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吃喝

昔日绝壁“悬崖村” 今昔旧貌换新颜

2020-08-12 10:01:33

原标题:昔日绝壁“悬崖村” 今昔旧貌换新颜


彝族聚居的阿土勒尔村坐落于四川大凉山腹地昭觉县支尔莫乡古里拉达大峡谷深处,阿土勒尔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344人,是典型的贫困落后山村。而阿土勒尔村勒尔组位于海拔约1400米的悬崖上,上下落差约800米,多年来村民主要通过218级藤条和木棒编成的“天梯”来维系和外界的联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大凉山中的这个“悬崖村”,抬头是悬崖峭壁,低头是深沟险壑,有的地方能下脚的空间还不到半个脚掌大。藤梯长年风吹雨淋,朽得很快,攀爬时稍有大意,后果不堪设想。孩子们每进出一趟都战战兢兢,扶贫干部每翻越一次都犹如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图为2010年7月,政府工作人员下乡调研准备爬上藤梯。(阿克鸠射摄/光明图片)

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从步步惊心的藤梯到坚固省时的钢梯,再到抬脚就迈步的楼梯,三种不同的“梯”,浓缩的是“悬崖村”进步的阶梯。图为2017年11月5日,这是原来悬崖峭壁上的“附岩藤梯”,自从建成钢梯以后,这条充满艰辛曲折的出山之路已经废弃。(拼图旧貌呈现)(饶国君摄/光明图片)

2016年为改善“悬崖村”艰难的出行条件,凉山州和昭觉县拨款将藤梯升级为钢梯,村民的出行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钢梯修好不到4个月,就有6个来自外村的新娘嫁进村来,同时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旅游成为“悬崖村”的新产业支柱。图为2017年11月5日,悬崖村的孩子们在大人护送下经过钢梯下山,准备前往学校去读书。(饶国君摄/光明图片)

如今“悬崖村”已经不需要注释了,倒是它世代沿用的传统名字——阿土勒尔村,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图为2013年2月,阿土勒尔村旧貌。(阿克鸠射摄/光明图片)

2020年5月,“悬崖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44人走下2556级钢梯,离开已经生活了7代人的地方。搬到了70余公里外,昭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一座座设施齐全的新居等待着他们,悬崖之上的生活将成为家族的回忆。图为2020年3月10日,移民集中安置点内人们在篮球场上运动。(阿克鸠射摄/光明图片)

交通闭塞制约着阿土勒尔村脱贫致富,修路一直是村民们的期盼。经测算,修建通村路需要高达4000万元资金,昭觉县实难承担。而是否把“悬崖村”搬下山,也是困扰昭觉县很久的一个问题。图为2017年11月5日,悬崖村里彝族同胞在做饭。(饶国君摄/光明图片)

2019年4月,又有好消息传到“悬崖村”村民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迁入县城的移民集中安置点。图为2020年5月,悬崖村彝族同胞在移民集中安置点的新家中做饭。(阿克鸠射摄/光明图片)

正是因为有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悬崖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了。村民们战天斗地,上上下下3万人次,用坚实的肩头将1500多根、40多吨重的钢管和6000多个扣件背上了山,用粗糙的双手建起了2556级钢梯。有了方便出行的钢梯,有了脱贫政策的指引,“悬崖村”的村民奔忙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图为在悬崖村村民某色拉洛的院坝里,彝族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吃饭。(饶国君摄/光明图片)

现如今改扩建后的村小学和“一村一幼”给孩子们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也从一个彝家山寨的小角度,反映出彝区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图为彝族小朋友围坐在桌边准备吃饭。(阿克鸠射摄/光明图片)