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对越自卫还击战英雄甘在和:成都人知道李宇春,却不知晓他

2021-11-27 17:05:06

偶遇对越自卫还击战英雄

冯正荣



2021年国庆节,成都的大街小巷装扮一新,街道两旁的路灯杆挂上了国旗、机关和小区的大门插上了国旗,满城洋溢着“中国红”。园林工人在街道两旁布置了花坛,种植了色彩各异的鲜花,满城都是花团锦簇,红旗招展的新气象。美丽的成都秋高气爽、气候宜人,在国旗和鲜花的映衬下,散发出浓郁的节日气氛。漫步在成都街头,一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冯正荣(右)国庆节在茶楼采访战斗英雄甘在和(左)

为庆祝国庆,当过兵的一些战友在成都鲲曲小厨饭店进行聚会活动,坐在我旁边的是来自野战部队的甘在和战友。我和他以前没见过面,聊天中得知,他1957年出生于四川省资中县双河公社(现资中县双河镇),1976年12月入伍,曾是第14军41师123团8连班长。通过两年多的军事训练,他对火箭筒的操作技能非常熟悉,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战功卓着,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火箭筒手”荣誉称号。



由于他的出现,对越自卫还击战成了饭桌上谈论的热门话题。1979年2月,我在汽车第十八团十三连担任指导员,我带领连队到四川省眉山市第50军149师445团运送参战部队到眉山火车站上火车。那天,我们拉团机关的人员和装备,车开到后勤处仓库装货,他们把一捆捆白布装上汽车,白布上印着盘子大的三个黑字:“裹尸布”,当时我心里一惊,拉这么多裹尸布上前线,这将是一场惨烈的战争……机关干部上车了,家属们抱着小孩相送,几个两三岁的小孩知道爸爸将要上战场,哭喊着:爸爸,爸爸,爸爸……我们的车开动了,家属们抱着孩子跟着汽车追赶,我提醒带队的驾驶员,把车开慢点,让爸爸再看看孩子,让孩子再看看爸爸……唉!每当有人提起对越自卫还击战,我总是想起那装上车的一捆捆裹尸布……总是想起那些家属抱着孩子追赶我们的汽车,孩子哭喊着爸爸,爸爸,爸爸……那场景我记忆犹新,永远都不会忘却。

战斗英雄甘在和在老山前线(1)

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我虽然没有上前线,但运送野战部队上前线的场景永远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今天和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英雄坐在一起吃饭,他的英雄事迹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和好奇。午饭后,其他战友去打麻将了,我在茶楼里采访了甘在和,对他的英雄事迹有了初步了解。

那天采访过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加之,国庆期间,我在电影院看了国庆大片《长津湖》,使我更加感到: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是敬仰英雄、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时代。于是,我上网查了中央军委给对越自卫还击战授予荣誉称号的英雄名单,甘在和所在的第14军41师只有甘在和1人被授予荣誉称号,甘在和真的不简单。我在网上查看了甘在和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我、激励了我、打动了我。

国庆大假后,我又约甘在和到茶楼长谈,他的讲述把我“带”到了对越自卫还击战硝烟弥漫的战场……1979年2月17日拂晓,从云南到广西两千多公里的边防线上,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顷刻间,万炮齐发、炮声隆隆、火光冲天、排山倒海。甘在和随大部队进入了越南境内。战斗打响三天了,甘在和所在的三营一直是预备队。看到前面的部队押送俘虏下来了,扛着战利品下来了;还看到前面部队抬着伤员下来了,抬着牺牲的战友下来了。甘在和怒火冲天,恨不得冲上一线,和敌人拼杀。2月20日,上级决定三营加入战斗,并担任部队先头营追赶逃跑的越军。甘在和扛着两个火箭筒和战友们追到了扣周地区,在一个两山紧夹的名叫贵都芳的村庄附近,6名越军跑到了一个废旧大房子里,借助有利地形,架好2挺机枪和4支冲锋枪组成火力网,负隅顽抗,我军战士一时难以突破。

战斗英雄甘在和在老山前线(2)

在这关键时刻,一排长吴洪军发出了简短的命令:甘在和,干掉他!甘在和背着一具火箭筒,小心翼翼地潜伏到房子对面的一棵树下,他看到左边有一个土坎,便于隐蔽,这个地方离敌人隐蔽的房子还有50多米,为了保证打得准,他猫着腰继续前行,到了20米左右的地方,他支好火箭筒,校了又校,果断地扣下击发机,一发火箭弹飞过去正中目标,6名越军一次性全部解决,大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

部队继续前进,2月27日到了为麻地区一个叫水洞的山村附近,突然听到对面的山腰响起枪声,部队前进的道路被封锁了。越军在水洞布置了4个火力点。第一个火力点有一个越军上尉和一个士兵正在架机枪准备射击。甘在和发现后,眼疾手快,扛起火箭筒站在地上先敌开火,正好击准目标,两个越军见了阎王。甘在和打掉第一个火力点后,手提火箭筒,猫着腰,连滚带爬地冲向了第二个火力点,他运动到一个死角后,还是用无依托的掮炮方式射击,打掉了第二个火力点。甘在和迅速转移地方,利用一个小土台,利用无依托的掮炮射击方式,干掉了第三个火力点。甘在和机敏地滚下坡,仍然用掮炮的方式,打哑了敌人的第四个火力点。大约十分钟时间,甘在和连续摧毁了敌人的四个火力点,打死10个敌人,缴获十支冲锋枪、一挺机枪。

前进的道路打通了,部队像一把钢刀插向了17号高地。在17号高地,越军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对我军疯狂扫射。甘在和又在山沟架起了火箭筒,对着越军阵地的两个火力点发射了两发火箭弹全部命准目标,两个火力点被摧毁。甘在和还发现了越军一个工事,敌人进进出出扛弹药,他分析是一个临时弹药库。他麻利地装上火箭弹,卧倒瞄准,一条火龙飞出去,在越军的弹药库里爆炸了,跟着各种弹药炸成了一片。在数天的战斗中,甘在和打出了9发火箭弹,发发命中目标,除一发未爆炸外,其余8发全部摧毁目标,毙敌近20人,堪称百发百中的火箭筒手。

在数天的追击战斗中,甘在和的头部、面部、腿部都受了伤,尤其是两块弹片打进了他的左腿,战友们劝他撤下去住院,他坚决不肯,一直坚持到了3月6日,部队接到撤军命令,他才带着感染了的伤口住进了医院。

战后,甘在和荣立了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他“英雄火箭筒手”荣誉称号,并授予“一级英模奖章”。

中央军委授予甘在和“英雄火箭筒手”称号的证书和奖章

1979年8月,甘在和在部队提干,他在部队历任排长、副连长、连长,在担任连长期间带领连队参加了收复老山的战斗,打出了解放军的威风。后任团司令部军务股长。他当干部期间带领部队刻苦训练,英勇作战,成绩突出,多次立功授奖。

1990年,甘在和转业到成都市公安局,他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向,默默无闻地奋战在公安战线上。他转业到地方,很少提及战斗英雄的事。他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受伤住院后,给他评了三等甲级(按新标准套为七级)残废,现在头上还有爆炸残留物没有取出,腿上的弹片虽然取出了,但留下了后遗症,遇到天阴下雨,头和腿都会隐隐作痛。党的十八大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伤残军人的抚恤问题,多次提高抚恤金。他在部队多次搬家,把军人残疾证丢失了。转业到地方后,没有军人残疾证,加上当时有关材料没有装入档案,到现在都没有领到伤残军人抚恤金。他给我说,对越自卫还击战后,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英雄,许多都牺牲了,我现在还活着,手脚都能动,我已经很幸运了。



真是:



硝烟战场,英勇杀敌冲锋陷阵;

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勇当先锋。

戎装虽解,信念坚定军魂犹存;

岁月流逝,英雄本色不断传承。

战斗英雄甘在和

统帅曾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曾何几时,随着战火硝烟散去,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更替,英雄的光环似乎变得有些暗淡,追星似乎成了年轻人的时尚。青少年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非常重要。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机会上战场杀敌,不可能每个人都战斗在一线,总有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总有平平凡凡的奉献者。我们要在全社会提倡,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敬仰英雄,学习英雄,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和社会奉献一份光和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

成都出了个歌星李宇春,几乎人人皆知。成都出了个战斗英雄甘在和,很少有人知晓。我有责任把甘在和的英雄事迹撰写出来,传播出去。

作者冯正荣(右)国庆大假后和战斗英雄甘在和(左)在茶楼长谈

(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冯正荣

甘肃省酒泉市人,1954年2月出生,1972年12月入伍,入伍后就成了川藏线上的一名汽车兵。曾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连队副指导员,指导员,副教导员,宣传股长,兵站站长,宣传科长,大站政委,干休所政委。曾四次荣立三等功。2003年在部队退休后,一直在川藏兵站部机关帮助工作到2021年。

作者:冯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