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熊廷弼王化贞经抚不和导致广宁大败

2022-06-25 17:05:02

王化贞,字肖乾,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是东林党首领叶向高(后内阁首辅)的弟子。其人精通医学并不擅长军事,但在熊廷弼第一次经略辽东时,因为熊廷弼属于楚党,得到当时齐党领袖首辅方从哲的力挺。东林党眼见三党走向联合独享辽东军功的局面正在形成,于是力推王化贞任右参议,分守广宁参与辽东军务。辽阳失陷时,广宁城中只有千余老弱残兵,朝廷内外均认为河西必不能保。王化贞倒是没有害怕和慌张。他积极招集散亡、激励士民、联络蒙古,让激烈动荡的民心稍定。由于当时河东地区还有不少零散的城池、堡垒在明军手中,后金并没有选择立即进攻河西。王化贞于明军在辽东的惨败之下,以弱兵保全了辽西之地,为其在朝廷赢得一片美誉,也极大的鼓舞了王化贞自己的信心。
袁应泰殉国,新的经略尚未任定时,由山东由参政薛国用临时代替。然后薛国用上任不久就身患重病难以理事,名声大噪的王化贞就成了辽东事实上的掌舵人。在御史方震孺的建议下,东林党乘机将王化贞进职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宁远。成为巡抚后明帝国支援辽东前线的钱粮、兵马开始迅速向王化贞手中汇集。意气风发的王化贞将手中原有的辽东溃兵与各镇援辽的兵马进行重编,并称之为平辽军。看着手中的十几万大军,王化贞认为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必须主动进攻剿灭建奴。

但这个时候复任辽东经略的熊廷弼提出了新的方法即三方布置 -- “增登莱、津门兵,而重兵屯山海关,待各镇兵马大集,登莱策应齐备,然后三方大举进兵。” 也就是说,他准备弃守关外,将重兵屯在登莱、天津和山海关三个方位。山海关,京师门户,易守难攻,将关外的军队拉回来集结关上,既可以寻找战机,从正面出击后金,同时也可机动灵活地策应和支援昌、蓟、宣、大防范蒙古人入侵。而在登莱、天津屯驻军队,则可以随时通过水路袭击后金后方,以配合山海关正兵的进攻。熊廷弼的总体思路还是先守后攻,先依托长城防守,待兵马重振器械、粮草集结配备完毕后主力从山海关出吸引后金主力,同时从登莱、天津发兵直扑后金后方,攻其必救,前后夹击之下,后金必败。

两个人各执己见,更由于个人性格的原因,造成了两人严重的不和,这是大明的不幸。经略与巡抚都是辽东事务的大员,不过熊廷弼是辽东经略(相当于辽东总督)统领辽东全部军务事宜,而王化贞只是广宁巡抚,所以王化贞是熊廷弼的下级。而且官职上熊廷弼还有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也高于王化贞的右佥都御史。但是巡抚是直属朝廷的外派官员,按照明朝的人事制度,经略并不能绕过朝廷直接处置巡抚,而此时帝国朝廷内阁首辅是王化贞的老师叶向高,而且王化贞也是东林党大力培养的新星。而且前面我们也已经说到,在熊廷弼就职之前实际是王化贞在统领辽东,所以这段时间大量汇集到辽东的钱粮、兵马都掌握在王化贞手中。熊廷弼就职时,各地发往辽东的援兵基本已经到齐,他手中只有离京时天启专门从京营里挑选的五千先锋(天启也是仁厚,不忍熊廷弼光杆就任)。所以对于手中有钱有兵、朝中还有人的王化贞来说,听不听熊廷弼的完全看自己心情。实际在熊廷弼离京前两人的矛盾就已经激化。之前王化贞不是将在广宁重组的军队称为“平辽军”么,熊廷弼对这个称呼是相当的不满,“是建奴作乱,辽人又没有叛国,你平什么辽?这是要逼反辽民么?要么叫平东,要么就叫征东……”,熊廷弼的本意是想让王师的名更正,但朝廷内的东林与齐楚浙三党迅速将这个话题上升到帝国存亡的高度进行辩论和互相攻击,加剧了熊廷弼和王化贞之间的矛盾。

两人的不和最终导致了广宁大败。王化贞逃出广宁一路向西,到了大凌河与熊廷弼不期而遇。熊廷弼不光看到了王化贞,更看到沿路“难民西奔者十不得一,损弃幼小于途,蹂践死者相望”,景象凄凉,惨不忍睹。王化贞一见到熊廷弼就意识到之前熊廷弼所说均一一验证,他现在是无话可说,唯有痛哭。但是嘴毒的熊廷弼并没有放过他,面对痛哭的王化贞,冷笑着说道:“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王化贞能如何作答,唯有继续痛哭。

王化贞的惨败,让熊廷弼看到一个补天的机会。他构想的三方布置,弃子争先的方案,之前无法执行的原因就是没有办法放弃关外土地以收缩防线。现在王化贞将十几万大军丧尽,关外已然不可守,只能退回山海关。熊廷弼觉得现在帝国除了执行自己的方略已然别无选择,不然靠自己手头的五千人马和觉华岛上的祖大寿,凭什么阻挡几万后金大军?于是熊廷弼拒绝了王化贞坚守宁远和前屯的建议,决定带领逃难百姓退回山海关,并将沿途无法带走的物资全部焚毁,坚壁清野。而努尔哈赤在得知熊廷弼制造了几百里无人区,也就放弃了追击,班师回辽阳了。原因也不复杂,努尔哈赤需要明军的存在,不然他没有物资可以劫掠。虽然事实证明熊廷弼的决定是正确的,但是这个决定却要了他的命。

王化贞兵败被判死刑很容易理解,毕竟广宁覆灭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他还是铁杆的东林,在阉党与东林的角斗中,他的失败又怎么可能不被大做文章?而对熊廷弼的处理就有些让人不好理解了,首先他是楚党(实际也就是后来的阉党),阉党没有扩大其罪行的必要;其次他第二次经略辽东就是个被王化贞架空的光杆,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轮不到他背罪(实际当时不少人就在为其喊冤,认为熊廷弼应该重新经略辽东)。然后熊廷弼不但被判死刑,还传首九边连坐家人,处罚比王化贞还重,这是为什么?

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人是孙承宗,从孙承宗和王在晋关于修不修八里铺的争论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孙承宗是完全反对熊廷弼放弃辽东、完全撤回山海关的三方布置的。通过同王在晋的争执他也意识到,熊廷弼在广宁覆灭后撤回山海关不是他不得已,而是他故意乘机放弃关外。在他看来王化贞丢失广宁,是因为他愚蠢,是他没有守土之能;而熊廷弼撤回山海关则是明明有机会和能力去争取,却故意不去做,这是有弃土之心。

于是孙承宗就上疏请求给熊廷弼定罪:“杨镐、李如祯自有应得之罪,而或曰通虏,独不思强予以莫须有之文。既令称冤,反脱其不可逋之罪。特为漏网,何以服本辜,何以服天下,仰何以自服其心。”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里,一旦被认定其心可诛,那他就不会被原谅。何况下这个定论的人是被天启无条件信任的孙承宗,所以熊廷弼的命运已然决定。魏忠贤无非就是个执行领导意图的马仔而已。

被关入死牢的熊廷弼在胸前挂着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为自己写的申辩疏,可惜的是至死也没有机会上呈天启御前。天启没有给他平反,崇祯也没有给他平反。百年之后的十全老人嘲讽式的说道:“明之晓军事者,当以熊廷弼为巨擘。读其《陛辞》一疏,几欲落泪!而以此尽忠为国之人,首被刑典,彼其自坏长城,弃祖宗基业而不顾者,尚得谓之有人心,具天良者乎?”

<iframe width="560" height="315"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Yz9WtHVh94E" title="YouTube video player" frameborder="0" allow="accelerometer; autoplay; clipboard-write; encrypted-media; gyroscope; picture-in-picture" allowfullscreen></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