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唯美

这座皇家园林Copy了杭州西湖,却跻身中国四大园林,惊艳了时光

2019-11-06 18:05:59

中国有四大名园,分别为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前两者之于后两者,一如故宫之于乔家大院,一方代表皇家,另一方代表民间。

颐和园为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占地约290公顷,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乃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所谓皇家园林,自然就是专供帝王休憩享乐的场所,可视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修建的“灵囿”算起,到19世纪末慈禧太后重建清漪园为颐和园,皇家园林已经走过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说是源远流长一点都不为过。

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产物”,颐和园自然有其特殊之处,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既彰显磅礴大气的皇家风范,又有着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高度体现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将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颐和园是幸运的,诞生于康乾盛世,可谓“生逢其时”,颐和园又是不幸的,当西方世界开始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时,清朝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黄粱美梦里,由此开启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史,颐和园也跟着遭到一次又一次的破坏,许多珍宝被劫掠一空……


颐和园终究还是不如圆明园那般惨烈,清朝政府进行了数次修缮,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尽管再也无法重回巅峰,至少留住了“青山”。

再后来,由于皇家经费逐年短欠,清室财源日趋枯竭,为补贴园林的财政,1914年1月14日,清室内务府将颐和园改为售票参观,平日里高不可攀的皇家园林第一次向民众敞开了大门。


当时间流转到新世纪,皇家园林早已不是皇家之园林,而是成了民众之园林,只要你有闲情逸致,就能购买门票进入园内,尽情地欣赏其中的大好风光。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拥有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以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着称,如彩带一般将前山的风景点串联起来,又以排云殿为中心,自然而然地将风景点分为东西两部分,号称 “世界第一廊”。


长廊之前为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山、岛、堤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如锦似绣的风景画。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颐和园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的不仅仅是园林之美,还有历史的厚重之感,悦人身心的同时,也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