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

舒淇:90%电影人没活干;竞争不过大陆,疫情成压垮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0-04-11 17:00:40

“唔係讲笑,香港电影工作人员可能係受疫情打击最严重嘅行业,完全冇。工。开。嘅分分钟高达90%。好多幕后人(特别係助理岗位)已经被逼(迫)转行……”



这是影星舒淇今年3月在社交平台上写下的话。翻译成普通话便是:没有说笑,香港电影工作人员可能是受疫情打击最严重的行业,90%的人没工可开,好多幕后人,特别是助理岗位,已经被迫转行。



这不只是句牢骚话,疫情对香港娱乐圈的影响更是可触可感的:损失最大的非刘德华莫属,他的“My

Love”演唱会原定于2月15日至28日在香港红磡连办12场,后全部取消,连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巡演也受到了影响,再算上场地租金、前期制作、舞美服装和退票损失,一场疫情蒸发掉半个亿。





不只是刘德华,原计划在香港举办或来内地进行的香港艺人的演唱会陆续宣布取消或延期,莫文蔚、五月天、张智霖、张信哲、周杰伦、张卫健、杨千嬅、蔡琴、黎明、温拿乐队……这是一个很长的名单。



此外,香港电视剧“生产大户”、人们最熟悉的香港无线电视台(以下称TVB),在拍的《盲侠大律师2》《一笑渡凡间》《陀枪师姐2020》等,均不得不暂时停工。为控制成本,TVB宣布将继续裁员,而就在去年底,TVB刚刚裁掉了800多名员工。



电影方面,由王晶导演、林峰主演,在内地取景的《倚天屠龙记》,刘伟强执导的《冰雪长津湖》,甄子丹主演的《极地搜救》等,也搁置了……



距离新冠疫情在国内大规模爆发,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影响,餐厅不开了、博物馆闭馆了、商场关门了,连娱乐圈也停摆了。香港娱乐圈更是大受影响,演唱会取消、电视剧停拍、电影延期……当一些香港艺人在网络上诉苦时,我们才发现,那个曾经的大中华区,甚至是亚太地区的娱乐中心,正在渐渐“失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是通过娱乐圈去了解香港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的。但随着内地娱乐业的发展,无论音乐、电视剧、电影产出的数量,还是质量、话题度、影响力,香港已经从娱乐圈的半壁江山,变成了“小圈子”。



压倒香港娱乐圈的最后一根稻草



2月13日,横店发布复工通知,但剧组也要满足严苛条件——剧组员工疫情期间均在横店酒店隔离、集中管控大于14天,并且需未到过疫情严重地区、未与疫情严重地区人员接触,在经过一系列申请审批流程后,剧组方还要提供安全到位的防疫措施、全员满分通过疫情防控考试、保证密度不超过50人、每天消毒6次……在疫情爆发前,共有约32个剧组在横店开机,到3月中旬,复工的剧组还不足一半。



在娱乐圈这个尤其讲效率的地方,演员、平台、资方,稍有变数,复工便遥遥无期。



香港娱乐圈也同样如此,退一万步讲,刘天王即便取消演唱会损失了5000万港币,手里至少还握着20部电影的版权和过往多年打下的财富“江山”,靠卖版税、当包租公也足够养活一家人。但在香港,更多的是手停口停的小艺人们。比如香港主持人、演员林盛斌就曾在社交平台上诉苦,往年春节前后都能找到大量司仪工作,但今年疫情导致商演、活动取消,使得他收入锐减,一家六口生计都成问题。



日前,经香港金像奖组委会慎重考量,决定取消原定于4月19日举行的颁奖典礼,这也是金像奖创办39年来第一次取消晚会。即使2003年SARS肆虐时,香港金像奖也照常举行,主持人曾志伟当时那句“我们屋企有事,我们不能自乱阵脚”鼓舞了许多人。那年《无间道》大获全胜,再次掀起港片热潮。



而到了2020年,风头正劲的当数周冬雨和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共囊括了12项提名,虽然导演曾国祥是香港人,可单看影片已经找不到明显的港味儿了。





突然发现,近些年香港影坛除了2016年的《美人鱼》、2018年的《红海行动》(严格来说,这两部影片是合拍片,而非纯正港片),电视剧除了2014年的《使徒行者》,竟很难再找出其他能够引起全国讨论风潮的作品了。



随着内地新人演员的层出不穷和香港艺人的走下“神坛”,香港演员已不是一部剧在选角时的首选了。连发哥都语出惊人:“我想转行了,可以当运动员,然后考教练执照指导大家登山。”



粤语歌呢?无论从国内各大音乐网站的歌曲下载排行,还是各种综艺、晚会上,粤语歌已经被挤出了流行乐坛的C位,甚至热度都拼不过说唱。最后一批代表香港之光的歌手,如容祖儿、陈奕迅、Twins,他们成名已经是20年前的事儿了。



连娱乐事件关注的人都越来越少。像一年一度的香港小姐选举、万千星辉贺台庆,明明是TVB公司内部选美和优秀员工评比,曾经却能搞得万人空巷,贡献许多热门话题。但近几年,港姐选举无论新闻、丑闻,都是连一点水花也没有。别说为娱乐圈输送张曼玉、钟楚红、邱淑贞这样的“电影脸”,就连郭可盈、蔡少芬这样的“荧屏花旦”都越来越鲜见。





2019年,TVB香港小姐竞选总决赛,单凭郑裕玲个人一票就选出了冠军,这幺儿戏的赛制也引不起任何讨论和吐槽,因为这一年的香港小姐收视创近五年新低,平均收视只有24.4点,相当于约158万人观看。而前些日子热播的《安家》,单集观看人数是港姐决赛的6倍,再加上视频平台,这个数字只会更大。



原来,疫情不过是压倒香港娱乐圈的最后一根稻草。



娱乐圈,资本为王



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香港娱乐圈整整经历了40余年的巅峰期。它不仅是大中华区的娱乐中心,甚至是亚太地区的娱乐中心。



内地人接触香港文化大多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的,那时国内的生产力首先要用来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娱乐只是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而直接引进香港的“成品”,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具体到娱乐圈,只要说起电视剧《霍元甲》《上海滩》《射雕英雄传》,“80前”的人肯定会有印象,《新龙门客栈》《倩女幽魂》《东邪西毒》《大话西游》,功夫片、武侠片、爱情片、喜剧片,从各个维度塑造了香港电影的全盛时期。


《倩女幽魂》剧照



TVB更是一座庞大的“造星机器”,四大天王里的刘德华、郭富城都出身TVB,黎明演了众多TVB剧集,张学友为TVB拍过不少音乐特辑,就连梁朝伟、刘青云、周星驰也是在TVB剧里从龙套修炼成影帝的。那些年的金庸剧、商战片、职业剧,都为观众打开了一扇窗;连港星的着装打扮都是被模仿的对象。



香港还曾经是华语流行音乐的绝对中心,追星族会在卧室墙上贴上谭咏麟、张国荣、四大天王、Beyond乐队的海报,内地的大街小巷也常常会播放粤语歌,小门小店因为粤语歌的加持有了一丝丝洋气的味道。70后、80后的青春期,谁没用双卡录音机“盗版”过香港歌手的磁带?把粤语歌词抄在小本子上,并标注上普通话谐音,是学生党的时尚。



当年的香港,被称为“东方荷里活(好莱坞)”,成龙、周润发、李连杰是响当当的国际巨星。确实衬得起一句:红过了九龙,就可以红遍亚洲。不仅内地,台湾、东南亚的艺人也去香港寻找机会。在那个年代,学好广东话是做艺人的基本修养。


成龙



那时内地人看香港娱乐圈,是需要仰视的,他们代表了最高级的生活方式、最前沿的审美取向、最先进的造星模式,所以,彼时彼刻的香港文化是极易向下渗透的。



而娱乐圈发展的底层逻辑同样是商业逻辑,香港文化影响力的衰退,是内地经济崛起导致的必然现象,中国经济的体量和质量从1990年代开始出现了飞跃发展。一个数字就能说明变化:1997年香港GDP占大陆经济的20%以上,20年后这个数字已经降到了3%。经济实力增长了,需要踩着资本积累才能发展的文化产业也萌芽了。



直到1995年,内地电影年产量还不足100部,成龙的《红番区》票房第二,仅次于美片《真实的谎言》。而彼时的香港,1995年的电影年产量就有154部。但那时内地巨大的市场潜力便凸显了出来,《红番区》在内地的票房为9500万,在香港的票房为5700万,要知道,那时的港币比人民币值钱。



20年后的2015年,内地电影年产量达686部,而香港电影年产量已经萎缩到了59部。



至于电视剧,TVB的导演、编剧、演员连轴转,一年也只能生产30部左右电视剧,而2015年内地电视剧产量约为400部,这还仅仅是获批上市的数字。



数量上的碾压发展到一定程度,即质量上的碾压。



2018年,TVB的收视冠军不是自己的自制剧,而是从内地引进的《延禧攻略》。这不是第一部问鼎的内地剧,2016年是横空出世的《琅琊榜》。进入21世纪,从内地引进的《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铁齿铜牙纪晓岚》《雍正王朝》《武媚娘传奇》《少年包青天》《无心法师》……都曾入围当年的十大电视剧。今年3月,《庆余年》也登上了TVB,恐怕又是爆款预订。





刘晓庆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谈起80年代拍《火烧圆明园》时,自己已经是着名影星了,每餐却只有个馒头,而男主演梁家辉还只是新人,顿顿有鸡有鱼。这样的情形如今却颠倒了过来。2017年时,内地明星年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有14位之多。周迅主演《如懿传》的片酬是9500万元,而像佘诗曼这样的TVB一姐,拍一集香港电视剧的片酬最高也只有12万。



1997年香港回归,6年后,广东中山、东莞、江门、佛山4个城市首批实现了赴港“个人游”,2005年惠及北京等北方城市。



当太多的人实地来到这片土地,心中的香港与现实中的香港偏差越来越大,他们住着蜗居、工作早就开始了996,每个人肩上都扛着隐形的生活压力,曾经风光的明星落魄到去领综援,哪有什幺电视剧里说的“40岁后就退休环游世界”,或是传统港片里的热血青年。香港,是一个手停口停的地方!



如果有“艺人转行”的数据统计,香港演艺圈可以拉出一张长长的清单:演了无数经典角色的江华去卖了保险,谭小环在铜锣湾卖鱼蛋月收入5万,是她在TVB当演员收入的3倍多,李雨阳在网上鸡档卖有机冰鲜鸡,廖伟雄专注于种植有机水稻,陈妙瑛创立美容王国,向海岚先是转行做公关、后又投资珠宝生意,尹扬明更是不做演员、改卖骨灰盒……


谭小环



2017年时,作者赴港做回归20周年的报道,参加了一个中环的电影主题Local

Tour。向导把我们领到一个岔路口,介绍在这里拍过的电影。谈起港片里的内地女孩形象,向导感慨地说,她们已经从《榴莲飘飘》《香港有个荷里活》里的(妓女)形象,变成《单身男女》里被香港两大男神追求的高级女白领了。哪怕管中窥豹,也足见内地经济大发展后,陆港两地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因此,内地观众看待香港的姿态也在变。越来越多人不再羡慕香港人的生活,自然也就不必通过影视剧、电影、歌曲这些媒介去拼凑一个想象中的有质量的生活。因为,我们有能力塑造自己的偶像了。



是我们太快了,还是香港太慢了?



除了经济原因,香港娱乐圈的内耗也导致了如今的局面。



2009年,TVB与香港四大唱片公司(环球、华纳、索尼、百代)闹翻,TVB剧集鲜少再有大咖献唱,而这些唱片公司旗下歌手也丧失了曝光平台。这些歌手包括但不限于张学友、李克勤、陈慧琳、谭咏麟、郑伊健……绝对占了香港歌坛的半壁江山。此时,英皇成了既得利益者,容祖儿、陈奕迅、古巨基、李克勤频频横扫TVB的“劲歌金曲”奖项,也有了更多机会登上电视,吸引普通受众。



同是这一年,香港政府应市民需求,计划增加免费电视牌照,其中“香港电讯”主席王维基2012年成立的香港电视网络最声势浩大。王维基重金“挖角”,TVB许多有人气的老戏骨纷纷跳槽,陆续拍摄了一系列与TVB风格不同的港剧。但2013年,TVB以过去15年香港免费电视广告收入无增长、市场供过于求入禀高等法院,要求收回免费增发的电视牌照。同年,香港电视网络果真未再获得免费牌照。直到现在,香港主力制作剧集的电视台,仍只有TVB一家。没有竞争,自然没有进步。香港电视剧演员离开TVB,就只有北上或转行两条出路。



这两年的查税风波,让大家发现娱乐圈简直遍地是黄金。但在香港,除了当红明星的收入比较可观外,其他艺人和普通人无异。艺人,也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将军澳的TVB艺人宿舍,面积非常小。有内地游客在附近的茶餐厅吃饭,结账时发现收银的人是经常在TVB剧里饰演女配角的郭少芸。到现在,TVB大部分演员拿的还是“死工资”,艺人培训班毕业的新人演员,实习期一个月只有三四千元,混到了二线演员也不过七八千元底薪,工作强度和薪水不成正比。



所以近15年,尤其是从2005年开始的10年间,TVB许多演员、制作人纷纷离巢,开始他们北上的掘金之路。第一拨“吃螃蟹”的是在香港“红不了”的刘恺威、陈键锋,以及负面新闻缠身的陈浩民等人,他们也是获得红利最多的。2010年之前,许多内地剧、电影还把香港演员奉为金字招牌,几乎是无筛选性地全部吸收,这些演员也大多能挑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第二拨北上的是周海媚、罗嘉良、方中信等老牌港星,但留给他们的多是打情怀牌的功能性角色。



而第三拨北上的才是在香港当红的艺人,他们或因为经纪约,或因为在观望,错过了红利期。像欧阳震华、林峰、黄宗泽、胡杏儿、郑嘉颖,因为要适应新的游戏规则,他们到内地后无论人气、话题和作品质量,都不如在香港时风光。



并非每个人都能像蔡少芬、佘诗曼、陈伟霆那般幸运,能在《甄嬛传》《延禧攻略》《古剑奇谭》这样的大IP中饰演合适的角色,打破事业瓶颈。在接拍《古剑奇谭》时,陈伟霆的片酬约为100万元人民币,如今已经涨到了1500万元。


陈伟霆



除了影视剧,内地综艺也是香港艺人的退路之一,随着陈奕迅、谢霆锋、古巨基、李克勤、邓紫棋,张智霖和袁咏仪、蔡少芬和张晋夫妻合体北上捞金,谁还要回香港呢?



在人才“断代”的局面下,依旧驻守香港的老戏骨惠英红、鲍起静、梁家辉、刘青云、金燕玲,中生代张家辉、古天乐、吴镇宇等人,以及像谭咏麟、张学友这样的老牌歌手,反倒成了香港演艺圈最后一片体面。



香港,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内地娱乐圈效仿的对象。内地歌手学会了开演唱会,学会了用电影捧角儿,学会了开见面会吸引粉丝,学会了拉金庸、古龙这样的大IP背书。但慢慢的,内地娱乐业开始创造自己的新玩法。



万达影业的内部人员透露,在香港,华语片能卖到一两千万票房就很不错了,剔除票房分账和营销费用,制片方最多能获利一半。内地则有票房保底、互联网版权、演员对赌、制片分成等等玩儿法,想收回本钱,比在香港容易得多。



加之这两年得IP者得天下,内地的大IP时代有众多分支:小说、电影、电视剧、游戏、VR、动漫。反观香港,除了麦兜,几乎找不到一条完整的“IP全产业链”。



说到底,香港只有750万人口,即使加上语言相近的广东观众,也不足内地市场的1/10。加之长时间与内地文化割裂,当内地娱乐圈开始发力后,他们又无法迅速摸清整个中国市场的偏好变化,当为了迎合大陆市场,把纯正的香港故事稀释成了一条支线,只会拍出些两边不讨好的东西。或许正像陈可辛说的那样:从电影工业的宏观角度讲,纯正的港产片十几年前就已经死了。



港片疲软,自然捧不红明星,相比之下,内地的娱乐圈是一个低风险、高利润的行业,各种资本裹挟其中。想造星,开演唱会、上综艺常驻、拍真人秀、演流量剧,方法多多。



随着选择越来越多,观众对剧本、演员、后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内地观众再也不是“饥不择食”被投喂的人了,而是变成了看到服化道不精致,就会嘲笑“五毛钱特效辣眼睛”的人。



看过《甄嬛传》《琅琊榜》《延禧攻略》这样的宫廷剧,再回看TVB的古装剧,真是分不清唐宋元明清。看过《花千骨》《香蜜沉沉烬如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些仙侠剧的特效,再回看TVB的《封神榜》,分分钟出戏。内地拍片处处彰显着“不差钱”,拍一部《三生三世枕上书》,都要动用《流浪地球》的后期团队。而香港,还没有跟上这种变化。



这两年的香港娱乐圈也在寻找出路,和内地视频平台合作、选艺人参加内地综艺、将热播剧变成IP拍摄电影。2020年,香港还有50部电影准备发力。港片,之于内地文化,始终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情怀。近年来,几部香港本土电影《一念无明》《幸运是我》和《黄金花》,惊喜地挖掘了一批青年导演。这些影片不同于曾席卷内地的传统警匪片,但却让人看到了港片的另一种可能。



许知远说,香港不再是中国未来的路标,反而倒像是一个装饰品。娱乐圈亦如此。但要做个好的装饰品,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