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孤独明孝陵:帝王陵寝里程碑

2022-05-21 17:05:02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上留下了无数个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列代帝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夏代到清朝,共有500余位帝王,而今天在地面上还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有100多座,而真正还完整地保留地面建筑的只有明清帝王陵寝。而这种建筑式样是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首创的。

中国帝王陵寝形制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我国早期的墓葬是没有封土和坟丘的,大约从周代起出现封土坟头,到战国时代,就普遍流行坟丘式的墓葬了。而坟墓的大小、高低是显示墓主等级的标志,帝王作为一国之主,其墓当然必须是最高大的,因其大如山陵,故称之为“陵”。我国帝王陵寝建筑形式主要经历了方上时期、因山为陵时期和宝城明楼时期。


方上是早期的一种陵墓封土形式,即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呈方形覆斗形坟丘,它主要流行于秦汉和北宋,西安周围的秦始皇陵就属此种形制。以山为陵是指利用山峰作为陵墓的坟头,这种形制花费人力少并可借山岳的雄伟气势来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宏大的气魄,唐代帝陵主要采用这一形式,如李世民的昭陵就是以九峻山为陵的。

宝城明楼指在地宫之上砌筑的砖城,中置土石,形成宝顶,在宝城前再建方形城台,上建城楼,称为方城明楼。从明太祖的孝陵开始,明清都是采用这种陵寝形制。因此可以说在中国历代上百个帝王陵墓中,有3个堪称是里程碑,一是秦始皇陵,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再一个就是朱元璋的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自幼贫寒,曾入皇觉寺为僧。25岁时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暴政,郭子兴病卒后其部由朱元璋统率。1361年受封吴国公,采纳了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不断壮大力量。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朝残余势力后,在南京称帝,是为明太祖,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朱元璋在位31年,葬于孝陵。明孝陵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大致有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刻、御河及御河桥、文武方门、享殿大门、享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部分,明孝陵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明孝陵建筑中的木结构已不存,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来恢弘的气势。明孝陵首次按皇宫布局建立的“前朝后寝”三进院落制,开创了陵寝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并一直规范着此后明清两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设规制。


明朝从1368年开始,到1644年被推翻,存在276年,历经了16位皇帝。明朝帝陵除明孝陵在南京外,其余13座帝陵都在北京西北郊。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朱元璋的分封制。朱元璋生前为了加强边防、拱卫皇权,分封诸子到各地为藩王,其中北方的一些藩王势力较强。朱元璋病逝后,惠宗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力主削藩,封在北京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朱棣夺取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北迁到其藩王时的封地北京。1424年朱棣死后葬于北京西北约40多公里的燕山山麓天寿山,称为长陵。此后仁宗的献陵、宣宗的景陵、英宗的裕陵、宪宗的茂陵、孝宗的泰陵、武宗的康陵、世宗的永陵、穆宗的昭陵、神宗的定陵、光宗的庆陵、熹宗的德陵和思宗的思陵等13座帝陵相继安葬于此,故称明十三陵。


明朝历经了16位皇帝,除朱元璋安葬在南京外,按理应该还有15位皇帝的陵寝,为什么只有13陵呢?原来明代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在朱棣“靖难之役”占领南京后,不知所终,因此没有陵墓。

第七位皇帝代宗朱祁钰,因其兄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帝王。英宗复辟后,不承认代宗的帝位,并捣毁了他的陵墓,而将其以“王”的身份葬于北京西郊的玉泉山,因此明朝一共只有14座帝陵。

明孝陵、明十三陵和明显陵都采用了宝城明楼这一崭新的陵寝制度,从而把中国古代陵寝的设计理念、制度格局、营造规模和艺术成就推向了最后的顶峰。作为明清帝王陵寝形式的首创和代表,明孝陵经过600多年的历史沧桑,今天依然矗立在南京紫金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