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

大反转?“买150份扣肉打假人”再发声,人民日报痛批一针见血

2022-05-17 17:00:01

 

农村大妈卖自制扣肉,却遭职业打假人举报,罚款5万,事件再次迎来大反转,究竟谁对谁错?人民日报痛批一针见血。

近日,“女子卖150万熟肉被举报三无产品,被判十倍赔偿”。这件事引起了全网的关注。


据卖家王女士所言,自2017年他们开始经营自家店铺,主要是售卖自制泡菜、扣肉之类的,店铺生意还不错。

去年7月时,有人订购了150份价值4500元的扣碗类产品,并表示之前买过三份,觉得好吃,因此这次是单位团购。


来了个大订单,王女士一家自然很高兴,因为是现做现卖量又多,时间紧,于是他们将150份做好后,就直接简单用真空包装发货。

对于包装上没有贴食品安全标签这一说法,王女士没有否认,并解释,定制了一批标签准备贴,但发货时这些标签还没有回来,如果这一点违反了管理规定,怎么处罚都会认,也会做出改正。但对于明明知道他们情况,却故意碰瓷,敲诈的行为绝不妥协。


网友们几乎是一边倒的同情和支持店家王女士,并希望对她捐款帮助,同时纷纷指责这位打假人,并质疑,一般消费者不会对收货过程全程拍摄。

各方专业人士也都站了出来。有专业律师表示,卖家在食品包装上确实有瑕疵,这可以通过举报投诉,交由主管部门进行处罚,但随后购买数千元去索赔数万元,这种做法就透露着明显的牟利意图。


随后还有人扒出,这位职业打假人还疑似提供假地址,导致该住址的用户生活受到了一定的困扰。

然而,即便舆论形势如此不利,但这位打假人的回应,却引起了人们的争议。

4月23日,购买150份熟肉后十倍索赔的打假人向记者透露,掌握了新的证据,事件或将迎来大反转。

对于店主王女士所说的小作坊,没有加工厂,也没有销售团队。打假人表示,他们并非媒体上哭诉的普通农民,其背后有着注册资金100万的食品公司,并为销售产品创建了一个会员群,还发展出了两百多人的团队。



随后,记者通过调查后证实了这一说法,而且王女士的公司年销售十余吨五十多万元,利润就高达25万余元。此前,他们也曾因为没有标注生产日期被投诉举报。


对于自己的反被告,购买了150份扣肉的打假人再次发声表示,哪怕是卖房卖车都不会撤诉的,这个钱自己必须要,并称愿意将这些钱捐给需要的人。

除此之外,打假人还直言,自己不怕被反诉,但店家不能靠卖惨博同情来逃避责任。

而另一边,王女士也十分强硬,坦言事情闹大了,但自己不怕被全国的打假人盯上,不管再难都会坚持到底。


对于这种各执一词的说法,究竟谁对谁错,还需静待官方通知。

不过,这些证据曝光后,也有网友开始对打假人表示支持,自己不卖假就没人找麻烦,既然是一家已经规模化生产的店铺,就不应该多次犯同样的错误,包装上没有安全标识遭举报,为了维护消费者权益和食品安全,这一点打假人的做法并没有错。

可如果是打着旗号知假买假谋取利益,那就另当别论了。

人民日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民间打假人算不算是消费者,应不应该获得相应惩罚性的赔偿?对此,多位专家给出答案。

购买150份扣肉后,要求十倍索赔,打假人到底是对是错呢?


对此,专家表示,民间打假人知假买假行为虽然是购买者范畴,但目的如果是为了获得加倍赔偿或惩罚性赔偿,并非是出于为生活消费需要,那就不宜被认定为消费者。不仅如此,还要严厉打击恶意打假行为。当然,职业打假人也不应该被污名化。

央视白岩松曾说过,维护食品药品的安全制,靠官方的火眼金睛还是不够的,关键还是靠监督的开放和透明。社会需要媒体、公众等第三方的参与来查出问题,处罚制度也立即跟上,两者合力之下,消费者的权益才更能得到保障。


一位资深打假人向记者透露,没有不怕投诉的商家,如果十几个人一起投诉,平台就会默认是商家的问题,一打一个准儿。

这句话看似平常,却充分暴露了问题所在。首先,平台不能陷入投诉既有问题的怪圈,加强监管,提高裁判能力,引入官方的鉴别评判力量,从而避免对商家的误伤甚至误杀。

其次,商家也一定要提高警觉,自己辨别,积极向平台和市场监管部门反馈求助。

人民日报的痛批一针见血,对于食品安全,我国一直都严格管理,绝不姑息。但同时如果这些打假人钻漏洞谋利益,将打假当成赚钱的工具,就是在玩火自焚。

而商家的过错也分为主观故意和客观失误,对于前者,自然是要依法严惩,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的公平正义,我们义不容辞。但如果是后者,就要本着提醒修正的原则,给商家适当的处置和改进的机会。那么,您更支持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