知道魏晋时期是士人最放浪不羁的时代,可以说是全民疯狂,那幺,问题来了,魏晋时代的名士为什幺要服用五石散?服用五石散到底有什幺影响呢?

何晏

所谓五石散,顾名思义,其中含有五种药物,东晋葛洪所述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也”,隋代名医巢元方则认为是“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尽管“五石”配方各不相同,但其药性皆燥热绘烈,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长期服食寒食散会导致体内燥热,严重者中毒而死,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服食寒食散,无异于现代的吸毒。

在药性上来之后人就开始乱走,人会感到发热,出汗,而且这时候的肌肤会特别的敏感,一刮就会出血,所以那时候嗑药后的人们通常都是穿的薄衣,然后服散之后还不可以静卧,一定要走路借以发散药效,美其名曰“散步”(“散步”一词就是这幺来的)。所以我们今天看到很多魏晋时期的人物画都是披着衣服,敞着怀。还有就是要喝酒,喝烈酒,借酒气来挥发五石散,还有就是洗冷水澡。

竹林七贤

晋代的医学家皇甫谧,对于这个肇始自何晏的药方是如何流行的,有这样的记载:“近世尚书何晏,耽声好色,始服此药,必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余亦豫焉。”意思是说,此前的尚书何晏,沉湎酒色,身体很差,但自从服用了五石散以后,身体竟然变好了,当时就轰动了整个京城洛阳,于是大家争相传授药方,服用仙药,何晏死后,服用五石散的人越来越多,这个东西我也吃了。王羲之便是五石散崇拜者的典型代表。王羲之在《服食帖》中说:“吾服食久,犹为劣劣,”是说服用丹药本欲摄生,可是仍然身羸多病。明显,王羲之由于嗜食五石散中毒,所含重金属过量损伤了身体,特别是听力妨碍日重。

到了后来,服用五石散成了一种时尚, 各种阶层的人近乎迷信般的疯狂的崇拜,并跟风学样。而且出现了一些没钱又爱虚荣人,他们假装嗑药想以此来表示自己的时尚和阔气罢了。《太平广记》说:“有个穷书生躺在闹市中,辗转反侧,大叫热得受不了。围观的人问他怎幺啦?书生说:“我石发。”又问:“你什幺时候服的石,现在石发?”书生说:“我昨天在市上买米回家。米里有石子,我今天吃了就石发了。”围观者大笑而去。虽然服药之后,产生了大量的不良的影响,但是依然有一些人对此乐此不疲,所以服此药致瘫而死者,有裴秀、晋哀帝司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等。其风自魏晋至唐,历五六百年而未中断。

到了唐代,服散求长生的观点很有市场,但已经开始普遍认为五石散害处太大。于是,五石散作为一种养生药物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石钟乳等其他药石。柳宗元就曾说过服用石钟乳的效果,“食之使人荣华温柔,其气宣流,生胃通肠,寿善康宁,心平意舒,其乐愉愉”。但强调只能服用上品,质量差的会有各种负面作用。白居易也有这方面的记录,曾说过某人服用了三千两石钟乳,“甚得力,而歌舞之妓甚多,乃谑予衰老”,欢场上狂得很。

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是清除五石散的最大功臣,曾说“五石散大猛毒,宁食野葛,不服五石,遇此方即须焚之”,但孙思邈并未否认服石疗法,在其《千金方》当中就有六个石钟乳的药方。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传神的分析了五石散。后来的众多研究者也认可五石散就是中国最早的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