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

央视:法治社会不容“纸面服刑”

2020-09-12 17:00:03

                     :法治社会不容“纸面服刑”

  1993年,巴图孟和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但凭着一份保外就医手续,他连监狱的门都没进过,直接从看守所回到村庄“重获自由”,当选村主任,甚至还当选旗人大代表……连日来,经媒体报道,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纸面服刑”案备受社会关注。

  9月4日,由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牵头,联合自治区纪委监委、检察、法院、公安、司法、监狱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已抵达呼伦贝尔市开展工作。调查结束后,将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情况,依纪依法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回应社会关切。


  9月7日,媒体曝出又一起“纸面服刑”案件,同样发生在内蒙古:王某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缓,后减为有期徒刑15年。服刑期间,他6次获得保外就医和1次暂予监外执行,在监狱外的时间长达7年,在此期间得以外出旅游、工作、结婚生子。据报道,5名参与病情鉴定造假的狱医分别以玩忽职守罪、滥用职权罪获刑。

  巴图孟和案发生在二十多年前,王某被判处死缓是在2005年,当时的保外就医程序不像现在这样严格,却也并非无章可循,而是有一系列的审批程序。没有“内部人”的“里应外合”,“纸面服刑”是不可能做到的。“谁放走了杀人犯”?在王某案中,这一问题已经明确,而随着调查深入,对此困惑苦寻多年的巴图孟和案被害人亲属,也将很快得到答案。

  保外就医是一项人道主义制度设计,目的是让患有严重疾病的罪犯得到及时救治。但在这两起案件中,制度善意被恶意利用,并不符合保外就医条件的巴图孟和、王某得以“纸面服刑”,背离了社会正义。

[iframe][/iframe]

  让作恶者得到惩罚,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是被害人应得的正义,也可以对被害人亲属起到抚慰作用。然而,罪犯不用坐牢只是“纸面服刑”,却让刑罚的上述几种功能全部落空。“纸面服刑”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 原因正在于杀了人可以不坐牢的事实,和公众的正义观背道而驰。

  让案件办理结果和公众正义观同频共振,需要对“纸面服刑”进行彻查。今年7月,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工作启动。试点工作剑指六项痼疾,其中之一便是违规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如果还有“纸面服刑”的案件暂不为人知,教育整顿中的全面“体检”将让其无处遁形。从队伍建设角度看,作为政法系统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教育整顿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纯洁队伍。那些导演、参与制造“纸面服刑”的“害群之马”,将被清除出政法队伍。

  执行是刑事诉讼的最后一道程序,侦查、起诉、审判等环节的价值,需要通过它最终实现。但“纸面服刑”的存在,判了也不用坐牢的荒唐事实,让公安司法人员之前的所有努力失去意义。在一个法治社会,允许“纸面服刑”存在将是危险的;防止它再现,需要更严密的制度、更严格的执行、更有力的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