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60年,这位将军受命完成一项特殊任务,让中国人非常自豪

2022-08-03 17:05:02

1960年,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苏联老大哥撤走了所有援助中国的导弹专家,一时间,我国的导弹研发工作陷入了停滞。

“没有苏联的帮助,我们也要埋头苦干,自力更生!”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军委确定了“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方针,中国人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研制出自己的导弹。

时任空军第一副司令的王秉璋,亲身见证了这条重要方针的确立。

但是,让王秉璋没想到的是,休会期间,刘亚楼找到他,火急火燎地下了通知:“秉璋,上面要调你去搞导弹工作!”

王秉璋一听,立马坐不住了,焦急地说:“这可不行,我不懂导弹啊!”

刘亚楼摆摆手,无奈地说:“我顶不住,是中央定的,你自己找中央去说吧!”

王秉璋二话没说,跑到了周总理的办公室,脑门的汗还没擦,就急匆匆地摊牌:“总理,我就是个大老粗,文化水平低,搞不了导弹啊!”

周总理正在批改文件,见王秉璋如此急切地推辞,便停下手中的工作,说:“你水平低?那你说,在我们里面谁水平高?谁懂导弹?你推荐一个。”

王秉璋一时语塞,支支吾吾了半天,两手一摊,说:“我推荐不了。”

周总理斩钉截铁地说:“你推荐不了,那就由你来干!”

接下来,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向王秉璋讲述了导弹研制工作的重要性,只有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导弹,才能回应国外敌对势力对中国的嘲讽,让老百姓真正有安全感。

王秉璋虽然是被“赶鸭子上架”,但共产党人要的就是迎难而上,不懂怕什么?现学就是了!于是,王秉璋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导弹的研制工作中。

苏联撤走导弹研发资料后,我国的导弹研发呈现了一片空白的状态,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的来临,国民经济坠入了深渊,可谓困难重重!

王秉璋用钢铁般的意志顶住了重重压力,他冷静地对科研生产体制进行了改革,制定了更灵活的工作制度,钱学森曾这样称赞王秉璋:“他把大规模作战那套办法,有效地用到科技工作中来,把成千上万的科技大军组织起来了。”

除了大刀阔斧、勇敢无畏,王秉璋搞起科研来还发扬了心细如发、一丝不苟的严格精神。

“东风二号”导弹组装完毕后,大家都沉浸在即将成功的喜悦中,工作人员突然向王秉璋报告:少了一颗螺丝钉。

经过专家组开会研究分析,大家猜测,那颗螺丝钉可能遗落在导弹内部了。

有专家说,这颗螺丝钉不会对导弹的发射造成影响,但王秉璋执意要求拆开导弹,找出螺丝钉,重新组装。

这场“螺丝钉风波”,将导弹的发射推迟了好多天,但王秉璋“不带问题出厂,不带问题上天”的严谨精神,却成了世世代代中国科研人学习的榜样。

在王秉璋的领导下,中国导弹事业捷报频传:

1966年10月,“两弹结合”的核导弹发射成功;

1966年12月26日,“东风三号”发射成功;

1970年1月,“东风四号”发射成功;

1970年4月,以“东风四号”为基础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1971年9月,“东风五号”低弹道飞行试验成功;

……

如今,中国研制的导弹已经在全世界占据了重要地位,这都离不开像王秉璋这样的老一辈工作者的艰苦付出,他们的名字值得被历史永远铭记。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王秉璋将军2005年9月25日病逝后,因种种原因,他的遗体一直在医院里存放了12年,直到2017年5月31日才火化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