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东南海防危机,鸦片战争的前奏,孱弱的清廷海防

2020-03-12 08:30:15



东南海防危机,亦称“乾嘉海防危机”,在一些清朝资料中则被称为“洋盗之乱”。其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实属罕见。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安南爆发内战。由于安南名义上是清帝国的藩属国,乾隆皇帝下令出兵安南进行干预。清军在安南的军事行动起初较为顺利,但第二年在安南阮氏军队的大反击下遭遇惨败。战乱使不少安南军民流亡海上,而安南的阮氏政权由于痛恨清朝出兵攻打自己,积极鼓励和支持这些流亡军民骚扰中国沿海,以致在中国东南沿海迅速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洋盗”团伙,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20多年的海防危机,让中国沿海民众深受其害。



“洋盗”形成之初,屡屡打劫中国东南沿海的商船与渔船,但清廷并没有予以足够重视。结果“洋盗”很快与国内的“土盗”结合,势力迅速膨胀。所谓“土盗”,其实原本是中国沿海的百姓,以往依靠海外贸易为生。但清廷颁布的闭关锁国政策,断了这些人的生计,他们无奈之下只得沦为海盗。



在与“洋盗”合作的“土盗”中,以蔡牵为首的海盗集团势力最大。蔡牵是福建同安人,父母早亡,早年靠弹棉花勉强维持生计,屡受官吏士绅欺凌。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忍无可忍的蔡牵率领一批沿海贫苦百姓下海造反,从此逐渐成了清朝统治者的心头大患。



对于蔡牵的历史评价,史学界颇有争议。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蔡牵是反抗清廷的起义领袖,值得肯定与赞扬;有的历史学家则认为蔡牵不过是个海盗头子,应被否定和批判。


(上图)同安梭船模型



嘉庆十四年(1809年)八月,王得禄和邱良功率领的水师在浙江渔山与蔡牵船队相遇,随即展开激战。两军火炮对射,战况十分惨烈,从白天一直打到黑夜。夜里风大浪急,清军战船不便进攻,于是依靠数量优势形成包围圈,不让蔡牵逃走。到了第二天,大战再起,清军水师逐渐占据上风。邱良功为了尽快结束战斗,指挥自己的座船撞击蔡牵的座船,结果邱良功的座船被蔡牵手下用大碇扎住,邱良功本人也在激战中被长矛刺伤。好在清军船多,大量战船将蔡牵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蔡牵手下拼死奋战,炮弹打光之后,将银碇塞入炮膛继续开炮,致使王得禄也在战斗中受伤。战到最后,蔡牵的座船尾部被清军战船发射的炮弹击中燃起大火,舵杆也被撞坏。蔡牵眼见势穷兵败,再无生还可能,于是选择沉船自杀。“牵知无救,乃首尾举炮自裂,其船沉于海。”(《圣武记》卷八)



作为曾经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海盗头目,蔡牵在东南沿海的众海盗中有着巨大的威望。他的死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不少海盗头目不敢再与朝廷对抗,朱偓(朱濆之弟)、郭婆、张保仔等人陆续向清军投降。尤其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张保仔率领部众15000余人、船只278艘、火炮1000多门投降后,东南沿海的大股海盗已经基本不复存在。



东南海防危机暴露出的问题



持续20多年的东南海防危机虽然结束了,但它暴露出的问题,却是非常深刻与沉重的。



对于海盗难以剿灭、水师屡战不力的局面,一些清朝官员进行了相当深入的分析。首先来看李长庚给清廷的上疏:“蔡逆未能歼擒者,实由兵船不得力,接济未断绝所致。臣所乘之船,较各镇为最大,及逼近牵船,尚低五六尺。曾与三镇总兵原预支养廉,捐造大船十五号,而督臣以造船需数月之久,借帑四五万之多,不肯具奏。且海贼无两年不修之船,亦无一年不坏之槓料。桅柁折则船为虚器,风篷烂则寸步难行。乃逆贼在鹿耳门窜出,仅余船三十,篷朽硝缺;一回闽地,装篷燂洗,焕然一新,粮药充足,贼何日可灭?”(《清史稿》卷三百五十·列传一百三十七)



李长庚在上疏中,指出了难以剿灭蔡牵海盗团伙的两点重要原因:一是水师战船太弱,李长庚本人乘坐的指挥船是当时各镇水师战船中最大的,却依然不如蔡牵的座船;二是海盗在沿海地区很容易获得物资补给,一旦逃过水师剿杀,不仅船只修葺一新,粮食弹药也能得到大量补充。



《清经世文编》中收录了另外一位曾参与剿杀海盗的官员程含章所写的《上百制军筹办海匪书》,他在文中对海盗长时间难以剿灭的原因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其一,水师战船数量过少,性能较好的战船数量更少。当时水师在东南沿海有大小米艇120艘,但是规模较小的海盗团伙都有船三四十艘,大的海盗团伙更是有100艘以上的船只。要剿灭这些海盗,清朝水师的战船数量远远不够。



其二,水师的武器远不如海盗。水师的大炮大者不过二三千斤,而海盗的大炮大者四五千斤;水师火罐受药不过二三斤,喷筒大不过径寸,长不过二三尺,而海盗的火罐受药五六斤,喷筒大径四寸,长八九尺。武器装备上的严重劣势,让水师在与海盗作战时常落于下风。



其三,战船质量太差。程含章回忆说,自己出海作战时,发现各艘将官座船上的士兵都在一边航行,一边奋力将漏进船舱的水舀出倒掉,“见各将官座船日夜戽水数百桶”。将官的座船尚且如此,其他的水师战船漏水有多严重就更不用说了。这皆因各级官吏中饱私囊,导致战船制造偷工减料,保养维修更是一塌糊涂。驾驶这样的战船出海,不沉没都已是幸事,更别谈打击海盗了。



其四,水师的训练与巡航流于形式,士兵对海况不熟悉,更不具备远洋能力,行动十分笨拙;而海盗却恰恰相反,他们灵活机动,常把水师耍得团团转。程含章在文中生动地描绘了水师的无能:“海上之兵无风不战,大风不战,大雨不战,逆风逆潮不战,阴云蒙雾不战,日晚夜黑不战。暴期将至,沙路不熟,贼众我寡,前无收泊之地,皆不战。及其战也,勇力无所施,全以大炮相轰击,船身簸荡,中者几何?幸而得胜,顺风而逐,贼亦顺风而逃,一望平洋,非如陆地之可以伏兵截获,必待其船伤行迟,我师环而攻之,然后获其一二船,而余船己飘然远去。贼从外洋逃遁,我师不敢冒险,只得回帆收港。故其殄灭最难。”再看海盗,却是“海洋之路,熟若门庭,波涛之险,安如平地。我师转形怯懦矣。兵去则分据各港,无求不获;兵来则连帮抗拒,莫之敢樱,我师转形困瘁矣”。


(上图)鸦片战争时的英国大型武装商船



东南海防危机,可以称得上是鸦片战争的前奏。从这些亲历者留下的珍贵文献可以看出,清朝水师问题繁多,对付海盗尚且如此乏力,就更不要谈抵御比海盗强大得多的英国舰队了。应该说,乾嘉年间的清朝水师将士还是幸运的,因为纵然他们装备落后、腐朽无能、屡战不力,但最终还是平息了海盗之乱,巩固了国家海防。而等到数十年后坚船利炮的英国舰队到来时,清朝的水师就再也无力回天了!



本文摘自《战争事典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