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居家

割不正不食&我看阳明心学之古为今用

2021-07-06 09:36:37

“那些无聊没饭吃的政客造谣生事,他们追逐利益就像狗追骨头!他们做的都是什么运动?是狗的运动!我们是人的运动,我们的运动就是要人的运动驱逐狗的运动!” “我们站在这里,说这句话,不是为了强调说的英语到底是正宗的贵族腔还是纯正的拉丁语,说这句话,是为了让所有人明白,我们要是振兴新思潮!”

----《觉醒年代》

我看阳明心学之古为今用

怪不得阳明先生要倡议“知行合一”,因为他老先生早就觉得,我们底国民性太坏了,非好好改造不可了。有人说,坏事总得怪皇帝、宰相,都是他们让我做坏事的,我不做坏事就要杀头的呀。阳明先生心里骂:“屁话!皇帝只是一个符号,你才是实实在在的人。你在街上打人,还把人打死,皇帝把刀架你脖子上了吗?再说了,就算皇帝要杀人,那也是先杀我们这些大臣,你有那个份吗?还不打就要杀头了,你也配!呸1但阳明先生是圣人,他不发火,他冲来人捻须微笑,说道:“人人皆是圣人,就算皇帝不是好人,我相信你也能成为好人。相信你自己,你能的。”
 

-----------徐美洁 

话说某老者是海外某社潜心研究哲学,颇为自得的”大儒“,从黄老到王守仁(阳明)集大成的心学再到黑格尔和康德,俨然想贯通所有这些先贤的体系于一家,其内心颇自居为当代李贽(明晚期哲学家,将阳明学与辩证法统一起来的第一人)。 

可惜,知易行难这句话在该曾经经历过文革的等各种运动,遗风俨然的老儒身上最可得到体现----知行分离却又夸夸其谈,他把各家贤达的主义主张经由那些似是而非,故弄玄虚而且特别喜欢放置于道德伦理制高点的文章杂烩为一体,,除了招致各色人等的揶揄外,以往也只有小姐姐我认真跟他讨论一番。 

我曾经就图文并茂与该腐儒辨阳明学-----我以为王守仁即孟子“虽千万人吾独往”的最佳继承者与光大者。 

王阳明:“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工夫,徒蔽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后两句即刺腐儒们。所谓“心在物则为理”,说的是具体的理总是体现在人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之中。 

如果君不君、父不父,“仁”、“慈”的天理又何在呢?总之,人处于怎样的关系之中,就应遵循怎样的道德原则。显然,腐儒们的愚忠蠢孝,不惜让自己那二把刀的学问成为昧着良心谄媚说话的工具就属于“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的典型案例。 

王阳明:“人者,天地万物之心。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来考察与人生、社会和政治的关系。这里并不存在所谓用主观并吞客观、用精神并吞物质的问题。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这里,“吾心良知”是主体,而“事事物物”是与人发生关系的关系之物,并非纯粹的客体。“致良知”就是将人之良知贯彻于这些关系之中。固所谓“致良知”,就是要求人们积极地进入这样一个关系世界中,并将人的良知赋予这样一个关系世界。

割不正不食

割不正则不食,这是小姐姐我就《圣经》这段故事的理解做出的探讨。

在《圣经》的首卷经文《创世记》的第四章中,作者记述了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之子该隐杀了他的弟弟亚伯。从此,凶杀命案进入到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经文中是这样记述的。

有一日,亚当和他的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怀孕,生了该隐(其意乃"得"),便说道: “耶和华使我得了一个男子。" 又生了该隐的弟弟亚伯。亚伯是牧羊的,该隐是种地的。有一日,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 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地发怒,变了脸色。耶和华对该隐说: “你为什么发怒呢? 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 你若是行得好,岂不蒙悦纳? 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 

该隐与他弟弟亚伯说话,此时两人正在田间,该隐起来打亚伯,把他杀了。 

耶和华问该隐: “你弟弟亚伯在哪里?" 他说: “我不知道! 我岂是看守我弟弟的吗?" 耶和华说:  “你作了什么事呢?  你弟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弟弟的血。现在你必从这地受咒诅。你种地,地不再给你效力,你必流离飘荡在地上。"

-------------------

割不正则不食,也就是说天父也好,闪米特族的先贤也好,我们中华民族的孔子也好都不约而同地阐明一个道理,一块肉到了嘴边,圣贤们不能不问它是怎么来的,就不问根由地享用,微言大义就是说不能只问结果成败,不问程序正义。

如此看来,假如耶和华拥有一个网站,博主们的博文算是呈现给主的祭品,则我主耶和华不会贸然就决定什么样的博文当时能够赚取高流量、高点击率就悬挂推荐,他一定会考虑这个博文是令众羔羊更加陷入迷途,还是能够令众羔羊更加往主的牧径作归程之征途。

如果孔夫子拥有一个网站,博文是弟子们送给老师的束修,则孔夫子享用之前的考量也不会与耶和华相去甚远。 

“割不正则不食”与《圣经》这段教义惊人地相似,它出自孔子的《论语乡党篇第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论语》与《圣经》、《十诫》包括犹太人的Kosher规则等一样,看起来是说日常生活里的生活习惯、人际伦理等事情,但是大有深意,也可见第一流文明的先贤们都是殊途同归,溯洄而上,叩问本源的,套用一句中国民间俗语,不会有奶就是娘,但要问问桌上的肉与奶的来历与去路的。

天父与圣贤们的这种自律与反思、探索精神是否可以或者应该成为我们的榜样呢,小姐姐认为这还真不好说。 

孔子的老师、另外一个哲人大贤老子《道德经》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经》则说“A thinking human beings God laugh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发笑(嗯,我是英文不好,我是无知,本来谷歌应该抄袭俺这个鸟语版本的:Cogitatio humana, Deus attrita ridet plebecula;可惜我怕有人都看不懂啊,就不众乐乐了!);这二者又是圣贤们不约而同的共识。老子的“仁”是动词,指犹疑、思考,并不是指妇人之仁。

老子这段话的本意是说,天地都是自然而然地按照天道这样的规律与终极真理运行的,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只要象草狗一样确定好自己在这样的轨道里的位置即可,而“Cogitatio humana, Deus attrita ridet plebecula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发笑”是说我主对于万物应该遵循的规律与终极真理十分了然,无论人如何犹疑、思考,都跳不出事物的本原,倒不如不那么思虑纠结,如丹麦王子哈姆雷特那样反复叩问“To be or not to be”,只需要找到正信的信仰并坚守,跟着我主走就是了。

小姐姐再比喻一下,这就是说只要我们找到正信的坐标系,设计其中的GPS和导航软件都不是人类的事,而是天父的职责,宇宙的预设,人类只要跟着大设计走即可。而我们中华民族历代的智者谋士们则是根据被冯友兰先生盛赞为“宇宙代数学”的《易经》来感应天道对于给定时期给定事件的导引走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