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曹丕的魏和刘备的蜀以及孙权的吴 到底谁才是名正言顺的正统

2021-11-06 17:05:10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正统。在古代王朝更替之后,新王朝要找一个理由解释为什么是我统治天下而不是别人,一般来说解释主要分两种。

第一种就是上一个王朝太坏导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所以需要我来平治天下。


商汤灭夏的一场战役--鸣条之战

像商汤灭夏的时候就说:"可不是我犯上作乱啊,是夏桀这小子太混蛋,罪孽太多,上天让我讨伐他。”这叫“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而武王伐纣时也一样公开说:“商朝残暴无度,上天让我来讨伐他。”这叫“恭行天之罚”。汉朝也是一样,秦国残暴所以代之以汉。

贾谊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过秦论》,其中有一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种叫革命,就是革除天命的意思。

第二种就是上一代王朝本身没什么大错,只可惜天运已衰,只能由我勉为其难去当皇帝了。


王莽称帝

第一个这么干的是王莽,本来已经成功了,只可惜书呆子本性发作,无视现实硬要恢复上古礼制,搞得天下大乱,最后刘秀一统天下,恢复汉朝之名。

第二个这么干的是曹丕,受献帝之禅当了皇帝这一种叫天命所归。所以不要以为曹丕禅让只是走个过场,他要是没这个过场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董卓。

曹丕举行禅让仪式之后,首先在魏国内部原本反对曹氏掌权的人都没有理由和借口了,吃了个哑巴亏。刘备也很难在理论上否认禅让合理性,毕竟汉献帝都答应了还几次三番的下诏让曹丕当皇帝。所以刘备只能硬着头皮说禅让仪式根本不存在,汉献帝已经让曹丕给害死了,而且还给汉献帝发丧。

孙权称帝时吴国疆域

所以汉献帝有两个谥号,“献帝”是曹魏给他的,而刘备给他的谥号是“汉愍帝”。而比刘备更尴尬的是孙权,曹丕有禅让仪式,刘备好歹有个汉室的名号,孙权两边都不挨着,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只称王没有称帝。直到公元229年,连曹丕都死了好几年了,孙权才称帝。称帝诏书也特有意思,“咸以为天意已去于汉,汉氏已绝祀于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就是说我以为汉朝天运已终,天下没有皇帝了,没有皇帝就没有人主持祭祀天地山川,这可不行!所以我孙权就勉为其难地当个皇帝吧。你看这话说得都没有底气!因此,正统之争基本只在于蜀汉和曹魏而没有孙权什么事。

那蜀汉和曹魏谁是正统呢?古人的意见也不统一。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所以曹操的传记叫《武帝纪》,而刘备的是《先主传》。为什么这么安排呢?道理很简单。

《三国志》成书于西晋,西晋没有革魏的命,而是受魏之禅,所以晋朝要说魏是正统。而东晋习凿齿不同意陈寿而是以蜀汉为正统,所以他写的那本史书叫《汉晋春秋》。不过后世对陈寿的认可度更高。而裴松之也是拿《汉晋春秋》去给《三国志》做注,所以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魏为正统。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汉纪》完了是《魏纪》,称刘协也是汉献皇而不是汉愍帝。当然司马光以曹魏高于蜀汉也是有原因的。

赵匡胤夺取周室江山和曹丕禅让类似,所以否定曹魏就是间接否定赵匡胤。而到了南宋就不一样了,中原丧失偏安一隅,连徽钦二帝都被俘虏了,要是宋徽宗给金朝禅让怎么办?所以南宋时间否定曹魏为正统推刘备为正统。因此,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称刘备为帝,曹操、曹丕为主,刚好和《三国志》相反。宋代以后,古人已经对正统之争没啥兴趣了。元明清三代都没有详细论证自己是正统的动作,所以元修宋、金、辽史不存在正统之论,三个都是正统。清修明史虽然有些删改,但基本上也不说什么明朝天命已终,或者明朝残暴无度之类的话,相反还表现出对明朝相当的同情。

所以总结一下正统之争,不是客观的历史问题,而是政治观念问题,不存在一个正确的答案。对现代社会来说,也没必要弄出一个正确答案。所以现代史学,基本只研究古人的正统观念的形成和变迁,而不研究谁是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