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谭嗣同临死前,妻子痛哭:我们还没有孩子,谭嗣同的回答令人泪目

2022-06-01 17:05:04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21日,在眼见戊戌变法败局已定、大势已去后,谭嗣同却并没有如康有为之流一般选择逃亡国外。反倒是在留下了上面这句如今听来都仍旧让人振聋发聩的话后的第三天,在浏阳会馆他泰然自若地接受被捕。与他一同被捕的还有杨锐、康广仁、林旭、杨深秀、刘光第。

就这样在历史上留下了“戊戌六君子”的英名。谭嗣同等人随即被押解下狱,而由于害怕夜长梦多,怕外国干涉,仅仅在四天后,六人便被押解到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行刑。



一众百姓也早已听闻了当天的行刑,纷纷前往观瞻。不过,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还是如二百年多年前明末袁崇焕被崇祯帝那场凌迟的态度并无二致。百姓们麻木不仁,冷漠自私,看客心态,甚至还有人向他们扔着烂菜叶子。

这与谭嗣同面对行刑时高声诵读得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鲁迅为此评价说: “先觉的人,历来都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排挤、压迫、放逐、杀戮,中国人格外凶。”

而在行刑前,众多的围观者中,或许谭嗣同的妻子李闰是唯一的另类。看着被捆束在行刑台上的丈夫,想到日后将是天人永隔,想到往日种种。

她哭喊着:“我们还没有孩子啊”。

面对妻子,谭嗣同心中不免愧疚,可沉默之后,他的回答却让更多人泪目。



出身名门,走上“不归路”

谭嗣同出身名门,父亲谭继洵乃是湖南浏阳谭氏第一个青年举子,官至光禄大夫、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

可以说,有着这样一位身为封建大吏的父亲,谭嗣同的未来是“不可估量”的。可偏偏这个有着可预期未来的少年,却在成年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同治四年(1865年),谭嗣同出生,此时谭父任湖北巡抚。在对于儿子的教育上,谭继洵深知知识的重要性(谭继洵6岁丧父,母亲多病,是发奋苦读才有了日后的成就),因此很是重视。



在谭嗣同十岁时,欧阳中鹄成为了他的老师。欧阳中鹄作为当地有名的大儒,难能可贵的是与传统文人相比他崇尚变革,并不排斥西方文化,甚至还以华盛顿为偶像。也正是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之下,谭嗣同被灌输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民主思想。

而谭嗣同的另一位老师白正谊,则塑造了谭嗣同锄强济弱、敢为人先的性格。白正谊,或许鲜有人知,但他的外号“大刀王五”却是人尽皆知。

这位豪侠嫉恶如仇,行侠仗义,也让谭嗣同对他一见如故,二人的秉性相投也让他们成为了至交好友,甚至于谭嗣同被斩后的尸体都是大刀王五所收。

而与谭嗣同年龄学识渐长并行的,还有当时清朝日渐危重的时局。如何能扶大厦于将倾呢?也成为了摆在谭嗣同面前的问题。

光绪十年(1884年),谭嗣同便开始游历祖国河山,考察风土,结交名士。眼界的开阔,对西学的了解,也让他对科举极其憎恶,变革之心已生。

至于谭嗣同和妻子李闰的结合,则是门当户对的选择。李闰之父乃是户部主事,有着长沙才子之称李篁仙。



就在谭嗣同如饥似渴的搜罗、学习西方典籍的同时,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消息传到国内,一时间举国哗然。谭嗣同在听闻消息后,组织了算学社,并设立了新式课程。而在京师,康有为、梁启超等正在京参加会试的一千二百多举人连署上书,要求拒绝 《马关条约》,迁都 、练兵、变法。

这样的主张被清廷所拒,但“变法图强”却成为了一些仁人志士的共识。而在这一年,谭嗣同也来到了北京,结交了梁启超等人。

而就在次年,谭嗣同按照父亲指示入赀(捐官)为江苏候补知府。事实上,在此时谭嗣同依旧可以选择抽身而退,做好候补知府,而后一步一步走上仕宦即可。但对于心怀家国,又好任侠的谭嗣同而言,这显然不符合他的性格。

就这样,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展开,谭嗣同作为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也被启用参与变法。



可是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曲折。在光绪帝接二连三的新政诏书颁布的同时,也是变法必然触动利益的开始。而殊为可笑,也更为真实的是,维新派缺乏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控制力。

最终,慈禧太后在光绪帝前往天津阅兵时,预谋发动兵法,废黜光绪。听闻消息的谭嗣同,其实是知道逃遁是最好的选择。但他还是决意孤注一掷,前往密会袁世凯,希冀袁世凯能入京勤贼。对于这样的举动,无疑尽显谭嗣同的“幼稚”。而袁世凯也抓住了这个契机,登上了历史舞台,这自是后话。

而就在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开始抓捕维新派之时,谭嗣同还在不断地活动,希冀能够救援光绪帝。

眼见败局已定,康有为逃亡日本。可谭嗣同心中却生下了无比坚定的信念——为国为变法殉难。

于是,谭嗣同就这样被捕入狱。



慨然赴死,与妻子一席话令人心伤

在入狱后,他写下了《狱中提璧》:“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我们熟知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其实是康有为、梁启超“篡改”)。

为了能够防止西方干涉,各方营救(一如张之洞便曾试图营救杨锐),慈禧为首的顽固派选择“快刀斩乱麻”。仅仅在谭嗣同六人入狱四天后,便被押解至宣武门菜市口行刑。

于是,也就有了篇首的一幕,百姓的麻木不仁,谭嗣同妻子李闰的嚎啕大哭。

出身名门的李闰,并非不知丈夫的此举乃是顶天立地之举,乃是忠军报国之举,但心中却又不免戚戚然。

因为她没有为丈夫留下子嗣,留下后人。

与谭嗣同而言,看着麻木不仁的民众,看着自己心爱的妻子,悲戚地说到:“这样的中国,多一个孩子不是多一个奴隶吗”。

最终,33岁的谭嗣同辞世。而 李闰在谭嗣同就义后,取"忍死须臾待杜根"之意自号"臾生"。



小结

捐躯赴难,视死如归。谭嗣同身上有很多瑕疵,也并不完美,但恰如鲁迅先生在《战士和苍蝇》里所说的一般,有缺点、创伤的战士也终竟是战士。

而就在他以身殉国不久,无数学生面对镇压口喊“愿为谭嗣同”;而他的学生杨昌济、蔡锷也将他的愿景传承了下去。至于结果,当红旗升起,在墓冢的他应该也会安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