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吃喝

新加坡的那些顶级餐厅,到华人猎奇的饮食观

2020-02-06 12:01:44

又是一次祸从口入的灾祸,挑战着一个国家最脆弱的公共卫生神经和应急执政力。

不管是体验新城市的魅力,还是发掘老地方的惊喜,打卡知名或者特色的餐厅,酒店总是带给人惊喜浪漫的一种方式。

传统的法餐以强调“风物”,terroir,大致就是在当地吃当季食物。

这种对风物的自豪感,源于法国人对自己水土国土的自信甚至自恋。

所以在顶级的法餐厅,服务生介绍菜品,原料,甚至烹饪方式之时,往往带着对这片土地的自豪,对烹饪历史演变和改良的得意,以及对一个季节物产的感恩。

其实不止法国的大餐,法国的奶酪葡萄酒,意大利的火腿橄榄油,北欧的大虾三文鱼以及分子料理,甚至北海道的帝王蟹和金枪鱼,个中烙着产地标签的食品无不透露着各国人民从民间到殿堂对食材和料理最大的自豪。

对比那种尽量以自家食材呈现最美好厨艺的自豪,和虽然可能偶尔有点小贵,比如不算酒水基本两三千人民币一人但不会更高了的欧美日餐饮界的顶级餐厅,其实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大餐往往在一些华语圈的地方。早先是新加坡,香港,现在北上深广甚至一些内陆城市也深受其害。

打开菜单,来自世界各地最顶级的食材,服务员不是自豪而是谄媚甚至卑微的笑容讲述食材的故事,大多是多珍贵,物流多特殊。那一刻,食客一般如享受着荔枝而背负灭国命运的杨贵妃,或者做着美梦享受朝圣却沦陷在幻想中的大国皇帝。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本来是一种对质朴生活雕琢后的感叹,只不过越来越被借用于对奇诡食材的追求中。

前几天也在居士哥帖子下提到了sea of shadow这部国家地理拍摄的纪录片。纪录片当然是冷峻的纪录片手法,导演从未可以去渲染一种仇恨,但是中国食客刺激的石首鱼盗猎几乎要毁灭整个墨西哥湾的生态圈。科学家试图营救不济,那种从民众到所有当事人提到的对“那些中国人”的愤怒,越是克制,越是刺痛。

旧时候,帝王家喜欢用远方进贡的珍馐彰显身份,今天依旧很多人喜欢猎食鲜物以显示地位。其实,拜托了,都9102,哦不,2200了,行万里路,吃万家食,动起来,放眼更广阔的的空间,但前提是理解更多的文化,理解每个文化的饮食文化,理解每个文化对生命基本的尊重,理解每个生命的自由空间。

从佛家在外居士的三净肉到耆那教连根茎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植物都不食用的极端,取决于每个人的信仰。但无论如何,这些人都相信自己和信仰的强大。

餐桌上的珍馐给不了任何人自信和尊严。和奢侈品标签一样,任何时候需要这些标签标定界定的人儿,都不如自身的价值高。

家常淡饭永远是真,我一直觉得麻麻的家宴最好吃。

又是新一年了,鼠你最好~

米娜桑,大家庚子不赔款,运气满满,都快乐哦~

也愿大家都“吃商”更高,喝运滚滚,玩力不断,乐在每天~

ps. 图片viannay massot,the corner house,& the raff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