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

邵逸夫曾捐6000多座逸夫楼,为何一些楼的“逸”字却少了一点?

2019-12-03 04:02:04

“逸夫教学楼”,也简称“逸夫楼”,是由一手打造了邵氏、无线影视产业的邵逸夫先生捐款建造。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共向内地教育捐赠47.5亿港币,捐助项目6013个。以邵逸夫的名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机构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这在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耄耋之年,邵逸夫还多次亲临视察捐建项目。一个流传的故事是,邵逸夫去西藏,官方特派了两名医生随行照顾,没想到一路下来,病倒的却是两位医生。

2008年汶川地震,邵逸夫在得知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严重伤亡之后,立即捐款1亿港元;之后雅安又不幸发生地震,邵逸夫再向灾区捐款1亿元。

邵逸夫在投资教育和慈善上虽然是“大手笔”,在其他方面,却是一个“悭吝”人。他曾拒绝剧务去外边花20元去外面买100个生煎馒头的申请,理由是公司食堂所卖的馒头一个才1毛钱;即使当年返港发展的李小龙,都被邵氏要求低薪出演。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寿107岁。

为了向这位慈善家表示怀念和致敬,全国各地的网友自发组织了一场随手拍逸夫楼活动。在缅怀邵逸夫的同时,人们发现,有一些逸夫楼的“逸”字少了一点。难道就像前不久的“北大”一样,是被风“吹出来”或者被人恶作剧去掉的?

原来,邵逸夫在各地学校捐赠的逸夫楼,是以捐赠固定数额资金的方式建设的,即邵逸夫出一笔固定基金,地方政府或其他当地机构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根据邵逸夫的要求,以其名字命名的“逸夫楼”,在当地核算所需费用如果超过他的预算,“逸”字的最后一点会缺笔,而如果是他全额出资建造的,则是全字。

最开始的时候,是邵逸夫亲自找学校,然后去兴建校内其他建筑。后来,也有一些学校主动找到邵逸夫,争取能不能在他们那建一所逸夫教学楼。邵逸夫虽然同意了这个要求,但他坚决提出,如果不是自己全额捐献的,那个“逸”字必须少一点。后来,这事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事情了。这也体现了邵逸夫不邀功倨傲的一面。

在邵逸夫的晚年,曾有人问他,邵氏公司制作的影片赚了多少利润。邵逸夫则笑着说:“赚了多少不是问题,捐了多少给国家才是重要的事情。”

“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这,一直都是邵逸夫的人生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