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致命的陷阱,10万人民军6天全线溃败,彭德怀却一眼识破美军诡计

2022-06-27 17:05:01

“你们只知道蛮冲蛮打,那么多的教训还不够吗?我彭德怀不是来朝鲜打败仗的。”



彭德怀当然知道,说出这样一番话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但作为志愿军的司令员,他必须对整场战争负责,对战士们的生命负责。



1951年1月5日,志愿军收复汉城,朝鲜半岛上两个最重要的城市—平壤和汉城,各有240门大炮同时鸣放24响礼炮,以庆祝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胜仗。

捷报飞传、举国振奋,所有人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但是几乎与此同时,志愿军司令部内却爆发了一场最为激烈的辩论,甚至是争吵,对峙的双方则是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和苏联驻朝鲜大使拉佐瓦耶夫。



拉佐瓦耶夫不是客人,他是带着怒气闯进司令部的。一进门,这位大使就趾高气扬地质问彭德怀:



“为什么打了胜仗,却要下达停止追击的命令。你这是军事上的保守主义,会白白错过解放整个朝鲜半岛的绝佳机会!”



面对拉佐瓦耶夫无礼的指责,彭德怀只是斩钉截铁地回复了那句话:



“我不是来朝鲜打败仗的。”



汉城解放,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取得完全胜利,志愿军的前锋部队甚至已经越过了“三八线”,一直向南推进到“三七线”附近。而战场的另一边,麦克阿瑟的“联合国军”仓皇后撤,几乎没有组织起任何有力抵抗。



按照军事常规,这个时候志愿军应该不遗余力地趁胜追击,不给美军留下喘息之机。但偏偏在这个关键时刻,彭德怀却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这位身经百战的三军统帅,敏锐地察觉到一种强烈的危机感,这是他率军入朝参战以来,第一次产生这种感觉。



一、是溃败还是阴谋

彭德怀的手里,握着两份电报。



第一份是志愿军第三次战役的战果汇总: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经7昼夜的连续进攻,歼灭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19800余人,挺进80至110公里。”



第二份则是来自前线的40军军部:



“部队极端疲劳,困难很多。三八线以南的群众跑光了,敌人把房子烧了,粮食抢光,使部队吃饭、休息都很困难,体力大大减弱。后勤供应不上,部队急需补充粮食、弹药。”



将这两份电报放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整个第三次战役,志愿军战线推进的深度、攻取城市的数量、以及自身的损耗的数据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准,但美军的战损却仅有1.9万左右。

要知道志愿军在前两次战役中,一共毙伤俘敌5万余人。而趁着第二次战役的余威,志愿军连续攻击7昼夜,猛冲猛打下的第三次战役,歼敌数量反而没有超过之前。



占领、推进和歼敌数量反差如此巨大,这无疑就透露出一个关键的信息:美军主力在没有遭受较大损失的情况下,仍在主动向后退却。



出现这样的状况,无非有两种可能:



一、美军士气严重受挫,已经无力再战,想要避开志愿军的进攻锋芒。



二、美军在诱敌深入,布置了一个陷阱等着志愿军往里面钻。



如果是第一种可能,那就正如拉佐瓦耶夫所说的那样,彭德怀只需要继续挥师南下,就有希望把美军彻底赶下海去,乃至于解放整个朝鲜半岛。这对于一名将军来说,是足以名垂青史的不世之功。



但相反,如果是第二种可能,那么志愿军在不明白敌人具体战略意图的情况下,盲目向南继续追击,就要冒着极大的风险。



在国内外一片“向大田前线!向大邱前线!向釜山前进!把不肯撤出朝鲜的美国侵略军赶下海去!”的呼吁声中,彭德怀却显得非常的谨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第三次战役结束后的那个阶段,是我整个军事生涯中最煎熬的一段时间。”



打了胜仗的彭德怀,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曾向周总理发出过一份绝密电文,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国内的庆祝规模,避免舆论影响战争的发展。



成功解放汉城,将国内舆论推向了一个顶点,“战争已经接近完全胜利”的声音不绝于耳。这种过度乐观的情绪如果继续蔓延,一旦战场形势有逆转的迹象,那么舆论就会进行反噬,打击到国内群众“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积极性。



彭德怀要求国内“冷静下来”,正是因为他已经预料到了美军下一步可能的计划。朝鲜战争不仅没有即将迎来胜利的大结局,反而会进入最艰苦、最困难的一个新阶段。



美军主力并未受损,又拥有完全的制空权、制海权,战斗力保存完好。在这种情况下,武器装备、后勤补给上占优的美军,根本没有理由进行如此长距离的后撤,甚至是放弃核心城市汉城。

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美军一系列的战场行为,让彭德怀敏锐察觉到,敌人并不是在经历一场溃败,而是很有可能正在预谋一场大规模的反击作战。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志愿军不仅不应该继续追击,反而需要抓紧时间进行休整,构筑防线以应对可能存在的形势变化。



不过彭德怀“停止追击”的命令下达之后,立刻就引起了一些人的强烈不满,以拉佐瓦耶夫为首的几波说客接连上门问责,事情越闹越大,甚至惊动了远在后方的毛主席和斯大林。



面对重重质疑,彭德怀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是妥协追击,还是求稳休整,一个选择也许就决定了整场战争的走向。



二、事关生死的辩论

拉佐瓦耶夫名义上是苏联驻朝大使,兼着朝鲜人民军的顾问,实际上代表的是背后秘密支持朝战的苏联。此人虽然权力不大,但影响力却不小。拉佐瓦耶夫闯进志愿军司令部强烈要求进兵的消息,无疑也给了另一些人前来“兴师问罪”的勇气。



志愿军停止追击,最心急的自然不是拉佐瓦耶夫,而是迫切想要彻底赢下战争的朝鲜人民军。朝鲜战争,说到底同样也是一场解放战争。如果不是美军的中途介入,人民军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实力统一整个朝鲜半岛。



从1对1,到1对2,再到志愿军和人民军联合对抗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朝鲜战争的形势如过山车般直上直下,跌宕起伏。汉城的收复,让朝鲜人民军再一次看到了统一的希望,他们是绝对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的。



为了响应拉佐瓦耶夫,朝方连续派出几波代表前往游说彭德怀。在中朝两方的正式的军事会谈上,这个问题也被作为首要议题重点讨论。

也正是在这次会谈上,彭德怀解释了自己下令停止追击的原因。



第一:让靠着两条腿行军的志愿军,去追击美军四个轮子的机械化兵团,根本无法扩大战果。一味向前推进战线,补给上不来,预备队上不来,追求速胜根本不现实,还很可能让美军打出反击。



第二:志愿军入朝参战非常仓促,又在三四个月内一口气打了三场战役,没有得到任何休整,特别是第三次战役连续攻击7昼夜,对战士们的消耗已经到达了一个极限。



彭德怀着重强调的是第二点,虽然三次战役取得大胜,但志愿军前线的38、39、40、42军因为长时间高强度作战,部队伤亡很大,基层指战员和战斗骨干的损失比例也令人痛心。



在美军严格执行坚壁清野的条件下,天气转寒,后勤供应不上,前线的战士们无法及时得到任何补充。仗打到现在,志愿军完全是凭借惊人的意志力在坚持。作为志愿军的司令员,彭德怀做不到让吃不暖、吃不饱的战士们继续拿命去铺一条前进的路。



面对彭德怀的解释,朝方代表虽无力反驳,却依旧不依不饶。他们提出志愿军可以让3个军先继续向南进攻,余部休整后再跟进。



看到朝方如此执拗,彭德怀反问到:



“人民军5个军团12万人休整了整整两个月,你们怎么不自己向南打,把败退的美军赶下海去?”



朝方代表好像没有反应过来,居然心安理得地回答到:



“这太过冒险了,人民军还需要休整,万一美军反击,我们就会付出几万人的代价。”



听到这样的话,彭德怀气得拍案而起,大声呵斥到:



“你们心疼,怕冒险,我们志愿军战士的生命同样宝贵!”



朝方代表还想说话,彭德怀直接一句话堵了回去:



“仁川登陆的教训还不够吗?”



这一句话,属实把朝方代表镇住了。仁川登陆,那是血的教训。



朝鲜战争前期,朝鲜人民军不宣而战,越过三八线向南发起全面进攻。尚未进入战备状态,且本身实力就处于弱势一方的南韩军队毫无招架之力,一败再败。甚至连先期参战的美军都挡不住人民军猛冲猛打的攻势,一路溃败。



从6月25日战争打响,到7月31日晋州收复,短短的一个月之内,人民军就解放了朝鲜半岛90%的土地,92%的人口,几乎已经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但也就是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扭转了战局,他就是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在和彭德怀的交手中,可谓屡战屡败,最后落了个“被迫退役”的下场。但他在朝鲜战争也有过高光的时刻,一手导演仁川登陆堪称美军历史上的一大经典战例。



人民军全线向南推进,战线拉得过长,这样的一字长蛇阵在军事上属于大忌。老谋深算的麦克阿瑟一眼就看到了人民军的弱点,指挥美军海军陆战队远征军突然发起攻势,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顺利登陆仁川,将整个人民军阵线拦腰斩断,使其首尾不能相连。



全面掌握战场优势的人民军转瞬间落入绝境,腹背受敌,补给线被切断,10万大军在短短的6天之内全线溃败。



一个小小的仁川,成为了朝鲜战场最大的转折点。麦克阿瑟奇招制胜,但人民军自身也在仁川登陆中犯下了几个关键错误:



第一、 被接连不断取得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迫切想要速战速决,坚持集中全部兵力突破美韩最后的防御圈,致使战线太长,侧翼弱点暴露无遗。



第二、 对美军可能存在的反击行动没有任何预估,仁川等地只有极少守军和一些游击队,根本无法起到有效防御。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没有后手计划的人民军直接崩溃。



仁川登陆前的战场态势,和第三次战役后的战场态势,非常的相似。都是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要扩大战果,就必须拉长战线,追求速胜,将没有海空军保护的侧翼—朝鲜半岛东西海岸完全暴露在美军面前。

仁川登陆就是近在眼前的前车之鉴,如今美军保存实力,一味退守,就是在等待时机,想要再次重现一场仁川登陆。但这一切,急功近利的朝鲜代表没有察觉,拉佐瓦耶夫不仅不听彭德怀解释,甚至把小报告直接打到斯大林的办公室。



但好在,彭德怀的身后还有最坚定的支持者。



1月11日,毛主席从北京发来电报:



“如果朝方同志认为不必补充休整就可以前进,可以同意,人民军前进击敌并可由朝方自己直接指挥。志愿军则担任仁川、汉城及三八线以北之守备。



这封电报,就是给彭德怀的一颗定心丸。志愿军指挥完全独立,不接受任何人的胁迫。对于战场形势的判断,毛主席和彭德怀态度完全一致,认为美军实力尚存,极有可能在预谋反击,朝鲜战争是一场持久战,要想速战速决是脱离现实的。



总之一句话:志愿军不会在没有得到休整的情况去继续追击,也不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这场战争已经到了该收尾的时候。



很快,苏联方面也传来了消息。斯大林在接到拉佐瓦耶夫的告状电报后,立即予以回电,斥责这位大使在彭德怀面前指手画脚,不知天高地厚,并正式警告他,不许干涉彭德怀在军事上做出的任何决定。



在彭德怀的据理力争之下,一场事关生死的辩论最终落下帷幕。而之后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判断完全正确,接过麦克阿瑟指挥棒的李奇微,酝酿了一场巨大的战场阴谋。



三、倾其所有的博弈

李奇微和麦克阿瑟,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极端。



麦克阿瑟出身军人世家,年少成名,从西点军校毕业到晋升五星上将,履历光鲜。他为人高傲自负,热衷于将自己的个人魅力完全的展现,军事风格以大胆、冒险着称。尼克松就曾经评价他:



“麦克阿瑟的一生,天不怕、地不怕,有时甚至近乎野蛮,但他就是这样一个半神话式的人物。”



和时常叼着雪茄的麦克阿瑟不同,李奇微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军用夹克上总是别着两颗甜瓜式手榴弹。用美军士兵的话来说,同样是司令,但麦克阿瑟热衷于和几千公里外的高层吵嘴,而李奇微却是来战斗的。

参谋出身的李奇微,是崇尚技术优势的美军中少见的谋略型人才,这位指挥过西西里岛和诺曼底空降作战的老将对战局有着极其敏锐的观察力。他像是一个最出色的数学家,喜欢把真实的战场看成一道数学题,每一步都要经过最为缜密的构思和计算,包括研究对手的弱点和习惯。



在三次战役后,李奇微整夜不眠地研究战报和战况,只为更精准地找到志愿军的薄弱之处。他发现自朝鲜战争以来,志愿军的所有攻势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8天,原因则是志愿军的后勤补给能力完全依靠自给自足,弹药、干粮最多只能维持一个星期。



志愿军的这一特征被李奇微总结为“礼拜攻势”。而这种攻势最大的弱点,就是一旦战役时间持续过长,或者补给线被切断,志愿军就会陷入断粮的绝境之中。



为了破解礼拜攻势,李奇微酝酿了一场的反击计划:



“联合国军”主力向后退却,全部集中部署在三七线附近地区,前线不做有力抵抗,引诱志愿军继续向南推进。等到志愿军进入“疲劳和补给困难时期”后,美军立即发起强力反击,并通过海空军掩护,从朝鲜东西海岸登陆,突袭志愿军侧后方,切断补给线。



李奇微手上的“联合国军”部队,总兵力已达36.5万余人,超过了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前线兵力,而且是以逸待劳。



但李奇微没有想到的是,彭德怀一眼看穿了他的诡计,志愿军打过三八线后随即转入休整阶段,并没有继续追击。眼看计划落空,不甘心的李奇微转变思路,将防守反击改为主动出击。



1月15日,在彭德怀下达停止追击命令的一个星期后,李奇微开始了他的第一步—“猎犬行动”。



美军派出坦克和战车分队以团、连为作战单位,采取小股多路的战术,主动向北进行突进,目的就是试探志愿军的防线位置以及攻击力度。而试探的结果也正是李奇微预料的那样,“猎犬行动”并没有遭到志愿军主力的有力打击,这证明志愿军此时正处于礼拜攻势之后的薄弱期。

抓到战机的李奇微,立刻向麦克阿瑟提出他的第二步计划—“霹雳行动”:全线反击,一直向北强攻,直至遇到志愿军主力的阻击阵地。



1月25日,霹雳行动开始,联合国军集中了5个军共23万人,分东西两线开始向汉城和横城方向推进。



虽然早有预料,但彭德怀接到前线战报时,仍然十分惊讶。



好的一面是,正如彭德怀预测的那样,美军主动发起了反击,而志愿军及时在三八线上停下来休整,构筑防线,没有继续向南进攻,是绝对正确的选择。



但坏的一面是,美军来得太快。志愿军前线主力刚刚进入休整期,兵源、后勤都没有得到补充。原计划第二批入朝参战的第3兵团和第14兵团还没有到达。



面对李奇微声势浩大的攻势,彭德怀也没有任何犹豫,随即下达作战命令:

“西线38军、50军担任汉江南岸阻击任务;东线39军、40军、42军、66军诱敌深入,寻找反击机会。”



这是一份对攻的方案,彭德怀和李奇微都是倾其所有,谁都没有退后的可能。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正式打响,这也是志愿军最为辉煌,最为英勇的一个篇章。



此次战役,志愿军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进行坚守防御、战役反击和运动防御作战,历时87天,为后续兵团完成集结争取了最有利的时间。



而也正是在这场战役中,曾经由起义部队改编而来的50军一战成名,在汉江阻击战中血战50昼夜,打出了“最强防守部队”的赫赫威名。50军就是志愿军最鲜明的一个代表:在最艰苦的条件下,打出最辉煌的战绩,靠的不仅是顽强的战斗力,更是永不屈服的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