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居家

三国一大悬案:荆州究竟是不是孙权借给刘备的?

2021-07-19 17:10:02

三国一大悬案:荆州究竟是不是孙权借给刘备的?

  刘备借荆州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们今天还有一句常说的歇后语,叫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可以说,三国时代,再也没有哪个地名能让今天的人们如此印象深刻了。  而曹、孙、刘三家围绕夺取荆州所展开的明争暗斗也确实堪称精彩。

  那么,孙刘之间的荆州问题究竟是怎么来的?荆州又是不是孙权借给刘备的呢?


三国荆州版图 

一 荆州其地 
  荆州不是一座城,而是一大块地区。早在大禹划天下为九州时,荆州便是其中的一州。按照《禹贡》的记载:荆及衡阳惟荆州。也就是说由荆山一带直到衡山之南的地域,就是荆州,大体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汉武帝时划天下为十三州以便监察,其中亦有荆州。


  按《汉书·地理志》所述,荆州范围囊括当今的湖南、湖北全境及河南南部一部分。起初,“州”只是一个监察单位,并不具有行政职能。但到后来,“州”逐渐成为横架于“郡”之上的汉朝最高级别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省”。


荆州各郡划分图

  东汉时期,荆州辖七郡:即荆南四郡,包括长沙郡(今湖南东北部)、零陵郡(今湖南西南部)、桂阳郡(今湖南东南部)、武陵郡(今湖南西北部),和荆北三郡,包括南阳郡(今河南西南部),南郡(今湖北西部)及江夏郡(今湖北东部)。《隆中对》中,孔明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可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也正因如此,在东汉末年那个天下大乱的时代,但凡有些实力的诸侯无不挖空心思要染指荆州。

  当时,荆州第一个正经的主人,名叫王睿。此人虽然在今天知名度不高,但却是汉廷正式任命的荆州刺史。后来,诸侯联合讨伐董卓,王睿被孙坚率军攻杀,荆州大乱,作为反董诸侯之一的袁术趁机占据南阳郡的宛县(今河南南阳)——注意这个地方,它不但是南阳郡的郡治,还是荆州的州治所在地。

  而为了控制荆州,董卓派出刘表前往那里继任刺史。作为死对头,袁术当然不可能欢迎董卓派来的人管理荆州。刘表没法进入宛县任职,只能改道去了南郡的襄阳县(今湖北襄阳),并在此新设了一个刺史衙门,这才算接了王睿的班。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 

二 三足鼎立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祸乱长安。为了收拢人心,李、郭在控制朝局后,加封刘表为荆州牧(刺史只掌一州监察权,州牧则掌一州军政大权,当然乱世之中有些刺史兼管了本州军政,朝廷也奈何不得)。

  可以看出,这个时候,刘表已经成为了即有名、又有实的荆州“一把手”。但是,这个“一把手”要打个折扣。因为前文说了,袁术所控制的南阳郡,刘表就管不着。袁术死后,南阳又被张绣占据,还是不在刘表手中。所以刘表在荆州,实际只掌有六个郡。

  赤壁之战前,荆州的态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先是曹操收降张绣,取得南阳,这样曹操的势力开始进入荆州。后来刘表病死,其子刘琮继位。由于惧怕曹操的强大兵锋,刘琮采纳的谋士蒯越及舅父蔡瑁的建议降曹,这样荆州就被曹操顺利接管。


刘表(142年-208年),字景升

  但成为荆州新主人的曹操也无法掌控荆州全境,因为刘表死前将其长子刘琦派往江夏郡镇守,而刘琦面对开入荆州的曹军,选择了和刘备一起抗曹。

  这样一来,只控制了南阳郡和南郡的曹操不得不调转枪口,先去收拾不听话的江夏郡,因而荆南四郡,即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其太守分别是刘度、赵范、金旋、韩玄)趁机割据自立,荆州再度陷入混乱。

  赤壁之战曹军大败,曹操的势力迅速向北收缩。刘备顺势扩张,先后攻取了荆南四郡;孙权也派周瑜攻打南郡,几经反复终于逐走曹仁,拿下了江陵等地,曹仁被迫退守襄阳县。由于南郡大部被东吴夺取,襄阳无所隶属,曹操只得将周围几县拿出来,与襄阳县一起成立了襄阳郡。这样一来,荆州就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曹操占据荆州之北的南阳、襄阳二郡;孙权占据南郡大部;刘备则占据江夏及荆南四郡,一时间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

三 明争暗斗

  刘备势力的膨胀引来了孙权的不满,孙权认为赤壁之战中东吴出力最多,却只拿了大半个南郡,成本与收益之比太不划算,故坚决要求刘备让出一些地盘来。可刘备半生寄人篱下,好不容易打下几个郡来,岂能说让就让?为此,孙权便命周瑜与堂兄孙瑜一起整备兵马,择日西征。

  其实,早在和刘备交涉之前,周瑜就已经向孙权献计:拿下荆州,进而西征夺取益州、汉中,完全占据整个长江流域,再连结马超等陇右势力,和曹操南北争锋。但没想此次西征尚未成型,就因周瑜之死而宣告流产。

  周瑜死后,其职由鲁肃接任。鲁肃是坚定的联刘派,故而他力劝孙权巩固孙刘同盟,并将东吴据有的大半个南郡送给刘备,以便让刘备彻底站稳脚跟。

  当然,鲁肃这么做绝对不是因为他大度。从地理上看,南郡处于曹操的襄阳郡与刘备的武陵郡之间,一旦遭曹军进攻,刘备再趁火打劫,很难保证万无一失。既然如此,干脆把它送给刘备,壮大刘备的势力,这样不仅能给东吴培植一个强力外援,更能把曹操的注意力从东吴转移到刘备身上,让这哥俩互相掐,东吴坐收渔翁之利,岂不美哉?


曹操(155年-220年)

  在鲁肃的力主下,孙权最终将南郡给了刘备,还把妹妹嫁给刘备,两家结秦晋之好。对此,史书上记载明确:“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三国志?鲁肃传》)曹操听闻孙权给刘备土地使其成就大业,惊得手中的笔都掉到了地上。也就是说,南郡并不是孙权借给刘备的,而完完全全是作为妹妹的嫁妆送到刘备手中的。而且,孙权也只是给了一个南郡,确切说还是大半个南郡,根本就不是整个荆州。

  建安二十年(215年),已在荆州站稳脚跟的刘备采纳庞统、张松之计,发兵夺取益州。加之在此期间,孙夫人回归东吴,孙权立即致信刘备,表示要收回之前作为妹妹嫁妆的南郡。但是,如果交出南郡,荆南四郡和益州的陆路联系就将被东吴隔断。为此,刘备使出“拖”字决。孙权气不过,遂派吕蒙率军开向南郡,命鲁肃牵制驻守江陵的关羽部。刘备则亲率益州之兵数万救援荆州,双方隔江对峙。一时间,两军剑拔弩张起来。


刘备(161年-223年)

四 尘埃落定

  眼看孙刘就要开打,这时诸葛亮派人送来了曹操出兵攻灭张鲁、占领汉中的消息。由于刘备将益州大部分精兵强将都带了过来,益州空虚。刘备权衡再三,决定让孙权得一点便宜,以便换取两家共同抗曹。

  就这样,几轮谈判下来,双方最终商定:长沙、江夏、桂阳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属刘备。为了保住交通要地南郡,刘备不仅“还”了一郡,还让出一郡,明显吃了亏。孙权当然明白自己的妹夫这般慷慨的用意,得了好处的他当即下令发兵合肥,以迫使曹操从汉中班师。至此,孙刘两家在荆州的斗争暂告结束。通过这次“债务清算”,再也谈不上谁欠帐、谁还钱的问题了。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

  然而,孙刘两家的矛盾并没有因为“平分荆州”而彻底解决。鲁肃死后,东吴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坚决与刘备维持同盟关系的主导者了,因而两家刀兵相见也就不可避免。

  而随后被刘备夺走汉中及与孙权在合肥的拉锯,使曹操也洞悉了自己的弱点:他虽有广大土地,人口众多、兵精粮足,但在两个仇敌密切配合的夹击下也不得不疲于奔命、东跑西颠,在两个方向上来回作战,从而加重了自身的经济负担。为此,曹操开始将重点转移到国内建设上,对孙、刘两家的军事压力渐渐降低。这样一来,孙刘之间共同抗曹的动机和欲望不再强烈,结盟的基础日益崩塌。

  果然,当关羽水淹七军、围困樊城之际,看到了机会的孙权当即撕毁孙刘盟约,发兵攻取荆州。关羽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因腹背受敌而迅速土崩瓦解,最终兵败身死,荆州除被曹操控制的南阳、襄阳外,全部并入东吴版图。


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

  夷陵大战后,蜀汉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东吴争夺荆州。然而,孙权占有荆州却引来了曹丕(曹操已死)的敌意。由于担心东吴势力膨胀,在令孙权遣子入质未果后,曹丕旋即发三路大军伐吴。强压之下,孙权遣使入蜀,重与盟誓,正好与欲稳定蜀汉内外局势的诸葛亮一拍即合,三国时代的外交斗争由此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荆州争夺战从189年孙坚攻杀王睿开始,至222年以夷陵之战而结束,期间长达33年。33年里,各路诸侯时而握手言欢、信誓旦旦,时而铁马金戈、号角齐鸣,时而化敌为友、拔刀火并,演绎了一番跌宕起伏、气象万千的乱世风云。可以看出,荆州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必然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孙、刘两家,无论是谁都一定会设法拿下荆州这个战略屏障和回旋区。


三国鼎立

  随着双方对各自荆州属地的互不相让,翻船友尽是迟早的事。孙权看似赢下了荆州争夺战,但却在道义上吃了亏。为此,他不得不极力表示荆州原本是自己借给刘备的,例如说:“(鲁肃)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三国志?吕蒙传》),正是为掩饰其袭杀关羽、主动毁约的劣迹。而且,东吴也没能利用好荆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资源,只是一味据江防守,因而失去了配合孔明消灭曹魏的许多机会。

  或许在争荆州这场大戏中,曹操才是最明智的。他明知荆州是矛盾焦点,故安于旁观,静待事态发展,坐等孙刘翻脸而收取渔利。相比而言,曹丕无疑要比其父逊色太多。倘若他稍微聪明一点,夷陵之战前伙同蜀汉一起伐吴,或者战后趁刘备元气大伤而征汉,谁敢说笑到最后的不是曹魏呢?

————————

参考资料:

【1】班固《汉书?地理志》

【2】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3】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4】陈寿《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5】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6】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7】习凿齿《汉晋春秋》卷36、37、41 

【8】尹韵公《从荆州争夺战看三国前期的外交斗争》

【9】蔡明叡《孙吴的战略与战术思考:以夷陵之战为例》

【10】张云波《比较鲁肃与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兼谈对孙吴与刘蜀国策总旨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