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元璋的儿子们为何没有一个站出来帮朱允炆?

2022-06-08 17:05:02

他们都干嘛去了

当初朱元璋曾经说,分封诸侯就是为了给国家充当屏障作用。可结果让他失望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只有两位诸侯王对朱允炆呐喊助威,其余的要么作壁上观,要么跟朱棣勾勾搭搭。


图片模式

朱元璋虽然28岁才当爹,但靠强劲的战斗力愣是生了26个儿子,16个女儿。请别以为老朱好色,人家这是为朱明江山春蚕到死丝方尽,他说: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这么大一个江山,靠一个皇帝是守不住的,必须众人拾柴火焰高,朱家子弟替皇帝分镇诸国看家护院,老朱家才能传之万世。


图片模式

于是,除了太子朱标和朱楠(早夭)外的24个儿子,以及朱守谦(朱文正之子,朱元璋侄孙)全都被老朱封为诸侯王。

您可能会问:皇帝的儿子封王是惯例,老朱这么做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古代分封按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实封,另一类是“吃干饭”的虚封。

所谓实封就是,封国有部分独立于中央的财政、人事以及军事权,诸侯王是诸侯国的实际领导人。所谓虚封就是,封国接受中央垂直领导,诸侯王没有任何权力,封国只是诸侯王们吃白食的饭票。

形象一点说,实封模式下诸侯王是“土皇帝”,虚封模式下诸侯王是“寄生虫”。


图片模式

老朱说,俺虽然姓朱但子孙们决不能当猪,更不能当虫,所以他们被授予了相当大的自主权,比如他们都拥有一定的军事大权,每个诸侯王拥有至少三卫兵力(每一卫至少一千人)。

如果每个封国仅仅3000人马倒也算不上太牛叉,问题是那仅是个起步价。老朱的儿子们中,有九位担负着戍边职责的“塞王”,从东至西分别是辽王朱植、宁王朱权、燕王朱棣、谷王朱橞、代王朱桂、晋王朱?、秦王朱樉、庆王朱栴、肃王朱楧,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大军。

本来前有“七国之乱”,后有“八王之乱”,血淋淋的教训却被老朱无视,他甚至将提醒他的大臣处死,理由是挑拨皇家骨肉之亲。


图片模式

老朱生怕儿子们将来打起来时理由不够充分,临死前他又留下一道遗旨:“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意思是,将来如果皇帝身边出现奸臣,诸侯王们必须举兵讨伐,美其名曰“清君侧”。既给递刀子,又给树旗子,老朱这么贴心朱棣再不跟侄子斗殴,估计将来都没脸见老爸。

虽然朱棣的口号喊得很响亮,其实所有人都将他肚子里的蛔虫看得清清楚楚。按理来说这时候老朱的“藩王屏障”策略该起作用了,只要其它24位诸侯王一人一口吐沫就可以淹死朱棣。

那么为何直到朱允炆一把火把自己点燃,也没有一位藩王帮他呢?他们究竟干嘛去了?


图片模式

第一个作出反应的是谷王朱橞,他用了个既不伤“面子”又不伤“里子”的策略。

朱橞是朱元璋的第19子,生母郭惠妃(郭子兴之女)。朱橞的封地在今天的张家口,离朱棣的北平最近。

朱棣刚刚举兵时朱橞一时看不清形势,但他脑子好使,于是他扔下封地只身跑到金陵,用实际行动向朱允炆表示效忠。

可当朱棣兵临城下时,他又悄悄打开金川门,给了四哥一个热情的拥抱:俺当初没跟您一起干,其实就是想当个卧底,关键时刻助您一臂之力。

这位左右逢源的朱橞果然赚得盆满钵满,于是飘起来了。十几年后不甘寂寞的他想学四哥,结果事泄被废为庶人。


图片模式

第二个作出反应的辽王朱植,他抱着看热闹的心态随波逐流。

朱植是朱元璋的第15子,封地今天的辽宁省北镇市,是大明在东北方向的两个封国之一。

从地理上讲,朱植的封地很重要,如果他站在朝廷这一边就是牵制朱棣的妙手,如果他站在朱棣这一边,朱棣将获得战略上的安全空间。

朱允炆的行为让人很费解,他下令朱植从海路回金陵报道,削其三卫,高高悬挂起来。原来朱允炆有个小心思:万一朱植跟朱棣勾结咋整?本着安全第一的思想,他宁可废而不用。

于是本可以充当棋盘上“胜负手”的朱植,被朝廷装进了“防爆箱”,虽然让他失去了参与谋反的可能性,但也帮朱棣解除了东北方向上的威胁。


图片模式

第三个作出反应的是宁王朱权,他原本想火中取栗却被朱棣裹挟。

朱权是朱元璋的第17子,封地在今天内蒙古赤峰市,是九位塞王中军事实力顶尖的大牛之一,他管辖着蒙古朵颜三部,“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朱允炆对朱权的处理方式跟朱植一样——放进防爆箱,可问题是朱权不干了:老子兵强马壮凭什么听你的?他拒绝入朝!

不过主权也没有支持朱棣,他的小心思是“老虎不出洞,谁拿我也没辙”,将来随着形势变化相机而动。

可朱棣没给他机会。朱棣装出一副穷酸相,跑到朱权那里哭诉:都是朱允炆不懂事,听信奸臣之言要对我们这些叔叔开刀。朱权被麻痹了,对四哥以礼相待,完事后又礼送出城,却不料被朱棣在城外劫持,不得不含着泪入伙。


图片模式

朱棣还假惺惺地开出了一个诱人的条件:推翻朱允炆咱俩平分天下。

被朱允炆提前拔掉虎牙的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和岷王。

削藩之前,朝廷对削藩的次序发生争执,一派以齐泰为首,主张先挑朱棣这个硬茬干,干掉他别的诸侯王就歇了。另一派以黄子澄为首,主张先易后难,专挑软柿子捏。

结果朱允炆停了腐儒黄子澄的话,先后干掉了五王。

五王的覆灭让所有的诸侯王提心吊胆,也给了朱棣足够的准备时间,可谓一大败笔。尤其湘王朱柏之死,更是点燃了诸侯王们的愤怒。


图片模式

朱柏是个好道术的读书人,本无叛逆之心,可朱允炆为了实现削藩的意图,盯上他这个软柿子。朱柏无力反抗,却用一个惊天之举发出了无声的呐喊:他点燃王府,率领王府上下数百口人全部自焚而死!

可以说朱柏的死让同病相怜的诸侯王们意识到一个问题:他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未来!

正是朱柏的举动,事实上统一了诸侯王们的思想,他们即便不参与朱棣的叛乱,也与朱允炆离心离德了。这就是朱允炆宁可放弃辽王和宁王的战略优势,也不敢起用二王的原因,也是整个“靖难之役”中没有一位诸侯王站出来对抗朱棣的原因。


图片模式

对五王的处理方式,让诸侯王们清醒地看到了自己的下场,同时对辽王和宁王的处理方式,又让那些本有心报效朝廷的诸侯王们不敢有所作为。

最典型的就是第二代晋王朱济熺(朱?之子),他有心参与平定叛乱,却不敢有所动作,甚至都不敢出声,生怕遭到朝廷的怀疑而引火烧身。



由此可见,朱允炆无脑的操作孤立了自己,怨不得诸侯王们或袖手旁观,或参与反叛,他输得不冤。而这个结局,早在老朱分封时就已经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