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古代侠士精神的起与落

2020-09-30 17:00:29

前言

说到侠士的典型代表,就不得不提荆轲。这位来去自如的侠士,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俨然成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具象化表现。

古代侠士具备超强的胆识和武艺。他们所具备的侠义精神,成为后世不少文学作品所探讨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来聊聊古代的侠士,侠士文化到底是什么?

游侠是侠士的雏形,兴起多与乱世之中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侠士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他们主要的工作是“保镖”。

在当时,不少贵族喜欢供养一批武艺高强的庄客,他们的任务就是负责贵族们的人身安全,这批人当时人们统称为“游侠”。

游侠是侠士的雏形,他们曾经也是无所事事的落魄贵族,只因性格豪爽,且身手了得,逐渐成为贵族们眼中的保镖,于是便花重金将其纳入门下。

随着秦国开始讨伐六国之后,游侠逐渐从保护贵族的个人安全,转变为抵抗秦朝士兵的主要武装力量之一。那个单枪匹马刺杀秦王的荆轲,正是这部分群体的一员。

而侠士文化真正的兴起多出现在乱世之中,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正是这个道理。三国时期正是群雄逐鹿之际,王朝更迭。侠士文化的出现正是在这种抢地盘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

在乱世之中,掌握武力才能掌握政权,于是越来越多的诸侯不惜花重金笼络武林中的侠士,以此壮大自己的声势。关羽、张飞等猛将正是在这种契机下,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佼佼者。

侠士不同于考取功名利禄,他没有专门的考核机构。于是不少底层生活的百姓受够贪官污吏的压迫之后,捡起武器也加入了侠士的行列。侠士文化的兴起符合当时的社会形态。

人们可以凭借侠士的身份进入贵族阶层,从而获得荣华富贵的机会。尤其在乱世之中,侠士文化的兴起更是推动了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纷争。

侠士和诸侯所追求的目的,在某些时候,他们的利益点却又巧妙重合,这也成为侠士文化逐渐兴起的重要原因。

乱世过后的太平盛世,对于百姓来说是安居乐业的好事,可对于侠士来说,却是他们远离社会的主要因素。唐宋元时期的社会发展形态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发展也不断健全。侠士没有了“替天行道”的社会背景后,身份和地位显得尴尬不少。

尤其是通过个人行为代替了朝廷的处罚机制直接“惩凶除恶”,这种方式在朝廷看来是对中央的蔑视,自然不被允许。这也就是为什么影视剧作品中,大部分侠士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被通缉。

侠士文化的落寞还有一个根本原因,人们改变阶级的方式多样化了。

与乱世之中的“仗剑走天涯”不同,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人们可以通过科举走向文官和武官,不必在冒着生命危险才能求得一官半职。

正是这个原因,让侠士的兴起土壤不再旺盛,侠士文化的没落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走向。

古代侠士精神

侠士,中国武侠小说大书特书的身份,提到侠士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身着白色长褂、手持利剑、英勇豪爽的性格下显得放荡不羁的外表。

侠士们的生活显得过于悠闲。白天和友人把酒言欢,而到了夜晚,他们的工作才正式开始。侠士如果放到现代社会,他们的工作算不上策划,顶多算是个现场执行的职位。这些侠士们领到任务之后,便开始准备自己的装备。首先一袭黑衣是必须的,配备各种刀剑飞镖等武器,踏着飞檐走壁的轻功,就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工作。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道:"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无论侠士的造型多酷,归根结底都是贵族的手下。他们听命于主人的指令,只要完成了就有赏银和各种福利,一旦不听命于主人,侠士的下场只能是另谋高就或是当场送命。

大部分情况下,侠士的外露的情绪其实是掩饰自己的最佳保护衣,或潇洒、或深沉、或乖张的外表下,是要隐藏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免受主人或敌人的威胁和迫害。

他们不仅好战,对于劫富济贫、替天行道这种事更是乐此不疲。不可否认,侠士们大多怀着一颗英雄情怀。尽管他们所效力的主人不同,但他们行动和思想,其实是相通的。

侠士也分等级,那些真正优秀的侠士可以自主选择主人,一旦不开心了,他随时可以离开。当然,大部分侠士可没这种魄力和胆识,只能靠主人发掘,尽心尽力做好分内事即可。

侠士在民间的好感度爆棚,尤其在乱世之中更是如此。春秋战国时期,侠士们在闹市中经常会做出伸张正义的行为,虽然在官方不被允许,可在民间确实树立起了一定的威望。

侠士在大部分心中是英雄的化身,他们行事果断,嫉恶如仇。虽然不少侠士的行为已经不再局限于声张正义的范畴,更是为了满足自己心里上欲望,但不妨碍他们成为民间崇拜的形象。

《史记》中的侠士如荆轲、聂让等人,他们的行动背后,是为了家国、为了忠诚的英勇形象。

侠士是天生的斗士,他们的从小形成的好战心理随着环境和身份的转变,形成如今的“侠”。

关于侠士的定义,最早是从正义出发,侠士所具备的能力如无畏、勇敢、武艺高强等,能够支持他们好战心理的外露表现。

侠士的好战心理随着环境和政局的改变,受到的评价也不同。在侠士文化发展的初期,他们的正义和无畏成为官方和民间推崇的精神,可慢慢发展到汉朝时期,由于大环境下的局势改变,侠士的好战心理逐渐演变为破坏社会治安、寻衅滋事的典型代表。

战乱时期的英雄形象向和平时期的“好斗分子”的转变过程,也是侠士文化没落的原因之一。

侠士文化从兴起走向衰落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旋律

侠士的诞生起源于春秋战国的战乱时期,各个诸侯国所执理念各不相同,由此产生的动荡局势也催生了侠士精神的出现。

但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局势逐渐走向和平,尤其是汉朝时期最尊崇的儒学思想,成为统治者用户的官方理念之后,打打杀杀的社会风气不再得到提倡,“平和、谦让”等思潮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

而侠士精神所推崇的刀光剑影,在儒家思潮里便显得被动又尴尬。

到了明清时期,“家国天下”的政治理念让中央集权制度得到最大化的加强,侠士不再是百姓们推崇的英雄,具有至高无上的朝廷,才是百姓心中的权威。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于朝廷所颁布的条例和准则的权威性毋庸置疑,而游走在民间的英勇行为虽然解决当下的困境,当得不到官方的认证,无法走得更远。因此在中央集权下的封建社会,侠士精神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小农经济下的户籍制让侠士无处遁形

战国时期的的户籍制度相对来说不够完善,也给了侠士犯错的极大空间。随着封建社会发展到后期,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所建立的户籍人口管理制度下,对于侠客的容忍度几乎为零。

也就是说,一旦侠客被官方通缉,根据当时的户籍制度,侠客几乎没有了“亡命天涯”的机会,这也是不少风流倜傥的侠士最终倒在官府脚链下的原因之一。

而科举制度的发明和完善,对侠士文化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和战乱时期诸侯对囤积侠士的需求不同,封建社会对于身手了得的人只能通过科举制度,从而成为武官,并听命于君主。

武官的选举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发展,越来越专业,而没有官方法律条文认证的侠士,却无法再得到官方和百姓的认可。
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劫富济贫”不再受用

侠士最初深受百姓爱戴的重要原因,是当时由于生产条件落后,导致社会整体的生活水平下降,百姓当时基本处于温饱阶段。而这时侠士的出现,他们劫富济贫的行为让百姓们有肉吃,此举丝毫不亚于“雪中送炭”,侠士在百姓心中的评价自然高。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提升了社会劳动力水平,再加上科技水平对于社会经济水平的促进,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当社会整体归于安稳平静,百姓基本做到安居乐业的社会背景下。侠士的“劫富济贫”的功能突然没了用武之地,这也是侠士文化逐渐走向没落的经济因素。

结语

乱世之中孕育了侠士文化的土壤,他们的英勇和无畏的侠士精神成为当时官方和民间引以为傲的形象。

可当社会趋于平稳发展,侠士精神所包含的无序、无法以及好战,都成为太平盛世下的不安定因素。而他们的存在也对封建社会下的集权制度有害无益,故而侠士精神最终走向没落是必然的结果。



参考文献: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