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

“来而不往非礼焉”,古代礼俗之送礼与名帖,必不可少的社交活动

2020-09-30 17:00:30

前言

送礼是全世界人都逃不掉的社交方式,也是人们都追捧的最方便的办事方法。而送礼对于中国人来说则格外的熟悉,中国人的人情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具内涵、最有内容的一支,对智力和情商有相当高的要求,也是中国人在社会中必须学会的生存法则。

而送礼则是人情文化中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亲戚、朋友亦或是同事、领导。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这就使得送礼的习俗和文化又变得更加的复杂。也因此成为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的一大矛盾与代沟。

送礼文化内容深奥,而中国人讲究一个礼节和面子,以往送礼以亲自送最为真诚,收礼之人也最为有面子。

但是“名帖”的出现改变了这种送礼的局面,并逐渐成为人际交往和送礼当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送礼的习俗与名帖在这其中充当的作用。

古代的送礼文化

中国两千多年多的封建社会都是儒家思想主导,而儒家思想中最主要的思想之一就是“礼”。

《礼记·曲礼》中有记载:“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中国人将“礼尚往来”作为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通过利益上的联系以及礼仪上的要求,使得人与人之间频繁的交往互通,促进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无论是街坊邻居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送一点过来,还是出差旅游带了什么特产送一点,亦或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的人情礼,都是中国传统的送礼习俗的一部分。而且中国人讲究一个“礼轻情意重”,礼物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到了,这句话使得“送礼”这件事不至于向着资本和攀比的角度发展而去,从而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坏了社会的和谐。

而送礼也分小礼和大礼,一个是情意一个是救济。
日常礼物往来

第一种小礼是纯属友情上的礼物赠送,比如在《红楼梦》当中,贾府的少爷、小姐们经常互送礼物,这种送礼是比较频繁的,可以促进友情,彰显友谊。

第二种小礼叫“见面礼”,这种礼品情意少而更多的是礼貌问题,一般情况下普通的认识的朋友不会有这个过程,而更多的出现在一种场景中,那就是男女方见家长。见家长是见面礼最为频繁的时候,而且一般都是男方家长给女方。这种见面礼一是出于礼节,更多的是男方的家长展现出自己对于女孩的喜爱与欢迎。

第三种小礼是“定情信物”,这里送礼具有特殊的含义,属于有特殊象征的礼物,“玲珑骰子安红豆,刻骨相思谁人知”,在定情信物上自古以来都留下了不少的美妙故事。这种礼物就不是“礼”的象征着了,而是“情”的象征更多的是“信”的象征。

第四种是生日礼,这里指的是朋友之间的普通生日,这种礼物是一种仪式感,情意的象征。

第五种是节礼,这种礼物赠送比较的复杂,中国人讲究“登门不空手”,所以一般逢年过节拜访别人都会带着一些礼物。

上面说的这五种“小礼”,除了见家长的见面礼,其它的全部都是双向的,讲究一个“礼尚往来”。而双向的礼物来往,就是不断的交流增进感情的过程。但是送礼习俗没那么简单,送礼的习俗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不单单是情意上的往来,还掺杂有利益上的往来。

比如上面说的节日送礼、生日送礼、普通的朋友赠礼,这些东西如果发生在官场、商场之上,就会变成单向的送礼,这样就扭曲了“礼尚往来”的原则变成了利益的交流。比如《红楼梦》中刘姥姥送了一点瓜果蔬菜,目的是得到更多的回礼,因为她知道贾府富有出于礼节,肯定会给她回远比送出去更多的礼物。还有就是官场上疏通人脉方便做事的送礼。

大型事件送礼

我在这里区别“小礼”和“大礼”的规则就是“小礼”无需记账,其实是比较简单的日常社交的送礼,而“大礼”需要记账,有更强的礼仪、利益以及人情的瓜葛。

“大礼”原本的初衷其实并不是让人们产生利益上的瓜葛,更多的是宣扬一种情谊上的救济,亲戚朋友家要办什么大事,一下子难以拿出那么多的钱财和人力来操办。然后各路的亲戚朋友一人出一点救济帮扶一下,先度过难关,同时兄弟姐妹和邻居也来搭把手帮个忙。但是后来的“大礼”逐渐远离情谊,而偏向于利益,很多时候是不得不做而不是想做。

“大礼”最主要的就是红白喜事了,首先就要将上面提过的“见面礼”和“生日礼”拿出来说一下。比如长辈见晚辈的见面礼这个是算“大礼”,以及贺岁祝寿的送礼也算“大礼”,因为这个送礼已经是要记账并且要还人情的。

而红白喜事的送礼就更加的讲究了,一般要有礼单,还要有礼账。礼单是送礼的人随着礼物呈上来的,上面记载了礼物的详细,礼账是东家记录收到的礼物清单的账本,方便日后还礼。

在古代送来的礼品可以拒收也可以全收,但是大部分情况之下都是收一部分退一部分。收完礼过后需要在礼单上面在收了的后面写上“敬领”,在退了的后面写上“敬谢”,然后把礼单还给送礼的人。

“名帖”在送礼环节中的作用

古代送礼必须人到礼到,可以人到礼不到,因为礼轻情意重,人就代表着那份情,但是不可以礼到人不到,因为礼到人不到是极其的不礼貌,代表着对于东家的不尊重、不重视,会让东家不开心,一般会拒收甚至会停止人情往来。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交圈越来越大,人情来往也越来越多,有时候累了、烦了,有时候实在来不及。因为古代车马慢、路途远。在这种情况下“名帖”进入送礼当中开始迅速传播开来,成为送礼当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帖到即为人到。

“名帖”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的名片,早在秦汉时期的时候,人们互相拜谒的时候就用名帖相互通报姓名,那时候叫“谒”或者“刺”,是在竹片上刻上姓名也可以加上一些身份前缀。

一开始名帖只是通报姓名的作用,但是后来名帖逐渐发展出了逢年过节的时候,本人不登门拜访而派仆人去亲戚家里投放名刺,以庆贺节日。

《癸辛杂识》记载:“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佥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

所以在宋朝的时候已经相当的普遍了。大概形式和我们现在过节日互送贺卡差不多,这样那些达官贵人们只需要仆人去跑腿就行了,不需要自己再费力气登门道贺。

由于名帖对于社会上的各种人,无论是收礼的还是送礼的(收礼人也是下一个送礼人,而且也省去了招待的功夫和费用只需要给送礼的仆人一些打点就可以了)都很有好处,方便了你我他,所以名帖迅速的兴起。

古人对于名帖非常的看重,名帖已经完全取代了原先需要客人亲自送礼的地位。因此名帖也被认为是礼貌和尊重的代表,所以后来无论是请客吃饭、看病请郎中来家里,都需要用名帖,这样别人才会觉得你有诚意才会前来。

名帖甚至一度成为必不可少的形式象征,即使亲自到了也不可以少,比如结婚的请帖,一般由东家自家人进行亲自派送,按理东家已经来人通知消息请客了,但是还需要递上一份请帖才算正式。

虽然同为名帖,名帖之上也颇为讲究,有的人名帖写的就很好,让人一看了就接受,甚至还会觉得很欢喜,但是如果名帖写的不好的话,可能会被收帖人诟病。名帖之上一般都会写上主人的姓名以及一些礼貌的话语,以本人之口语代表着帖即本人。

总结

关于送礼的习俗和文化其中内容丰富,不单单只有我们第一印象中的大人们口中的人情往来的送礼。

很多的时候,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的友好互赠都属于送礼的文化。而送礼文化最为复杂的就是其中的“情”与“利”的纠纷,相比于我们日常的“小礼”是符合并且完成了传统送礼礼仪的要求,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大礼”的人情往来就是最难以辨别的地方,因为分不清多少“情”多少“利”。

古代送礼的习俗和要求颇多,也很是麻烦,但是名帖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传统的送礼习俗更加的简单,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来往更加的方便,关系自然也更加的和谐。



参考文献:

《礼记》

《癸辛杂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