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

宋朝名画《千里江山图》,竟是一个18岁少年所作

2019-12-24 04:00:19

2017年,《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展出,为了一睹这幅被称为“900年来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的真颜,万千观众排队3小时,只为观赏几分钟。

水墨丹青,万里山河绘就;奇景幻境,千年人间不朽。跨越九百多年的时空,这幅画的妙笔依然让人绝倒。更让人好奇的,是那个仅用此画便惊艳了人间的天才少年王希孟。

千里江山 画中玄妙

被誉为“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的《千里江山图》原本是一幅无名之画,后来因为乾隆题诗“江山千里望无垠”才被后世称为《千里江山图》。这幅画究竟牛在哪里?

首先是体量大。《千里江山图》画卷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要宽2倍、长2倍(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其次就是色彩。这幅画以石青和石绿为主,颜料均来自于孔雀石、绿松石、蓝钼矿等优质矿石和阿胶等上等药材,作画步骤非常繁复。当代专家还原这幅画作时分五次上色才得以完成,相当于把12米的画卷画了五遍!也正是如此精耕细作,才保证了900多年后,它依然璀璨夺目。

部分绘画颜料



第三,就是画中的景物了。这是一幅江南山水图,画里峰峦叠嶂,烟波浩淼、高崖飞瀑,曲径通幽;这是一幅人文景观图,画中有舟船、屋宇、桥梁,还有山水之中的渔樵耕读、文人之间的诗茶对弈,桩桩件件,细致入微。

时人赞其“一点一画均无败笔,远山近水,山村野市,渔艇客舟,桥梁水车,乃至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据说若把这幅画切割成若干个局部,每一个局部都自成一幅完整的画。

元代高僧溥光曾是《千里江山图》的收藏者之一,他也对此画进行过接题:

予自志学之岁,获睹此卷,迄今已近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溥光说他已经浏览过近百遍此图,每看一回都有新的发现,而且觉得都看不完全图的细节。该图颜色鲜明,构图高远,在从古至今的山水画中,可谓是独步千年,众星之首。可见评价之高。

天才少年,生平无几

《千里江山图》流传了近千年,然而它的作者却仿佛横空出世一般,除此作品之外再无踪迹,就连文字记载对其也显得极为“吝啬”。

关于作者的记载有迹可循的只有两段:

其一为《千里江山图》上蔡京所写的一段题跋:

政和三年(1113)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从这寥寥数语中,我们可以大致描画出作者王希孟的人生轨迹:他曾为“画学”学徒,后到“文书库”工作,得到徽宗亲授技法后用不到半年的时间献上巨作。值得注意的是,王希孟十八岁献画,但仔细追究起来,刨去装裱、进献以及徽宗自己把玩的时间,他完成这幅画作时的年纪还要更小!

除了这段跋文,从宋到明,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再没有任何关于希孟的只言片语,他的名字似乎在历史中消失了。直到清代,学者、鉴古家宋荦在友人家看到此画,这位天才画家才又被重新提及:

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

宋荦又自注云:

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



由此,我们又多了一些对画家的了解:“希孟”姓王;卒于20岁左右。从宋到清,相隔数百年,宋荦如何得知这些细节已经难以知晓,但也正是因为宋荦的这首诗,《千里江山图》才得以进入清朝皇家秘藏。

千年间,记录王希孟的资料不足两百字,却似乎已经写尽了这个18岁的少年短暂且辉煌的人生。

天才背后,一些猜想

尽管史料缺失,但我们可以回到当时的历史中,窥看到底是什幺让这个险些淹没在历史中的天才开了挂。

这大概和两个人密切相关。

艺术家皇帝宋徽宗一手创办了专门培养绘画人才的“画学”。画院考试也被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列,以揽天下画家。徽宗的“中央美院”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门槛很高,而且定额招生,考试方式也颇为刁钻,以“诗题取士”,考构思、考审美,还要考诗词功底。因而能进入画学学习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王希孟入学时不过十二三岁,其天赋可见一斑。进入画学学习后,想必王希孟也是经历了最严格和最高规格的画学培养。

然而,为何王希孟在画学结业后,却舍下一身本领做了文书库的小吏?他多次献画,画作没有惊艳到宋徽宗,按常理很难有出头之日,但为何宋徽宗之后却又愿意亲自教习?

有专家认为,这和蔡京的力荐相关。蔡京本身的艺术修养极高,也深谙徽宗所好,或许正是他寻得王希孟这样的天才来取悦君心。在徽宗朝,蔡京的权力之路如同过山车一般,急起遽落。1107年,被贬黜的蔡京重获徽宗信任,回京复相。几乎同一时间,王希孟进入画学学习。两年后,蔡京被贬杭州,或许受其牵连,王希孟一个专业画家毕业后却被分配到了文书库。王希孟只能多次献画以表心中不甘。1112年,蔡京复任宰相。也正是在这一年,王希孟受徽宗亲授画技、完成了《千里江山图》的创作!

图片来自《国家宝藏》

之后,徽宗把《千里江山图》赏赐给蔡京,蔡京又为王希孟这个“无名小卒”做了跋文。细细想来,这难道都是历史的巧合吗?

画家与画 来去成谜

18岁画出旷世之作,但上天似乎不愿垂怜王希孟这个不世出的天才。

王希孟出现的神奇,离去得也十分神秘。对于王希孟在历史上的销声匿迹,有两种说法:一说半年作出这样的鸿篇巨制,极大地消耗了少年的心神和健康,所以劳累而死。

另一种说法来源于野史:献上《千里江山图》的两年后,王希孟“恶时风,多谏言,无果。奋而成画,曰《千里饿殍图》”。徽宗看惯了水光潋滟的江山,哪里能见得满地饿殍和狼藉,盛怒之下将王希孟赐死。

王希孟的结局或让人唏嘘,或让人畅想,但是《千里江山图》成为王希孟存在过的不朽印记。北宋灭亡后,《千里江山图》流散民间,之后在南宋内府、金人之间辗转,直到元代时被溥光和尚收藏。

再之后,此画又辗转流进了清内府。乾隆皇帝见画手痒,题诗“江山千里望无垠”,《千里江山图》的名字也第一次被写入《石渠宝笈》(记录皇宫收藏珍品)。

何等幸运!这样一幅神作历经百转千回得以保存下来,让后人能够一窥真颜。

《千里江山图》AR还原

王希孟在咫尺画布上展现了千里之趣,于玲珑之处尽显诗意万千,带我们看遍了山水风光。一个18岁的少年,为何胸中竟能有如此波澜壮阔的河山?由于记载缺失,我们并不知道王希孟是否真的走过看过这些山水。不管怎样,一个少年,能够如此成竹在胸地挥笔布局、启承轴转,又在青山绿水中注入别样的青春活力,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画家陈丹青这样说到:王希孟在最好的年纪出生在了山水画的黄金时代!其提笔画《千里江山图》的时候,正好18岁。大几岁或小几岁都不可能有《千里江山图》,只能说是上天让他干了这件事情!

少年一世唯此画,此画传世永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