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居家

微言系列1 理性与情感

2021-07-06 09:36:38

微言系列1 理性与情感

在社会生活约定俗成的语境里,即所谓“语言-生活”共同体中,理性似乎有两种含义,第一种约等于逻辑/实用,它的反义词是情感/浪漫,这种平时用得比较多;

第二种似乎指意识,它的反义词是潜意识/非理性/兽性/欲望/本能这样的词语,因此“理性与情感”的命题实际上似乎变成了“情感是否等同于欲望和本能,是否存在理性的爱?”

按照第二种来定义,能意识到的等于理性,则情感欲望本能这些东西一旦被自己意识到,也就都算是属于“理性”了。

其次,九年义务制教育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通识是----理性应该是科学的使用认识规律。科学被定义为可检测的系统有效的认识。因此理性的认识应该是可重复的,基于客观事实的。系统的和自洽的符合认识的规律。也就是事实的和有规律的。而非理性是盲目的直觉。

那么,这里槽点又来了-----你觉得“情绪”是客观事实吗?

楼主姐姐继续八。我认为情绪是事实,但不是客观的。每一个给定个体对理性的反应都是主观的。我们在情绪中是不自知的。偶然的跳出情绪,理性的自我看待确实发生。但是那是情绪已经被理性战胜了,情绪已经结束。仿佛一种客观的存在。

如果从哲学史角度回望,

“理性”一词最早来自希腊语的“logos”,本意为“说话”,后来引申出“理性”这一含义。也就是说,理性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想要通过理性去指导自己的行为或者改变别人的观点,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理性”的语言去说服自己和他人。

然而,当很多人说出“要用理性去压制情感和欲望”,或者直接指责别人“不理性”的时候,似乎并没有想要真的运用理性去说服自己或他人,而是直接拿出“理性”这个符号去压制那些自己不想要的想法。此时所谓的理性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感性的意志,并不是真正的“理性”。

在弗雷格之前,从古希腊三杰出缘起的古典形而上里,甚至到了康德的认识论转向,理性基本上就是借用欧几里得几何空间的概念---即公理化预设。

古典时代之后是前现代---尼采叔本华等强调,一切理想都有着非理性的开端。

后现代,我认为是哥德尔与维特根斯坦逻辑实证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即真理相对性)----他们俩都认为非真非伪的公理化预设是一种人类学现象,也是包括数学在内(小姐姐注:没错,数学是一种人类学现象,数学并不是我们发现的绝对真理,数学依然是我们发明出来的,用以认识相对真理的途径或方法论而已,比喻下,数学依然是渡船,虽然可能是领航的旗舰,但毕竟不是彼岸的“逻各斯”级真理港湾本身),
所有人类构建的观念体系里悖论的所在,以及悖论存在的必然性的根源。

维特根斯坦认为伦理学的、恒真的命题(重言式)才是理性,即逻辑必然性,此外,不可知论或承认真理的相对性也是后现代哲学里理性的内涵。我深表赞同---就以此承前启后来结束本篇,下一篇微言我将阐述重言式真理并科普之。

我与我的偶像、哲学家莎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