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三)

2022-08-14 17:05:02

(十六)遗物

唐山地震发生一个月后,1976年9月。

我的母亲和哥哥在父亲生前好友的帮助下去了唐山,找到了父亲殉职的地点,唐山胜利桥的附近。后来听哥哥说,那里当时依然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地上一堆一堆的,像一座座垃圾山。

我和妹妹在家里等待着。

第二天晚上,母亲和哥哥回来了。他们开门进来还没坐下,哥哥就从背回来的书包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是在现场找到了一些父亲的遗物。哥哥边从塑料袋里掏东西边对我和妹妹说在现场发现了父亲的一封信。我睁大了眼睛,是一个撕开口的牛皮纸信封,信封上写着我们兄妹四人的名字。是父亲的笔迹!是父亲写的!我从哥哥手中接过信封急忙掏里面的信,可是信封里面是空的,我翻遍了塑料袋,也没有找到信封里的信,全都是些零星的与工作有关的记录,有发票、单据和手写稿等。

“不用找了,里面没有信。”哥哥看着墙,嘴上说了一句。有信封怎么会没信呢?我不相信,我把书包和塑料袋里的东西全部倒出来,一页又一页仔细核查了一遍,的确没有那封信,都是与工作有关的,工作方面的东西当时我们并不关心。当时我还责怪哥哥在唐山怎么没有仔细找,现场一定有那封信。哥哥委屈地说他在现场都找遍了也没有发现信封里面的信,他说着还让我看他的手,哥哥的两只手都还肿着,有一个指头还包扎着一块儿布,应该是手指流过血。

后来,我们联系上了当初挖掘我父亲时在场的地震局工作人员。他们说当时挖掘现场遍地都是尸体,他们的精力全都集中在了被埋着的人上面了,地震已经发生了,在挖掘过程中看到的贵重物品如手表、照相机和胶卷等物品放进了一个包装箱里,箱子后来被地震局拖走了,至于有没有那封信,他们说当时也没有注意。后来我们家向地震局恳求检查父亲的遗物查找那封家书,可是父亲的遗物已经打上了封条,我们作为遇难者家属也不准查看了。

我的母亲、哥哥还有我的叔叔后来又去了省地震局,打算把父亲办公桌里的私人用品拿回来,分析预报室的人说父亲办公桌里的所有资料和用品已经奉命被地震局政工组接管。我家又找到政工组,政工组一位姓吕的同志把父亲的一件衣服交还给了我家,算是地震局官方留给我们家的唯一一件父亲的遗物。后来,政工组的人又来我家要把父亲写过字的本子和纸张全部收走。

关于六人小组在唐山震前所拍摄到的照片,后来有关部门对胶卷进行了冲洗。在唐山震前的一个月里,父亲等六人在唐山、滦县以及多个观测台站共拍摄了上百张照片。唐山地震以后,在他们殉职地点找到了许多尚未冲洗的装有胶卷的胶卷盒,其中120相机的胶卷有数盒之多。可是很遗憾,说是后来有关部门在冲洗这些胶卷过程中,暗房出现技术问题,所有的胶卷在显影定影后全都失去了影像。这些胶卷资料对于唐山地震预报没有派上用场,冲洗坏以后更是一文不值,它对后人研究唐山地震预报和借鉴唐山地震教训,没有任何参考价值了。

至于父亲的那封信,到今天仍然还是一个谜,我们全家现在也不知道被封存的父亲遗物中有没有那封信?父亲是什么时间在什么情况下写的那封信?信里到底又写了什么?或许那封信当时的确埋没在了现场,或许根本就不存在那封信。

(十七)唐山地震几年之后

自唐山地震以后,中国的政治形势也在发生着巨大变革。毛泽东逝世、四人帮下台,到1977年的邓小平复出、文革结束,一个时代画上了句号。

河北省地震局后来重建了分析预报室的地震地质组,并逐步从唐山大地震的惊魂中镇静下来,但是唐山地震的创伤却永远烙在了地震工作者的心上,他们的愧疚和痛楚难以言表。

在1976年底,河北省地震局为父亲等开了追悼会,追悼会保持低调。时任河北省地震局局长刘长垣说:“大家忍受着良心上的折磨,在疲惫和痛苦中做着个人应做的工作……我时时怀念着日日夜夜埋头工作、监视震情的同志们,怀念唐山地震中殉职的同志。”

唐山地震三年之后,1979年。

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年头,华夏大地开始着复苏,千事万物悄然萌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祖国大江南北。

这一年,父亲和地震地质赴唐滦小组在生前关于强震危险区的认定获得了河北省科技成果奖。这个时候,唐山已经震过了,三年了,现在把父亲等人在唐山震前的工作拿出来评奖已经不重要了,终归是最后没有发布出临震预报,唐山人民付出了二十四万多条生命,父亲和地震地质赴唐滦小组全体成员也都把生命搭了进去。

每当我看到河北省科技成果委员会颁发的这个证书,心情都是特别沉重。如果,如果,“如果”是不存在的。

唐山地震十年之后,1986年。

人们已经沉浸在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唐山地震的事儿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淡漠了。可是我时常还会想起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父亲的品行一直影响着我们兄妹四人的成长。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懂得了生活中应当要永远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心存感激,心存敬畏,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偶尔我也会想起父亲在唐山那封失踪的信。

一天,省地震局的人捎口信给我家,说是让我们家去地震局人事部门取一件东西,还说与我的父亲有关,是国家地震局批准的。得到消息后,哥哥飞速就赶去了省地震局人事处,当时地震局的领导和人事处的负责人(时任人事处处长张海天)都在场,他们郑重地交给了我哥哥一个大信封,信封里装着一个小本子,红颜色的封皮。哥哥连忙打开,见上面写着:”授予苏英俊同志为地震事业献身的模范工作者”,落款,国家地震局;日期,1986年12月12日。

su22.jpg (图22:国家地震局颁发的证书)

(十八)”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唐山地震三十年后, 2006年。

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全国各地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众多的媒体对唐山地震进行了历史性的回顾,作了广泛的报道。感谢所有关注唐山地震生命热爱生命的人们!

钱钢写过《唐山大地震》再现了唐山震后的历史场面,他说:“为了远离灾难,我们走近灾难”。张庆洲写了《唐山警世录》引发了后人对唐山地震及其生命价值的思考,他强调,生命的尊严高于一切!

在众多的媒体宣传报道中,有一篇主流媒体发布广为宣传的报道是这样写的:“唐山地震30年纪念日前夕,唐山人对抗震精神进行了理论上的升华。市委党校副研究员康XX说:‘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但抗震精神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这篇报道勾出了一个二十年来一直令我迷惑不解的问题,为什么1986年在唐山建立的纪念碑名字是”唐山抗震纪念碑”,而不是”唐山地震纪念碑”?莫非二十年前就开始为遗忘作准备了么?

“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

我不明白,连唐山地震的惨痛都忘记了,又是如何教导我们的干部们升华抗震精神的?是不是把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的惨痛和苦难都忘掉了,领导干部们的思想就能得到更好的”理论上的升华”呢?

经历过失去亲人伤痛的人更容易被唤起人性的良知。地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一直都会伴随着我们人类,一个唐山过去了,汲取惨痛的教训,以史为鉴、亡羊补牢,我们的下一代才或有可能避免遭受同样的灾难。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固然可歌可泣;痛定思痛,防震减灾,也需要有一席之地。这或许,也能给那些为地震预报事业献出生命的地震工作者带来一丝慰籍。

(十九)父亲的手稿

在唐山地震三十周年之际,我的哥哥和妹妹赶去了唐山。在唐山的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悼念亲人的人群。无言的契约,凄楚的气氛,人们胸戴白花,有的还拿着蜡烛,都是默默不语。三十年前,他们同我们一样,失去了自己的亲人。那一天,二十四万多人失去生命,十六万多人重伤身残,七千多个家庭灭门绝户,数千儿童成了孤儿。

当历史蒙上灰尘,留下的只是抽象的数字了。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集聚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前,唐山抗震纪念碑展现着唐山人民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和全国对唐山灾区的无私支援,人们怀着感恩的心,在这里缅怀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川流不息的人群接着又涌向位于南湖公园的民间唐山地震纪念墙(有报道指此墙是违章建筑,2009年4月被拆除),那座墙的上面虽然只雕刻了数千个罹难者的名字,许多人还是走去那里,缅怀在地震中罹难的那些普普通通的人。

su23.jpg (图23:唐山抗震纪念碑)

su24.jpg (图24: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

su25.jpg (图25:被拆除中的民间唐山地震纪念墙,摄影黄志强)

在7月2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全家在不同的地方都观看了三十周年纪念大会的电视转播。

隆重的三十周年纪念大会在燕山影剧院召开,各级领导齐聚一堂。大会再次宣布,唐山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下,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大会热情讴歌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和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大会高度赞扬了唐山人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和全面振兴的光辉历程;大会对唐山的快速发展表现出了极大的骄傲和自豪;大会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唐山的抗震精神。

新唐山的崛起,的确举世瞩目,如今唐山高楼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座现代化城市重新出现在祖国的冀东大地上。从唐山向四周了望,仍然还可以感觉出旧唐山的轮廓,郊外的天空似乎总有些阴霾。从唐山往外走,穿过闹区,在东北的方向,会看到一片一片的农田,在那茁壮成长庄稼的覆盖下面,是一群一群的墓地,那里埋葬着24万多具遇难者的尸首。在墓地群的一个角落,有一个寂静的小树林,那里草色青青、绿树葱茏,河北省地震局赴唐滦六人小组的成员们全都葬在了那里,我的父亲就在其中。

第二天上午,2006年7月29日,我的哥哥和妹妹来到埋葬父亲的地方,为父亲献上了一束鲜花。

在墓地里,遇见了前来为我父亲及其殉难战友献送花圈的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当时在场的还有河北省地震局局长周清良、中国地震局办公室主任张宏卫、河北省地震局副局长孙佩卿、河北省地震局副巡视员孟书和、河北省地震局监测预报处处长冯书明、唐山市地震局局长王贺全、唐山市地震局副局长李保民、唐山地震监测中心台副台长刘怀,以及以个人身份前来的刘占武(时任唐山地区地震队业务分析组组长)、孟祥振(时任唐山地区地震队副队长)和董玉民(原唐山地区地震队业务分析组成员)等。

在父亲的墓碑前,哥哥苏新忠把父亲在唐山遗留下来的部分手稿亲手交给了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希望父亲的手稿能铭刻于心,唐山地震的悲剧在中国大地不再重演。

su26.jpg (图26:哥哥把父亲的手稿交给了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右一))

哥哥对陈建民局长说,父亲的手稿中清楚地讲明了唐山和滦县。陈建民局长点头道,地震来得太快了。

(二十)2008年,旧难新灾

岁月悠悠,光阴荏冉,唐山地震后第三十二个年头,2008年。

这一年是北京奥运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在人们期待着的欢乐祥和的日子里,地震并没有远离我们,四川汶川5月12日14时28分第4秒发生了8.0级大地震,灾难再一次降临。

灾难,让我们悲痛,灾难也激发出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潜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地震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天安门广场为普通的生命降下了半旗,彰显了社会的进步。 从唐山到汶川,又从汶川影响唐山。在汶川地震后的2008年6月10日,国家正式开始进行唐山地震罹难者名单的登记核准工作,并将罹难者的名字逐一雕刻在唐山地震纪念墙上。尽管这一举措迟了32年,但毕竟还是来了。在这人生32年的时间里,当初幸存下来的人也有的已经相继离开人世,他们走时带着遗憾。

2009年5月1日,唐山地震纪念墙正式开放,期望能使那些离去的人得以安息、继续生活的人得以安慰。

su27.jpg (图27:2009年建造的唐山地震纪念墙一角)

以往,每逢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的到来,总会有人以各自的方式悼念地震中离去的亲人,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如今,又多了一个5.12汶川地震纪念日,旧难新灾,令人无法忘怀。人们寄托哀思、祈福和顺,愿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平平安安。

然而,我也相信,也有一个地方从来没有发生过地震,未来也不会发生。人们都竞相选择那里作为自己将来的长眠之地,我的父亲和与他一起追踪震情到唐山的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赴唐滦小组全体成员,以及成千上万在灾难中走了的同胞们,他们已经到达了那里。

(二十一)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

众所周知,在唐山市中心广场有一座唐山抗震纪念碑,纪念碑记载了唐山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然而,在唐山市东郊外后于家店唐山大地震的一个公墓区还有一座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它的存在鲜为人知。

在1976年上半年,河北省地震局以苏英俊、贾云年和黄钟等为核心的地震地质组将华北区域大震逐步锁定在了唐山和滦县。为取得现场依据,在唐山地震前夕,组长苏英俊带领本组成员共六人怀着明确的目的,从石家庄奔赴唐山和滦县进行地震地质现场勘察,最后六人小组在唐山极震区全部以身殉职。

为了纪念在唐山地震中为地震事业献身的地震工作者,河北省地震局2006年在唐山市郊外的苏英俊六人小组的墓地里修建了一座“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河北省地震局局长周清良说:“追悼地震逝者,也是为了警示来者,让悲剧不再重演。”

纪念碑的背面刻着河北省地震局赴唐滦六人小组所有成员的名字:苏英俊、贾云年、黄钟、周士玖、王素吉和阎栓正。

su28.jpg (图28:唐山市东郊外的一个唐山大地震公墓区)

su29.jpg (图29:墓地一角,河北省地震局赴唐滦六人小组全体成员安葬地)

su30.jpg (图30:墓地中的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

su31.jpg (图31: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

su32.jpg (图32: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碑文)

碑文如下:

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

地震乃天灾之首,顷刻房屋倒塌,生灵涂炭,自古以来,人类屡受其害。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后,大批有志之士遵总理恩来之命,奔赴现场,设点建台,实施观测,华夏大地从此揭开监测预报之序幕。

根据专家分析预测,一九七四年六月国务院对华北及环渤海地区严峻地震形势予以明示。其后,诸多地震科学工作者屡赴冀东,探究蛛丝马迹。一九七六年六月末苏英俊、贾云年、黄钟、周士玖、王素吉、阎栓正等六人奉命自石来唐开展地震地质考察。期间,六人同唐山地震队同仁通力合作、克勤以对,诚为众生避灾尽己责。然七月二十八日凌晨大震突至,六人及石蕴璇、刘信、傅长河、宋保田等地震工作者壮志未酬,不幸罹难长眠于此。亲人痛心疾首,同仁扼腕长叹!

探求真理常遇险阻,求索科学时有代价。地震预报系世界科学之难题,为实现防震减灾宏伟目标,同仁将矢志不渝,勤励其业不懈!今立此碑,以告慰,以铭志。

河北省地震局

二00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su33.jpg (图33:唐山大地震罹难同仁纪念碑位置图)

附录一:父亲生前同事评点

陈绍明(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地磁组):回想起30多年前的情况,我十分敬佩苏英俊他们地震地质组的敬业精神,当时只有他们组紧急去了唐山。如果地震工作者都能像他们这样,预报出大震不是没有可能。

朱金明(原河北省地震局石家庄黄壁庄地震监测台地磁观测员,后调回省局,曾任河北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调研员):唐山地震前,我在省局下属的台站工作,因工作需要,我经常到省局去。当时,老苏在地震地质组任副组长,他为人厚道,办事认真,和同事关系好,比较随和,虽然生活比较艰苦,他很开朗,有时也爱开个玩笑。在唐山地震前,整个地震局系统,只有他们地震地质组赶去了唐山,而且他们组的人几乎都去了,苏英俊是当时带队的组长。就在他们要返回局里汇报的当天凌晨,地震爆发了。

侯立臣(原河北省地震局业务处处长,曾任副局长,后调往山东省地震局):苏英俊等六名同志是怀着明确的目的到地震危险区去勘察震情,他们当时就住在裂度高达11度的极震区,最后不幸牺牲在地震现场。

杨理华(曾任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地震地质组组长和分析预报室主任):怎能忘记老苏啊,工作踏踏实实,关心别人胜过自己。苏英俊1976年3月3日制定了唐滦地区地震地质考察计划,并担任考察组长,局里目前还保留着苏英俊所写的考察计划手稿。他们唐滦地震危险性考察计划是强震考察,虽然他们带着未完成的任务在唐山离开了人世……但,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是唯一一批在震前奔赴现场并以身殉职的地震工作者。

谢美娟(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地磁组):我在唐山地震的当天随局里工作队就去了唐山,在现场了解了一些情况,苏英俊等人殉职的地点就处在地震极震点的位置上。

王吉易(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水化组):从事地震预报工作,注定要作出牺牲作出奉献,甚至需要付出特别的代价,你辛苦一生投入一生,也许大多数努力都白费了…… 赵喜柱(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地震地质组,后调往河北省地质局):我和苏英俊既是同学、又是同乡,也是同事。在唐山地震前半年多的时间里,苏英俊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唐山震情上。

陈拴群(原河北省地震局群测群防组):唐山地震前苏英俊带领地震地质组主动请求去唐山和滦县进行全面考察,最后在震中区献出了生命,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地震史是首次,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次。

孙勇泉(原河北省地震局后勤组):在河北省地震局,当时苏英俊和我住邻居,现在还有很深的印象,那段日子他总是起早贪黑地工作,后来他就去了唐山。

李钦祖(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地震地质组,后曾任河北省地震局局长):那个时候我和苏英俊在一个组,他是我们组的副组长,主管技术工作。他为人淳厚朴实、平易近人,对工作认真负责,我们都喜欢和他一起工作,他对工作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直都感染着我。

胡长和(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综合组,后调往山东省地震局):苏英俊为人善良忠厚、工作脚踏实地。

王运启(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水化组,后曾任法规处处长):作为当时年轻的地震工作者,我是苏英俊和他的战友们的同事,他们还是我的师长和引路人;我亲身经历了那场令他们一去不回的灾难性事件,我对这件事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不仅如此,作为当时亲历的一名地震工作者,我对他们当时的工作、他们赶赴唐山时的心情、以及他们的遇难所体现出的价值,都有着常人所不具有的认识和情感,他们是慷慨赴义,为事业、理想和社会做出了牺牲。

陈非比(原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综合组,地震地质唐滦勘察组成员贾云年的妻子,后调往地震出版社,曾任总编):可敬可爱的老苏同志啊,你尽力了! 你用生命写就了人生的价值,你虽死犹生!

附录二:官方评价

1.国家地震局(现改名中国地震局,曾刊登于《中国地震年鉴》、《地震报》等)

国家地震局关于授予苏英俊等六位同志“为地震事业献身的模范工作者”光荣称号的决定

河北省地震局的苏英俊、贾云年、黄钟、周士玖、王素吉、阎栓正同志,在唐山大震前赴唐滦地区进行地震地质考察,他们在现场为了查明地震危险性,取得观测资料,夙兴夜寐,栉风沐雨,忘我地工作,直至大震发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地震事业的捐躯者。为了表彰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为地震事业献身的精神,国家地震局特授予他们“为地震事业献身的模范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国家地震局

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八日

2.《中国地震年鉴》[1949—1981](地震出版社)摘录

苏英俊,生前为河北省地震局预报室地震地质组技术干部。1976年4月内蒙古和林格尔6.3级地震发生后,他带领考察组全体人员迅速奔赴地震现场进行考察。在一个多月的考察中,他和全组人员团结奋战、紧张工作,圆满地完成了考察任务,受到了内蒙古同行和河北局的通报表扬。

早在赴和林格尔考察之前,苏英俊就负责制定了去唐山、滦县进行考察的计划。内蒙考察结束后,经过短暂的休整,6月21日他又带领原班人马奔赴唐山、滦县一带,做地震地质考察。当时正逢雨季,野外考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和考察组的人员小雨时野外作业,大雨时坐下来整理资料。经过日月奋战,苏英俊带领的考察组终于在7月27日完成了实地考察的任务。正当他们准备坐下来认真总结、以便向局里提交一份完整的考察报告时,强烈的地震发生了。苏英俊以身殉职,年仅41岁。

3.陈建民(中国地震局局长)

(摘自陈建民讲话,曾刊登于地震出版社出版的《河北地震年鉴》[2006],以及河北省地震局编写的《邢台地震40周年、唐山地震30周年纪念活动集锦》)

1976年6月23日河北省地震局指派苏英俊、贾云年、黄钟、周士玖、王素吉、阎栓正等六位同志赴唐山开展地震地质考察,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们奔波于唐山、迁安、滦县、北戴河,穿梭于台站、野外、图书馆、有关单位,为弄清唐山地区的地址构架和该地区历史与现代地震活动的特征,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正当他们在唐山对考察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时,无情的大地震夺去了六位同志及唐山地震队刘信等4位同志年轻宝贵的生命。在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河北省地震局为10位遇难地震工作者整修坟墓、立碑铭志,很有意义。今天我们在这里深切悼念他们,就是要倡导地震系统的干部职工学习他们对地震事业矢志不渝、无怨无悔的精神,继承他们的遗志,牢记党和人民对防震减灾的殷切希望,在各自的岗位上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共同努力把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4.周清良(河北省地震局局长)

(摘自周清良讲话,曾刊登于地震出版社出版的《河北地震年鉴》[2006],以及河北省地震局编写的《邢台地震40周年、唐山地震30周年纪念活动集锦》)

在纪念邢台地震40周年,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怀念为地震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苏英俊、贾云年、黄钟、周士久、王素吉、阎栓正等同志。我们怀念他们,就是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学习他们忠于职守、不畏艰辛、不怕牺牲的精神,为防震减灾事业作出我们最大的贡献。

5.《唐山抗震救灾决策纪实》(地震出版社)摘录

鉴于河北北部严峻的地震形势,6月22日,省地震局派出地震地质组到唐山、滦县地区进行地震危险性考察,以期对该区的地震危险性做出进一步判断。考察组由苏英俊、贾云年、黄钟,周士久、王素吉、阎栓正六位同志组成。当时,他们刚刚完成对4月份发生在内蒙古和林格尔6.3级地震的考察,由于时间紧,未及休整又来到唐山、滦县地区。野外考察工作于7月26日结束,拟于28日返回石家庄。但是,7月28日凌晨大震突然发生,六名考察队员全部以身殉职。

6. 中央电视台六集系列片《天崩地裂》(2006年拍摄)片尾字幕

三十年前,苏英俊,贾云年,黄钟,周士久,王素吉,阎栓正他们的灵魂和24万唐山受难者一起永远的留在了这里。他们是青史留名的地震工作者,他们是舍死忘生追寻地震,寻找震中的人。


贴主:hgao于2022_07_30 4:04:42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