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唯美

刘海粟十上黄山,尽情挥洒山水雄姿!

2022-01-23 17:05:03

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绘画大师,着名美术教育家。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52年院系调整,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刘海粟《黄海一线天奇观》1976年



从1918年至1988年,刘海粟十上黄山,从“昔日黄山是我师”,到“今日黄山是我友”,黄山见证了刘海粟波澜壮阔的艺术人生。 刘海粟为何一生钟情黄山?看完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十上黄山绝顶人——馆藏刘海粟黄山精品研究展”,或许会有答案。







刘海粟 《千山万壑》1988年



中西融合



1912年,年仅17岁的刘海粟与画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即上海美专的前身,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 年轻时,刘海粟就重视写生,倡导学校开设写生课。在今人看来,写生并不稀奇,但中国绘画自古就重视临摹。在上世纪之初,少有人提倡对景写生。 1918年,刘海粟首上黄山写生,可惜并无画作存世。上世纪20年代,他第二次登临黄山,也并未留下画作。1935年,刘海粟从日本归国。 在日本接触到欧洲绘画后,他开始于创作中尝试印象派的技法。他三次登上黄山,留下了一批珍贵的作品,如油画《黄山》,国画《古松图》、《朱松》、《孤松》。







刘海粟《黄山奇峰图》







刘海粟《黄山》1981年



1954年秋,刘海粟第六次登临黄山,在散花坞和玉屏楼住了三个多月。他从不同角度,把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飞瀑、泉潭收入笔下。 他一手拿国画笔,一手拿油画笔,将中西绘画互相渗透,融会贯通。







刘海粟《黄山》 1982年



在《黄山西海门图卷》中,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他的“融合”实验。他采用了传统中国画干湿笔并用的方法,但又有油画的笔触,体现了印象派的光影效果。 刘海粟曾在《黄山谈艺录》中说:“如果当时没有进行这样的尝试,就不会有80年代后大泼墨和大泼彩的出现。”







刘海粟《黄山》 1983年

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阮竣告诉记者:“海老画黄山画了70年,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艺术之路的变迁:从早年中画、西画的泾渭分明,到中期中西融合的实验,晚年他虽然将两者分开画,但他的中国画已经充分吸收了油画的技法、用色和构图,而他的油画又呈现出东方哲学的韵味。”







刘海粟 《黄山人字瀑》1982年



动之以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刘海粟两次中风。他以惊人的速度康复,并埋头作画、写字,苦练基本功,反复思考如何闯出新路。他凭着早年六上黄山所积累的素材忆写黄山。泼墨、泼彩的新技法,正是在那段艰苦岁月里探求磨炼出来的。 1961年,刘海粟创作了油画《黄山天门坎风云》,这幅画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力量感。红、绿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自然舒畅地结合在一起,在蓝色天空与火红山峰的对应下,仿佛可见太极图案的走势。





刘海粟 《天平观朝晖》1978年



刘海粟曾经这样讲述《黄山天门坎风云》的创作:“我用‘离形得似’的手法,以虚的云流来传神,来说明生命里微妙得难以描绘模拟的真实感,不追求表面的光滑圆满,而突出蓬勃向上的壮伟气息。” 石涛《画语录》中“动之以旋”四个字对他处理这幅画颇有启示,整幅画“每块平面、每条线都是必要的‘句子’,使松树呼呼有声,看过之后,能常常往来于心中,希望使人先感到宁静肃穆,继而奋发,产生热爱祖国山川的情操。”







刘海粟《黄山图》 1956年






刘海粟《山西海》1988年



不息变动



上世纪80年代,“写遍晴峦我始还”的刘海粟四次登临黄山,他夜以继日,对景挥毫,和自然较量,和自己较量。刘海粟的女儿、画家刘蟾说:“尽管父亲当时年事已高,但他一上黄山就热血沸腾,笔停不下来。” 《桃花溪》作于刘海粟七上黄山之际,在款识中自称“年方八五”的海老以泼墨法意写溪水之湍。表现水势向来是绘画中的难题,刘海粟巧妙地运用了水泼法,浓厚的墨色不但表现了水之形,更有水之势。其间还以赭石绘就溪石加以点缀,水之汹涌呼之欲出。






刘海粟《雷瀑奔腾图》1982年



《雷瀑奔腾图》是刘海粟九上黄山期间的佳作之一。他借此作品遥思石涛凝重幽深的画风,对前人致以敬意。在《黄山谈艺录》中他曾言:“艺术表现应该像蚕吃桑叶,吐出来是丝。要画山则灵之,要画水则动之,得笔墨之会,能缊之兮。” 刘海粟一生十上黄山,留下的作品有小景,也有大画;有油画,也有国画。他用泼墨、泼彩、白描等诸多手法来表现黄山的奇幻景色,用不同的艺术语言追求他心中的黄山。
从依形写真,到任心创造;从“搜尽奇峰打草稿”,到暮年的雄视千古、气吞乾坤。在他的黄山作品中可以窥见一个大时代的亲历者于中西艺术兼容并包的海纳胸襟。







刘海粟《朱松》 1975年







刘海粟《双松》



这些画家为何都爱画黄山


黄山自古就是画家们的“山水库”。石涛被张大千誉为“得黄山之神”。
而无山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无奇不有的黄山也深深吸引着张大千,成为纵贯其一生的绘画主题。 他在对黄山奇特风景的探寻和描绘过程中,走出传统,破格自立。
晚年的张大千曾对友人说:黄山风景,移步换形,变化很多。 别的名山,都只有四五景可作,黄山前后海数百里方圆,无一步不佳。







刘海粟《山水》





贴主:jmzjmz于2021_12_22 12:07:42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