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84年叶剑英病危,中央已做好最坏打算,专家:急唤钟南山驰援

2022-08-05 17:05:02

他是开国功臣,曾先后三次在重大关头挺身而出,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同时他又是才藻艳逸的诗人,曾写下“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的着名诗句。

生活上他低调至极,不但自称“渔叟”,还教育子女要铭记“夹着尾巴做人”的道理;工作中他勤勤恳恳,还写下“抓紧时间工作,挤点时间学习,偷点时间休息”,的座右铭来勉励自己。

叶剑英元帅

他就是十大开国将军之一的叶剑英,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为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晚年却饱受病痛折磨。

中央曾先后两次下达了他的病危通知,甚至在手术的同时相关人员还准备好了追悼会。

可没想到这时,留学归来的钟南山竟接过了手术刀,完成了旁人眼中根本不可能的手术治疗,为叶剑英元帅多争取了两年时间。

那么,叶剑英元帅的晚年生活究竟是怎样的?钟南山为挽救叶元帅的生命,又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钟南山

国士无双

17年前,非典肆虐,他带领着团队横空出世,给人民送来了希望;17年后他又挑起大梁,无畏逆行,奔波在抗疫第一线。

2020年9月,中共中央授予了钟南山教授“共和国勋章”,人民对他的感情沉甸甸到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国士无双。

1936年,钟南山出生于江苏南京的一个医学世界里,他的父亲钟世藩是医学博士,他的母亲廖月琴是北京协和医院毕业的高材生。

高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钟南山,受父母影响很大,也是在父母身上,钟南山第一次感受到医学的魅力。

钟南山一家

但你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因为父亲的几句话,可能今天会少一个工程院院士,而多一个田径健将钟南山。

虽然知道父母都是医学专家,但是钟南山的志向一开始并不是奔着医学去的。

1955年时,正在上高三的钟南山第一次参加广东省田径比赛,没想到的是,体格健壮的他很快将一众运动员甩在了身后,紧紧跟在第一名的老手身后,并最终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老师看到了他的运动细胞,推荐他参加全国比赛,几个月后,钟南山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比赛,天赋异禀的他更是取得了全国赛第三名的好成绩。

比赛后不久,中央体育来信,希望他能够到国家队去,为国争光。面对国家队的邀请,钟南山陷入了两难抉择,一方面是治病救人的医生一方面是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

正在这关键时刻,父亲钟世藩给了他至关重要的建议,钟世藩认为,体育竞技虽然也可以为国争光,但是不能和医学一样治病救人,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一辈子。

听到父亲的建议后,钟南山果断放弃体育,专心攻读起文化课来,因为读书刻苦,不久后成绩优异的钟南山就被北京医学院录取了。

在那个年代,钟南山本应该像其他高文化的年轻人一样,毕业后为国家做贡献,但是由于种种挫折坎坷,即便是钟南山也只能裹挟在人流里,跟着大趋势随波逐流。

他当过校报编辑,也到农村参加过劳动,烧过锅炉,也和其他农民一样干过各种各样的体力活。总之,有整整十一年的时间,医学院毕业的钟南山没有从事过任何医疗类工作。

时间总是在恍惚中度过。1971年,钟南山被调到广州第四人民医院工作,成为一名医生。有一天父亲钟世藩突然问他:“南山,你今年几岁了?”

得知儿子已经35岁之后,钟世藩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自顾自地喃喃道:“都35岁了啊,真可怕......”

父亲的这句话让钟南山猛然醒悟,自己已近不惑之年,却还是半吊子医学,这让他深受刺激。

钟南山

也正是这一句话,激起了钟南山对医学的追求。

自此他开始茶饭不思地专注研究起医学来,不懂的就虚心向同事、长辈求教。

1979年,刻苦学习的钟南山终于等到了机会,43岁的他获得了到英国爱丁堡皇家医学院留学的机会。

但是他的导师弗兰里教授,却不怎么喜欢这个来自中国的大龄学生,本来学制里规定是要留学两年的,但是弗兰里却对钟南山说:“你完全不需要待两年,待够八个月就可以回国了。”

这句话深深地刺激到了钟南山,他发誓要让导师对中国医生刮目相待。

这之后,钟南山更是发奋苦读起来。在他的努力下,很快就获得了6项学术成果和七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不止如此,钟南山还帮助导师弗兰里教授,找出了公式推导中的不足,这一系列表现都让弗兰里转变了对中国医师的看法。

在钟南山即将回国的时候,弗兰里还多次开口挽留他,但无一例外地都被钟南山拒绝了,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是祖国送我来留学的,我的祖国需要我,我的事业就在祖国!”

钟南山

就这样,“大器晚成”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钟南山,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祖国,并且出手帮助国家和人民救下了担任要职的卓越领导人—叶剑英元帅。
鞠躬尽瘁

1979年9月份,82岁的叶剑英元帅身体条件每况愈下。

刚开始只是上楼梯时微微有些气喘,胸闷乏力,可是随着胸闷的时间越来越长,叶元帅渐渐出现了脚步不稳、体力衰退严重的情况。

这让邓小平同志十分担心,曾多次提出让叶剑英元帅去医院休养的想法,但此时的叶元帅身兼要职,时不时地就要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叶剑英

因此对于邓小平同志的关心,叶元帅常常是随便找个理由打发后,就又投身到日常工作中去了。

1980年时,叶元帅的身体状况变得更加糟糕了,他时常喘不过来气,走路时还需要警卫员的搀扶,可即便如此,叶元帅也不肯停下休息。

1980年9月份,叶元帅不顾病重的身体,召开会议,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我国的法治事业打下了基础。

邓小平同志看着叶帅颤颤巍巍的步伐很是着急,于是在1980年时成立了保健委员会,一对一的包括叶帅在内的开国功臣们定期检查身体。

叶剑英

当时叶元帅反复出现高烧不退、咳嗽不止的情况,保健委员会立马派出小分队专门为叶元帅检查了身体。

检查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原来叶元帅患上的是帕金森氏病,这是一种中枢神经慢性疾病,究其原因是神经系统的受损。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他的老战友粟裕将军,粟裕将军在晚年时经常会出现头疼的情况,但每次他都让医生开点止疼药来缓解。

直到他去世后,家人带着他的遗体去火化时,才发现原来粟裕将军的脑袋里有三个豆子般大小的弹片,这就是导致粟裕将军频繁头疼的病因。

叶剑英

而医护人员自然也不愿意让叶元帅再与粟裕将军一样,忍受病痛的折磨,于是经常开会商量如何帮叶元帅缓解病痛。

但与医护人员的焦急不同的是,叶元帅却不怎么在意自己的病,他常常说年龄大了,出现疾病是很正常的事,说完后又专注于眼前的工作去了。

医护人员见状更加担心叶元帅的身体了,但是拗不过他继续工作的想法,只能更加小心地照顾叶元帅。

但即便如此小心,叶元帅的身体还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每到阴雨天,叶元帅的肺炎就会反复发作,有时前两天刚治好,过两天就立马复发了。

叶剑英

频繁的病痛折磨让叶元帅不得不经常输液,这也让他本就细小的血管变得更加脆弱了。

但是叶元帅依旧十分乐观,他常常鼓励那些前来扎针的护士:“没事,不用太紧张,有问题也是我的责任,我的血管有问题嘛!”

虽然叶元帅十分乐观,但是医生们却丝毫不敢松懈,为了更好地分析叶元帅的病症,他们还把叶元帅的身体情况记录到本子上,仔细研究揣摩。

但是病魔却还是不依不饶,1983年晚,叶元帅吃完晚饭正准备到书房里看看书,学习一会,但就在这时,他的心脏突然出现了闷痛的情况。

叶剑英

叶元帅为了不打扰医生们的休息,就自己趴在床上尝试着缓解疼痛,可是过了好久,症状也没有一丝一毫地减轻。

得知情况的保健组医生们立马来到叶帅的住宅,给他做了紧急检查,他们惊讶地发现,叶帅竟然有急性心肌梗塞的毛病。

这就意味着叶帅的身体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医护人员立马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叶帅的治疗方案。

幸好经过多次探讨和治疗之后,叶帅的身体状况得到改善,这让医护人员长吁了一口气。

同年,1983年的2月25日,时任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元帅,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申请。

请求不要再提名自己当选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了,包括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也不要再提名自己了。

可见,叶元帅这时已经明确了想要退隐地打算了。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一辈子,年老时主动退位,把位置让给年轻人去干,让人由衷地敬佩。

但是更为关键的是,叶元帅的身体此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叶剑英

奇迹般的手术

多年来的辛劳,已经让叶元帅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中保办副主任王敏青表示:“年迈的叶剑英几乎各个系统都出现了病症,治疗非常困难,这种情况,是我生平第一次遇到。我们当时称抢救为医疗保健史的淮海战役。”

1984年7月,叶元帅突然出现了高烧不退的情况,只能借助呼吸机来维持生命,生命岌岌可危。

因为叶元帅年事已高,且有多种疾病缠身,所以保健组医生们一般采用保守治疗法,可眼下叶元帅的情况到了必须进行手术之时了。

叶剑英

为此,医疗组专家们召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会议,中央对叶元帅的病情十分关注,亲自下令:尽一切力量进行抢救,得到命令的专家们立马决定了实行气管切开手术!

为了保证叶元帅能够得到最好的救助资源,专家组特意下令:命令所有医疗人员都在原地待命,集中在大厅里,以便随时接受传唤。

所有医护人员的精神都高度紧张,一步也不敢离开,都紧张地盯着病房,祈祷着叶元帅能够挺过来。

专家们反复研究之后,决定请远在广州的呼吸系统专家钟南山前来支援,工作人员拨通了钟南山的电话:“钟教授,现在请你放下手头的工作,立即前往北京,叶元帅需要你!”

得到命令的钟南山连夜收拾资料,赶到了北京。

此时距钟南山接到命令仅仅过了10个小时,大厅的医护人员都目不转睛地盯着钟南山走进了大门,他们都希望钟南山能够拯救开国元勋叶元帅的生命。

钟南山抵达后,仔细研究了叶元帅的症状,和其他专家们一起制定了方案,随后马不停蹄地带着医疗人员走进了手术室。

此时大厅里的医护人员,包括中央派出的代表都紧张地盯着手术室外的灯,希望着有奇迹出现。

几个小时后,在钟南山和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奇迹出现了,叶元帅脱离了危险,大家纷纷奔走相告,传递着这个喜讯。

中央知道后,还专门对医护人员表示:“你们创造了医疗史上的一个奇迹”,此后,叶剑英元帅又为国家、为人民工作了两年。

直到1986年10月22日凌晨1点16分,89岁的叶剑英元帅与世长辞。

叶剑英元帅

去世前,叶剑英元帅曾表示想要回到六十年前广州起义牺牲的战友身边去,中央尊重叶元帅的意愿,派专机将叶剑英元帅的骨灰安葬在了红花岗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

那是叶元帅为国家人民殚精竭虑地开始,国家和人民也会永远记住开国元勋,叶剑英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